看小说
毛泽东书籍专题

《毛泽东谋略》1.12 “富农路线”,并不姓“富”

  江西根据地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曾指责毛泽东没有执行“把小资产阶级变为无产者,然后迫使他们革命”的路线,而是执行了一条”富农路线”。1934 年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还专门批判了毛泽东的“富农路线”。

  富农也是“农”,不过富一点,是富一些的农民。毛泽东一贯关注农民问题,但他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时碰到了一个难题:富农属于什么阶级?它不像地主可以归人资产阶级,也不像中农那样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阶级和阶层上都找不到富农的位置。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依次排到了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等八个阶级,依然不见富农。大地主是大资产阶级,自耕农是小资产阶级,富农只能处在这两者之间,似乎应为中产阶级,即处在小地主的位置上。这大概就是毛泽东在产生“富农”概念之前给富农定的位置。富农,因为前面有个“富”字,所以毛泽东历来对它没有好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富农的“恶劣态度”进行了猛烈谴责。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富农进一步升格,在“地富反坏右””黑五类”中位居“第二”,是理所当然的专政对象。

  毛泽东一贯站在贫农立场上,主张依靠贫下中农,怎么会有一条“富农路线”呢?

  所谓富农路线原不过是1929 年至1930 年间土地革命中出现的一种“左”倾政策的对立物。当时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主张”地主不分田,富衣分坏田”,甚至鼓吹乱杀乱烧,提出“杀尽一切反动派的头颅,烧尽一切反动派的房屋”等口号。毛泽东为了纠正这些过“左”的倾向,所以才有了“富农路线”,实际上”富农路线”,并不姓“富”。

  毛泽东最初规定的土地政策是:没收一切土地,地权属于政府: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后来发现两个问题:(1)没收一切土地,连中农也伤害了;农民没有地权,不安于耕种,中农、贫农都不满意。(2)抽多补少,平均分配,结果“抽多的不愿抽肥,补少的不愿接瘦”,贫农和富农间发生矛盾。

  毛泽东通过于都、兴国调查,在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中农的土地不没收,富农的土地只没收其多余部分,小地主不过多打击,地主酌量分与田地,给以生活出路。

  第二个问题经过寻邻调查和南阳会议也得到了解决。南阳会议通过《富农问题》决议案,提出在”抽多补少”之后加上“抽肥补瘦”,限制了富农把持肥田。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似乎有点“右”;但联系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毛的所谓“右”,不过是”给地主以生活出路”和“允许富农拥有一份土地”。他的整个土地革命策略则是:倾向于贫农,不伤害中农,限制富农,打击地主。贫农是依靠对象,中农是团结对象,地主是打击对象,对富农则融团结和打击为一体,就像对待民族资产阶级一样。

  与“左”倾机会主义不同的是:毛泽东主张限制富农,打击地主,但又不主张把他们饿死,而是让他们活下去。理由是不要逼得他们造反,尽量减少对立面。穷人因为活不下去才革命,地主富农如果没法活对革命也不利。关键是要让他们活下去。革命是使穷人活得好一些,富人活得差一些,但总归都要活下去,只有少数罪大恶极者除外。这样革命才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一部分人热烈欢迎,一部分勉强接受,但不会有人饿极拚命。

  直到1941 年,毛泽东仍然坚持他的这条”富农路线”。他在《关于农村调查》中说:当时“提出解决富农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得下去。假如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入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①毛泽东曾说过他在井冈山初期所订的土地政策太严厉了,但他从未承认自己犯过什么“富农路线”的错误。他致力于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其目的就是要挖掉蒋氏政权的社会根基。但是在土地政策方面,他的主张甚至比刘少奇还要温和。正是这种温和的社会政策,使他赢得了大多数,孤立了主要敌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站稳了脚跟,并求得了发展,打败了蒋介石。

  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379 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历史书籍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