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对于身居高位者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领导者手中有权,下面的人或因为畏怯,或出于一己私利,阿说奉迎,常常从领导者子女身上入手,以博取领导者信任,因此,古往今来,位高爵显者子女教育成功者少,这大概也是其显赫门第“五世而斩”的原因。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刘少奇,出身清贫,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对于子女教育是成功的,从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搞特殊化。
1934年,刘少奇前妻何宝珍被捕后,两个孩子,允斌被送到湖南老家,允若则被匆匆交给邻居大婶,从此两人开始了漫长的艰苦生活:允斌在老家像小长工似地干活,允若十二三岁就到上海做学徒,经常以卖报纸、拣破烂为生。多年以后。兄弟俩回到父亲身边,刘少奇送他们去上海,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当时为什么把你们送了出去?我们没办法长期在那儿住。革命嘛,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带着小孩子不方便,就把你们寄养给人家了。”
解放后允若被送到苏联留学,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允若被分配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学习,由于这个专业与允若的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热情很低,加上同学关系搞不好,于是向组织提出要转学、转校,并向刘少奇写了三封信,一再申述理由。
但刘少奇并没有用自己的权力私下干预此事,也没有迁就孩子,而是给允若写了三封长信,从祖国需要的原则出发,帮助儿子分析问题,教育他正确对待个人兴趣,努力学好一门专业技术,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
在刘少奇的教育帮助下,允若逐渐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以后学成归国,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刘少奇子女较多,但没有一个溺爱,而是放手让他们去闯,去接受锻炼。1965年夏天,王光美在河北新城县高镇搞四清。刘少奇写了封信交给女儿平平,让她带给妈妈,并特意叮嘱秘书:“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更不要用小车送她,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里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秘书们觉得平平才15岁,太小了,劝刘少奇别这样做。但刘少奇很坚定地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总靠大人,要让他自己去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忙,她倒是舒心省事,可是得不到锻炼,将来还是不会做事情。
正是这种放手让孩子去闯去锻炼的教育方法,使刘少奇的几个孩子迅速成长起来,允斌、允若成了工程技术专家,爱琴成了学者,翻译了不少作品。在谈到父亲的教育培养时,刘爱琴动情地说:不少人以为我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清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从来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受不了的程度,更不允许搞特殊化。20年代,父亲因忙于革命把我送给人家,我当了童养媳,吃了苦;30年代,又把我送到国外,经历了战争和饥饿;40年代,父亲把我领回国严格要求,因为学习不好把我批评得不知哭了多少回;50年代,又把我送到草原,让我体验人民生活的艰苦..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正因为父亲几十年的严格要求,才使我经受住了十年浩劫,今天还能力祖国建设尽一份力量..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刘少奇最善于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说明大问题。一次,他的一个侄女请他帮忙买块表。当时,上海牌手表刚生产出来,厂方
曾作价60元送给她,只要刘少奇说一句话,侄女的表便解决了,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耐心地对侄女说,“你要一块表,我不是舍不得,也不是给不起,不是这样一个问题。我给你一块表,也不能代替你革命。古人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侄。’要继续革命嘛!我们有了权不能乱为自己谋利益。”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