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与姚蓬子都是浙江的大同乡,冯雪峰是义乌人,姚蓬子是诸暨人。他们却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相识的。
姚蓬子,本名姚梦生,“蓬子”为笔名,取意于“蓬瀛之子”的意思,以仙境自况,雄心抱负,非同小可。他于1905年出生在诸暨的一个土财主家庭。192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湖畔诗人冯雪峰来到北大当旁听生。在北大读书或旁听的浙江籍学生很多,他们经常联系,在一起交流思想,相互关照。在与同乡的交往中,冯雪峰认识了同乡姚蓬子,很快就成为交往较多的朋友。
1924年的夏天,姚蓬子因为母亲病故,中断了北大的学业,经人介绍到上海的光华书局当编辑。当时,创造社出版部的潘汉年编辑的《幻洲》,由光华书局出版。这种业务关系使得潘汉年认识了姚蓬子。他们一见如故,谈话很投机,以后的接触更加频繁,成为很不错的朋友。在潘汉年的影响下,姚蓬子的思想逐渐激进起来,并于1927年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潘汉年作为上海进步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与冯雪峰一起筹备成立“左联”时,也邀请姚蓬子参加,并被选举为“左联”执行委员兼总务部长。这样,冯雪峰与姚蓬子的联系就越来越多。在“左联”创办机关刊物《北斗》时,冯雪峰提议丁玲担任主编,并委派姚蓬子和沈起予协助丁玲工作。
1932年潘汉年调姚蓬子到中央特科,到河北从事秘密工作。1933年的冬天,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一个叛徒供出了姚蓬子。在姚蓬子的被关押期间,冯雪峰对他尽到了同乡的责任。当时他的儿子姚文元才一岁多,冯雪峰就将他送回自己的义乌老家抚养,几年后才送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姚蓬子到汉口参加了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到重庆创办作家书屋。1943年冯雪峰从上饶集中营脱险后逃到重庆。被董必武安置在姚蓬子的书店休养和隐蔽。尽管他为老乡冯雪峰提供的住处十分简陋和狭窄,但是冯雪峰在自己的危难时期,对姚蓬子提供的保护,一直是心存感激的。
可是,在1957年冯雪峰被打成右派时,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却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批判冯雪峰的《冯雪峰资产阶级文艺路线的思想基础》的文章,投井下石。特别是冯雪峰在1976年1月病故时,主掌文化界生杀大权的姚文元却批示对冯雪峰的逝世“不见报,不致悼词”。如果冯雪峰地下有灵的话,他是该多么伤心呀!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