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毛泽东书籍专题

《毛泽东谋略》9.9 “文革”中,林彪曾在毛的名字前加上四个定语

  在毛泽东看来,昔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要么略输文采,要么稍逊风骚,要么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对“古人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的作法嗤之以鼻。甚至像拿破仑那样的盖世英豪,他也不以为然。他所崇拜、所理想的人物,不是那种虽有大功大名但却欠于品德的豪杰或帝王,而是德业俱全,万世师表的圣贤。《讲堂录》用王船山和杨昌济的两句话表达了毛泽东的价值取向。王船山说:“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音。”杨昌济说得更明白:“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帝王的能耐无论怎么强大,也只能建功立业于当代,死后难保江山易主。圣贤则可以依靠其精神主宰千秋百世,死后自然是万世师表。

  帝王说到底还是”办事之人”,只有功业,没有主义。圣贤属于“传教之人”,张载所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传教之人的理想事业。当然还有第三类人:办事兼传教,这是毛泽东最为理想的事业。只办事不传教,其事难以持久;只传教不办事,其教难以广远。

  宋代人将韩琦(北宋大臣)与范仲淹并称,清代人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并称。但在毛泽东看来,韩、左不过是办事之人,范、曾则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他与黎锦熙议论时人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等名流,得出的结论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为什么独眼曾文正?因为曾既会办事,又善传教,达到了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这种君师合一、德业俱全的人生理想,支配着毛泽东的一生。早年,他针对中国人“思想太旧,道德太坏”的积弊,提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此大渎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霾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

  后来,他又认识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有了政权便有了一切,没有政权,纵有大气量,好主义,仍然推广不开。于是他开始领兵打仗,一步步夺取全国政权,并在夺取政权的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中国式马克思主义。这样,他就成为既有大气量的圣贤,又有大功业的豪杰了。

  在毛泽东看来,当把阻碍他的主张实现的旧政权推翻以后,剩下的任务就是要把他从哲学伦理学改造中获得的新主张加以推广、实行。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过程同样不顺利,直到晚年,他不得不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以便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以便全面推行他的思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后世问题。“文革”中林彪曾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四个定语,毛泽东对此不感兴趣,只有“伟大的导师”除外。确实,“导师”一词最恰当地发达了他的身份角色。他从教师开始其革命生涯,又以“导师”终结其历史使命。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历史书籍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