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用尽毕生心血翻译的。这部深得莎翁精髓的全集,虽然没有译完,但被誉为翻译质量最完美的译本。
朱生豪于1912年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聪慧,多才多艺,尤其工于古典诗词。在嘉兴秀州中学读书期间,结识了郭沫若、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了新诗创作。1929年他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兼修英文。
他与妻子宋清如是因诗而结缘的。宋清如与朱生豪同龄,是江苏常熟人。她是地主家庭出身,家境殷实。她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接受了新文化,开始学习写作新诗。1932年夏天,她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
之江大学有个学生诗社,聚集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被誉为“之江才子”的朱生豪就是这个诗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因为宋清如喜欢新诗,入学不久,就申请加入诗社。她为加入诗社提供的诗作是一首用白话写的“宝塔诗”。四年级学生朱生豪对这个女生的“宝塔诗”,感到很新奇。他读后觉得很不错,便征得其他诗社负责人的同意,接受宋清如为新社员。
几天后,朱生豪寄给宋清如几首他写的新诗,让她提提意见。从此,他们互相传递自己写的诗歌,互相鼓励,相互切磋,特别是朱生豪给宋清如的诗作提的修改意见,对她的进步很有帮助。这样,两个人经常书信往还,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1933年夏天,朱生豪毕业后经胡山源举荐到了上海世界书局,参与编辑《英汉四用辞典》。在他离开杭州之前,给宋清如写信说,他昨夜作了个梦,梦见他们并肩散步。还写道:“下午我就要离你而去了,心头充满了惜别的情调。”显然,他们的感情已经得到升华,不再是诗社的一般诗友了。
朱生豪到上海后,或许是宋清如心系朱生豪的缘故,她开始给上海的《现代》和《文艺月刊》投稿。她的诗作得到了《现代》主编施蛰存的赞许,称她是能与冰心相媲美的女诗人,写信鼓励她继续努力。朱生豪每每读到宋清如发表的新作,就写信给她,有鼓励,也有称赞,更加激励她投入诗歌创作。
1934年的春天,宋清如给朱生豪写了首诗:
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
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
你悄悄的来又悄悄的去了
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朱生豪读了她的诗,就按着宋清如的诗意填了首《蝶恋花》:
不道飘零成久别,
卿似秋风,
侬似萧萧叶。
叶落寒阶生暗泣,
秋风一去无消息。
倘有悲秋寒婕蝶,
飞到天涯,
为向那人说。
别泪倘随归思绝,
他乡梦好休相忆。
他们互赠的这两首诗,表达了互相思念的情愫,沟通了彼此的心意,成为他们感情定格的内驱力。此后,他们在书信往还时,经常以“秋风”和“萧萧叶”自况。按着宋清如后来的说法,这两个比喻竟成了“他们两给人一生的写照”。
在朱生豪23岁时,决定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他在信中告诉宋清如:他要将这部译著作为献给宋清如的礼物。1936年宋清如大学毕业后,到湖州民德女中教书。朱生豪给他写信,借口朋友的建议说:他们该结婚了。当时,宋清如虽然觉得他们的感情非常投契,但还没有想结婚的事。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铺垫,终于在1942年的5月1日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从此结束了他们十年间每三天一封情书往还的谈情说爱。
在上海这个沦陷区,生活极不稳定。婚后的第二年,他们就回到嘉兴朱生豪的老家,专事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本来宋清如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可是为了支持朱生豪的翻译工作,她甘愿终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默默地为了丈夫做出了很大牺牲。她的创作才华像昙花那样一现就无声无息了。
那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吃的是粗茶淡饭,营养严重不足,而朱生豪又日以继夜地伏案翻译,损害了身体。他刚翻译完《亨利五世》,就突然觉得肋间疼痛难忍,宋清如请来医生诊治,确诊为几种结核病并发。在1940年代,结核病是不治之症。面对绝症,朱生豪没有遵从医嘱静养和治疗,而是急着赶翻译任务,终因劳累过度而于1944年12月26日病故,终年32岁。
朱生豪走后,留下了一个仅仅13个月的儿子和五部半没有翻译完的“莎剧”。后来在1950年代中期,由宋清如译完了四部半。在朱生豪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前,拟将他与宋清如的诗作结集出版。但因为沦陷区日本军队经常以各种名目搜查报馆和书局,他们已经编就的三本诗集,以及十年间的往还情书,都被抄走和毁坏。后来从报章收集了朱生豪的诗作58首,宋清如的诗作51首,总计109首,于200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合集《秋风与萧萧叶的歌》。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