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汉阴县城里新街,有座“三沈纪念馆”,是为缅怀“沈氏三贤”而建立的。这“沈氏三贤”就是我国著名学者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三兄弟。
他们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其祖父沈拣泉跟随左宗棠西征来到陕西,曾任汉中府定远厅(今镇巴县)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其父沈祖颐担任过汉阴厅的抚民通判,在汉阴城居住40多年。沈氏三兄弟都出生在这里。他们兄弟三人自幼聪颖睿智,在世传家风的熏陶下,勤奋好学。1905年陕西藩台樊增祥选派50名陕西籍学生到日本留学。按着学习成绩沈尹默和沈兼士都在入选之列,但他们不是陕西本籍学生,只得自费赴日求学。因家庭经济拮据,第二年他们兄弟俩就回国了。
沈尹默在日本结识的湖州同乡许炳坤,回国后在杭州工业学校担任校长。沈尹默回国后就投奔许炳坤,在杭州谋到了教书的职务。1913年2月,经许炳坤举荐沈尹默到北京大学预科主讲中国历史。第二年升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不久,他的弟弟沈兼士和兄长沈士远也先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沈兼士讲授文字学、《说文解字》等课程。而沈士远则在预科讲授《国学概要》,同时兼任庶务主任。他对《庄子》深有研究,讲得很仔细。加之他的庶务工作繁杂,有时缺课,一篇《庄子·天下篇》,他就讲了一个学期,学生们送给他一个别号叫“沈天下”。沈士远的名气虽然不如两个弟弟,但他庄子及古代哲学思想研究方面却是独树一帜的。
沈尹默的原名是沈君默。他刚到北大时,埋头做事,认真教书,本来他性格内向,在众人场合很少说话。有位同事对他开完笑说:“你经常默不作声,何必要多一个口?”意思是说沈君默的“君”字的“口”是多余的。同事的话本来是开个玩笑,不料沈君默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将名字改为“沈尹默”了。1917年1月,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决心对北大实行改革。沈尹默当时只有34岁,他是刚刚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进来的,属于元老性人物。蔡元培亲自造访比自己年幼十五六岁的沈尹默,向他征求北大改革的意见。沈尹默深受感动,不再沉默,当即提出三点建议:一、办学经费要有保障;二、组织评议会,教授治校;三、每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外国留学。蔡元培完全采纳沈尹默的建议,随后相继聘任了刘师培、胡适、钱玄同、鲁迅、李大钊、吴稚晖等文化界名流学者,充实了北大教师队伍,促进了北大的蓬勃发展。
沈尹默在杭州教书时曾与陈独秀是同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尹默在北平遇到陈独秀。经沈尹默的荐举,陈独秀来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随后将《新青年》迁往北大。沈尹默又成为六位编委之一,轮流担任主编,编辑《新青年》,从此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写道:“北大的整顿自文科起。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刘半农、周豫才、周岂明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应该说,沈尹默对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是有着不朽功绩的。没有蔡元培改革校务,没有沈尹默引荐陈独秀,没有鲁迅、沈尹默、胡适、刘半农、李大钊等人的热烈响应,北大的学术自由和“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救国”的校风,就难以形成,陈独秀高举的文学革命大旗也就不能旗开得胜。
沈尹默在编辑《新青年》时,积极倡导白话诗,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其中《月夜》被称为“具备新诗美德”的第一首散文诗。他与胡适、刘半农是最早在《新青年》上尝试白话诗创作的,被誉为新文化运动新诗创作“三巨头”。
蔡元培发现沈尹默的书法很有造诣,就发起成立“北大书法研究会”,由沈尹默教授负责,并聘任导师,开设书法的传授与研究。这对推动北大书法研究,再造中国近现代书法高峰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为沈尹默的书法提供了发展的温床。他自幼习练书法,精于正行草书,尤以行书最为著名。在北大的历练中,他的行草,由米芾、虞世南、褚遂良上溯王羲之父子,汲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圆润秀美,清雅遒健,流畅多姿的独特风格,是我国近现代书法的一座高峰。出版的有《执笔五字法》、《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法集》、《大楷字帖》、《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小楷字帖》、《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等,均为我国书法界的宝贵遗产。
其弟沈兼士在日本求学期间,曾拜在章太炎门下,加入了同盟会。在北大期间,创办国学研究所,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他学识渊博,讲课时总是闭着眼睛,等到下课时,才睁开眼睛。这位文字学专家对中国文字学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专著,其中《广韵声系》,是我国迄今为止汉字形声学研究最为完整的一部。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沈氏三兄弟中,沈兼士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与学生们一起,高举彩旗,呼喊口号,面对军警的威胁毫不畏惧。沈尹默和沈士远虽未参加游行,但他们都事先参与了筹备事务。沈士远是发起成立“北平大中学校教职员联合会”的积极分子之一,该联合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书记。在这次轰动全国的爱国学生运动中,沈氏三兄弟,各尽职守,竭尽全力地进到了自己的责任。事后,有许多学生被军警当局逮捕,他们还请蔡元培大力帮助,为营救被拘警署的学生尽力奔走。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史和北大早期历史上,曾有“一钱(钱玄同)、二周(周树人和周作人)、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土)”之说。这些著名教授都是学识渊博,深受师生尊敬和爱戴的前辈学者。尤其是沈氏三兄弟,追随蔡元培校长从事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革新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坚持正义、弘扬学术、不畏强权、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体现了北大的魂!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