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向爱护和重视培养青年作家,特别是对勇于向旧的营垒宣战的青年作家更是这样。女作家陈学昭就是在鲁迅的爱护下成长起来的。
陈学昭,原名陈淑英。因为她很喜欢读《昭明文选》,就取了个“学习昭明”的笔名“学昭”。她小学毕业后考入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半年后只身闯上海,进入爱国女校读插班生。1923年毕业后,参与进步文学社团浅草社的活动。同年冬,看到《时报》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征文启事,她便写了篇《我所希望的新女性》,署名为“学昭”。这篇征文被评为第二名,发表在《时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不久她收到《时报》主笔戈公振先生的一封信,鼓励她“多多写稿子给他们报纸”,从此走上了文学写作之路。
1925年8月,陈学昭在绍兴女子师范教书时,应邀到太原出席中华教育改进会的年会。会议结束后,通过一位与会朋友的介绍,陈学昭在北京适存中学和黎明中学找到教书的职位,并借此机会在北京大学旁听和从事散文创作。9月9日这一天,陈学昭通过朋友引见,去拜访鲁迅先生。他们刚一进门,鲁迅就对陈学昭说:“三先生的好朋友来了。”鲁迅说的“三先生”是指他的三弟周建人,陈学昭曾经给周建人主编的《妇女杂志》投过稿,认识了周建人。后来陈学昭来上海后,也曾在周建人家搭过伙,因而知道她与周建人关系密切。此后,陈学昭在北京大学听了鲁迅讲的《中国小说史略》,他们相互间就比较熟悉起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上海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鲁迅和周建人都劝陈学昭到国外留学。一年半以后,陈学昭回到上海,住在鲁迅家里。有一次吃饭时,鲁迅同她谈起了“娜拉”,鲁迅问她:“你看,娜拉出走后的出路在哪里?”陈学昭很爽直地回答:“说不定只好回家去。”鲁迅对她的看法很赞赏。他几次同陈学昭谈到,做一个中国女人,要能够忍受一点打击,提防突然间从天外飞来的冷箭,要锻炼得像一个有弹力的橡皮垫子一样,坐下去它果然会压扁了些,但一放松它立刻弹起来,恢复原状,这就要坚韧。
半年后,陈学昭又要去法国求学,临行前鲁迅夫妇和他的三弟一家在“中有天”饭店为她饯行。席间鲁迅十分高兴,喝了不少的酒,也对陈学昭说了不少的嘱咐话。鲁迅告诉她:“白薇新出版了本《打出幽灵塔》写得不错。”言外之意是鼓励她多写,多实践,争取拿出自己的作品来。
1935年陈学昭回国后,去看望鲁迅先生。她给鲁迅带来一双小木鞋,这是欧洲童话里经常提到的一种民俗产品。鲁迅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很是喜欢。他指着书柜里的书说:“那里的很多书都是你给买回来的。”的确,她在法国时,鲁迅让她给买木刻画集,他找了很多家书店才买到了。1936年9月17日陈学昭到鲁迅家去看望他,陈学昭告诉鲁迅:“法国人用人工气胸的办法治疗肺病。”鲁迅没有在意就谈起别的事情,陈学昭没有料到,一个月后鲁迅先生却辞别了人间,这次拜会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