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赵朕:《名人的往事与人脉》

相提并论的作家——张爱玲与苏青

  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说:“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她所指的苏青,是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

  苏青,浙江宁波人,生于1917年。本名冯允庄,最初发表作品曾用过冯和仪的署名,后来以苏青为笔名。上海沦陷期间与张爱玲齐名,都是在上海“孤岛”时期崛起的大名鼎鼎的红极一时的女作家。

  苏青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留美学生,母亲是教师。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读小学和中学时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在文艺创作上,更是才华出众,被同学们誉为“文艺女神”。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结识了法律系的学生李钦后,李钦后毕业后,苏青随之放弃学业,与李钦后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合,经常吵架,苏青无奈寄情于写作,作为精神的慰藉。1935年春天,她写了篇《产女》,投给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很快就刊登了出来。由此激发了她的写作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成为《论语》的撰稿人。后来因夫妻产生感情裂痕,最终分手。不久,丈夫病逝。为了抚养三个孩子,她只好撰写文章来挣稿费,维持生活。后来她曾创办《天地》杂志,但没有经营多长时间便倒闭了。对于她这段卖文为生的情况,后来她曾写道:“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适逢其时’,盖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选定这个黄道吉日才动笔的。我没有高喊打倒什么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民国。假使国家不否认我们在沦陷区的人民也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就是如此苟延残喘下来了,心中并不觉得愧怍。”

  张爱玲也是这个时期走上文坛的。她1921年出生于上海,河北丰润县大齐坨人。她的祖父是张佩纶,李鸿章是她的曾外祖父。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时就显示出写作才华。并且开始给杂志投稿。因为她的父母关系不睦,母亲到欧洲留学,她在上海与姑母生活在一起,没有生活来源,只得以卖文为生。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沉香屑 第二炉香》,使她成为上海孤岛时期,红遍文化市场的女作家。

  张爱玲是在苏青主编《天地》时与她认识的。当时,张爱玲是苏青的《天地》的撰稿人,她们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但是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她们彼此看重,而不是文人相轻。张爱玲说:“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苏青也说:“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我是钦佩她,并不是瞎捧。”这两个女作家,张爱玲以写小说为主,苏青则以散文为主。张爱玲的小说显得阴冷而含蓄,极富女性韵味,而苏青的散文明朗而爽直,有着男性的豪爽。她们的为人也是大相径庭的。张爱玲喜欢穿奇异的服装,而苏青则钟情于世俗的审美习惯。有一次苏青和张爱玲、炎樱一起去裁缝店想做一件黑大衣。选好了衣料之后,在选择式样时,炎樱提出去掉翻领和装饰性褶裥和垫肩,用暗扣。可是苏青却担心这样做太特殊了,她说:“人家都有,去掉了,好像有点滑稽。”可见,张爱玲习惯于追求新鲜的事物,而苏青则对希望在从众中彰显个性。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张爱玲去了香港,而苏青却留在了上海。当时仅仅32岁的苏青,应该说正值创作的黄金时代,遗憾的是,她成名于上海沦陷时期,又一直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后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她生活无着,经人介绍到上海尹桂芳越剧团担任编剧。为编写历史剧《司马迁》,她给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写信,请教一些历史风俗方面的问题。为此他们有过几封书信往还,还曾到复旦拜访贾植芳教授。不料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贾植芳受到牵连。在对贾家抄家时,抄到了苏青给他的信。由此苏青也被逮捕。释放后,生活更为艰难,她与次女和小外孙住在十余平方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到1975年退休时仅有43元的退休金。1982年在贫病交加中悄悄地离开人世。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