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大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大搞派系。当然,他在台湾反省时并未谴责自己,而是一味责怪他人,他说国民党内“论派系不论政策,论地域的关系,不论工作的需要。”因此,“内部不能精诚团结,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予奸匪以的可乘之机。”但他自己却只认黄埔学生、浙江老乡,若二者兼而有之,则天子门生可以青云直上。
共产党内也有“山头”,但共产党不搞山头主义,共产党对于山头的处理方式是:承认之,削弱之,消灭之。在消灭“山头”的过程中,在处理军内存在的不协调的问题上,刘少奇以身作则,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策略思想就是搞五湖四海,团结多方面同志。
刘少奇长期领导白区地下党工作,并担任过新四军政委,以后他到了延安,又长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党校校长,可以说党内党外,军内军外都有自己的亲朋故旧、老部下、老同事,重用他们,给他们安排要职,建立自己的“队伍”,应该是很方便的。但刘少奇却从不开这个方便之门,对多方面同志一视同仁,把他们都看作是党的干部,真正做到量才录用,赏优罚劣。
他非常注意加强党内团结,认为在处理同志的相互关系时,应该提倡有原则的坚持与妥协。不负责任的批评要停止,无原则的为了个人目的拉这个人反对那个人,是完全错误的。损害党的团结的言论和行动都要受到处罚,因为他深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战胜一切。
战争年代,刘少奇还特别注意加强部队党和地方党的团结,他说,为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工作的顺利进行,部队的负责同志应与地方党的负责同志好好团结起来,部队党与地方党的团结,主要责成部队党。并要求他们,要遇事商量,共同讨论,相互尊重,为一致的目标而奋斗。而一切不尊重、不配合、各行其是的现象,都必须避免,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否则在工作上的损失是不可计算的。
为了保持和促进党内团结,刘少奇从不和党内某些人发展超出同志间的友谊,也从不在背后议论张三长李四短,对同志有意见,就摆在桌面上谈。在刘少奇看来,同志之间相处,应该是无话不说、坦诚相见的,应该讲的话一定要讲,而且要当面讲。他还把那种利用空闲时间经常与大家谈心、交流思想,看作是增进相互了解、做群众工作的最好方法,他强调在讨论问题时要耐心,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不要以什么什么长的口吻强加于人。
刘少奇很早就注意干部队伍的建设,认为革命的成败不仅决定于方针、政策、策略的正确与否,而且也决定手是否有一支思想过硬、组织严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干部队伍。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一文中,他曾明确地说:一切工作,一切转变,都依靠我们的干部,因此干部问题是党内的中心问题。把不断训练出大批的干部分配到各条战线,作为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1923年冬,刘少奇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并亲自担任校长。这所学校为中共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他们中有些被派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有些被派去其他地方的工厂、农村开展工作,都对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抓队伍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现和培养优秀干部。他总是注意在各种斗争场面、各种运动与活动中,细心发现进步的、勇敢的、较积极较有觉悟的、有正义感的、能联系群众的、较有威望的、有革命要求的先进分子,即那些可成为党发展对象和骨干力量的人。
说到刘少奇发现和培养干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林枫。林枫曾经常替他外出活动,同有关方面联系,传递消息,转达意见,眷他应付局面,同外界进行各种周旋,想方设法保证党的工作顺利进行。这样,林枫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极大的锻炼,对他也给予了极其有力的帮助。刘少奇也大力帮助林枫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成长,后来成了独当一面的领导工作者。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需要大批优秀合格的干部,毛泽东曾亲自定下干部标准: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宫于牺牲精神,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而且没有自私自利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
但当时中共太缺乏优秀合格的干部了,长征牺牲了许多优秀干部,白区斗争的残酷也使许多优秀干部英勇就义,或身陷囹圄。为了解决白区缺乏干部的问题,1936年4月,北方局作出决定,要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的一批共产党员履行敌人规定的手续出狱。这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措施。刘少奇将这个决定报请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认真慎重地研究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后,同意了北方局的要求。四个月后,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几十名干部陆续出狱。他们先后被派往北平、天津、山西等地领导斗争,加强了北方党的力量。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