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曾指出我国早期工人运动有两大缺点:一是当时各地建立的工会,一般“只有上层组织,没有下层组织”,二是当时从事工人运动的同志,一般“未曾在工会中发展党的组织。”
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刘少奇一开始就很重视,并且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安源大罢工后,他领导安源工人俱乐部以十人为基础,选举了十代表、百代表和总代表,建立隧全了各级代表会议和工作机构,把13000多工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俱乐部还加强了对工人的教育,工人补习夜校由罢工前的一所增加到七所,经常参加学习的达2000多人。为使工人免受中间剥捌,俱乐部办起了消费合作社,共有三个分社,资产由10000元增加到50000多元。刘少奇当时指出:“工会的组织必须十分严密,极有系统。”必须注意“小的基本组织”,“杏则工会一经封闭,群众的团结也必随之涣散。”
安源工会俱乐部在“二七”惨案后的工人运动低潮期间还能够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加强了工会基层组织的建设。这个经验,对后来各地工运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刘少奇在武汉期间,就曾针对当时工会发展过快,组织极不健全的情况,运用他在安源的经验,大力进行了工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工作,编写了《工会基本组织》、《工会代表会》、《工会经济问题》等三个小册子。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会建议的专门著作。
尤其可贵的是,刘少奇在安源就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党团组织。在他领导下,到1925年5月,安源的党组织共有15个支部,党员由罢工前的10余人发展到300余人,约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1923年冬,他亲自担任校长,办起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为党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他们中有些被派到广州参加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有些被派去其他地方的工厂、农村开展革命工作,对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出身于基层,他深深懂得抓好基层组织对于政权建设、组织建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1926年,刘少奇在《工会基本组织·序言》中写道:“所谓严密的组织,就是在执行委员会之上,有真正的工人代表会;在执行委员会之下,有群众中的支部基本组织。”
刘少奇说,工会的会员很多,而且将不断发展,如果没有支部这类基层组织,仅仅只有工会的执行委员会以及工会这块招牌,那会员愈多,愈加散漫。这样的工会是没有战斗力的,执行委员会也无法统率群众。他打了个浅显的比方,说比如军队,如果只有一个司令部,底下没有营连排等下级组织,则这支军队就没有办法进行战争,“所以,一个工会若没有支部、小组等基层组织,或者有支部、小组而下起作用,则这个支部的组织就不健全,行动的时候就必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谈到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性时,刘少奇反复强调,支部、小组是工会的基础,工会是建筑在支部、小组之上,支部、小组如果不牢靠,工会的基础就下牢靠”;“有了好的支部和小组,工会的基础就有了保障。”
在讲到建立基层工会组织的必要性时,刘少奇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行动非常敏捷便利。白区斗争紧急的事情常有发生,执行委员会一旦作出决议,即刻通知各支部及组长与会员,在几个小时内,一传十,十传百,全体会员便可一齐动作,而在形式上下费什么手续,否则,开大会、发传单,贴布告,
兴师动众,大张旗鼓,既不隐秘,又事倍功半,有时还延误时机,造成巨大损失。
二是行动秘密,敌人难于破坏。建立基层组织后,备方面消息灵通,行动迅速而隐秘,不致为敌人所破坏,即使有所破坏,也不会全盘瘫痪,只可能个别受损,而且易于恢复。
三是便于工会对工人进行训练和教育。有了基层组织,工会容易了解工人的真实情况,工会的工作也会经常向支部、小组通报,使工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密切起来,避免产生误会和隔膜,对于团结群众也有极大的好处。
而工会如果没有支部、小组等基层组织,工会的行动便无法保密,联系不紧密,行动也不快捷,工人的训练与教育难以施行,工会内部消息不灵通,情形隔阂,这样的工会是没有战斗力的,要实现团结也是很难的。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