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刘少奇系列文集

46.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①(1957年4月8日)

  首先,有人说,下乡种地“丢人”,“没出息”。有些青年口头上承认劳动光荣,可是让他们去从事种地这种具体劳动的时候,就认为是“丢人”。最近又有人在说“农民生活苦”,可是要他们自己或他们的于弟下乡,去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时候,就说是“没出息”。说种地“丢人”,“没出息”,就是说种地“下贱”,“不光荣”。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许多青年学生的父母是种地的,难道能说他们的父母丢了人吗?许多人祖祖辈辈是种地的,难道能说他们祖祖辈辈丢了人吗?全国农业人口共5亿多,难道能说他们丢了人吗?这不是侮辱全国的5亿多农民吗?全国共有六亿人民,说其中5亿多人民的劳动是“丢人”的,“下贱”的,“没出息”的,“不光荣”的,这还了得吗?这是一种什么观点呢?是劳动人民的观点吗?是无产阶级的观点吗?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吗?都不是。这是“方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②的观点,是封建士大夫的观点,是封建贵族的观点,也是资产阶级的观点。

  由于有这种观点,或者受了这种观点的影响,许多青年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混乱,他们的言行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他们口头上重视劳动,实际上却只重视脑力劳动,而不重视体力劳动;口头上说看得起劳动者,实际上却只看得起脑力劳动者,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他们抽象地背诵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劳动创造人类和人类历史的论点,实际上却不承认或不了解人类的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的基础,不承认或不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活动的东西。他们也把劳动和劳动者分成等级,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一等”,脑力劳动者“应当”站在体力劳动者之上。所以,他们想做脑力劳动者,不愿做体力劳动者。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他们将就着去做大工业的工人,不愿做学徒,不愿做手工业工人,不愿做理发工人、缝衣工人、厨师,尤其不愿做农民。

  ....

  不少青年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看不起工人和农民,看不起理发工人、缝衣工人、厨师,就认为自己比工人、学徒和农民“高一等”,比理发工人、缝衣工人、厨师“高一等”。他们读了几句书,不是更谦虚,而是更骄傲;不是更尊重体力劳动者,而是更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有个女同学来信说:“要年轻白嫩的姑娘去种地,去担土、挑大粪,太不象话。”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劳动把自己的子女养大起来,送到学校去读书,而子女读了书,就说种地、担土、挑大粪“不象话”。这样去培养青年,对劳动人民有什么用处呢?少教出一些抱这种错误态度的人,对劳动人民的事业不是更有好处吗?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由于中国文化落后,知识分子少,特别是由于学校里的政治教育薄弱,脱离实际,现在的青年学生还远没有摆脱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的那种骄傲自大的劣根性的影响,以至他们在新中国的学校里受了多年教育,还不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甚至还在劳动人民面前摆架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有许多知识分子,他们自以为很有知识,大摆其知识架子,而不知道这种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碍他们前进的。他们应该知道一个真理,就是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地最无知识的,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

  比他们多一点。”③

  因此,毛泽东同志“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④

  因此,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书本知识的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毅然决然地、愉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获得生产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和发展。

  注释:

  ①本题节选自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下卷中的《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题目是选编者加的。②见《神童诗》。此书相传为宋朝汪洙所作,后经历代增补,成为旧时流行的启蒙读本。③见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④同上。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南怀瑾全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