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刘少奇系列文集

4·12 刘的“建立自己的家”,与毛的“根据地思想”是一致的

  毛泽东曾撰文批评那种不要根据地打到哪算哪的“流寇主义”,认为这种革命是毫无前途的。刘少奇长期在白区工作。深知根据地(刘少奇称之为“家”)的重要。因为有了根据地,革命力量就有了立脚点,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就有了周旋的余地,就有了物资和兵力的补充;否则,部队总在敌人势力范围内转圈圈,得不到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即使取得几个胜利也会随之丧失。抗战初期,刘少奇就认识到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刻不容缓。1937年10月16日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文中,刘少奇详细阐述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问题。不久,他又与周恩来联名致电聂荣臻,要求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晋察冀边区,立即建立起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并对边区政府的名称、人选及政府职称、机构和各种法令等,一一作了指示。

  1937年11月1日,刘少奇又与周恩来致电党中央,指出在敌后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议将华北战略区作若干划分,在晋察冀边,晋绥边、晋东南等地成立军区和军政委员会,以统一各地区的军事、政治领导,加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这个建议得到党中央的采纳,11月7日,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晋察冀军区。这是我党在敌后成立的第一个军区。1938年1月,又正式成立了晋察冀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并以灵活方式,取得阎锡山的同意和南京政府的默认。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为以后备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六届六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并撤销以王明为首的长江局,另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由刘少奇和周恩来分别担任书记。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1939年1月,刘少奇到达中原局机关驻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鉴于当时中原南部地区已经失陷,刘少奇立即作出大力开辟豫鄂边区的部署。决定以新四军留守竹沟的两个中队和60多名干部组成独立游击大队,由李先念率领,挺进豫鄂边之四望山、京山、应山等敌后地区,联络鄂东、鄂中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这样很快打开了中原敌后地区的抗日局面。到1939年夏,中原我军由原来的几支小游击队,发展到拥有6个团队的游击兵团。同时开始在这一些县区筹建抗日民主政权,为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胜利的基础。11月,刘少奇决定成立鄂豫边区党委,由陈少敏任区党委书记,井将豫南、鄂中、鄂东三个地区党的武装,统一整顿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部队扩展到近万人枪,根据地建设已具不小规模。这不仅奠定了中原敌后战场格局,而且为发展华中建立起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

  与此同时,由于项英指挥失误,华中我军处境艰难。为加强华中党的领导,保证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党中央决定,由刘少奇率中原局进入华中敌后,统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华中敌后斗争。11月下旬,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江北指挥所驻地——皖东藕塘地区,与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等会合,统一指挥江北敌后斗争。

  刘少奇在广泛了解华中敌我顽三方的基本情况后,作出大力向东发展的决策,同时制定了建设根据地的方针、任务。刘少奇生动形象地把根据地比喻为“家”,他说:打兔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

  地,就是抗日民主政权。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树立独立自主地发展武装,依靠群众建立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敢于反磨擦的思想。为加强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刘少奇还将原鄂豫皖省委留在大别山帮助友军工作的千余名干部悉数调回,充实基层。

  刘少奇抓住反击取得胜利的有利时期,大刀阔斧地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自上而下地改造和建立抗日政权,维护抗日战争,广泛地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到6月中旬,就建立了比较巩固的皖东根据地。皖东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表明没有山地为依托的平原水网地区,同样可以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刘少奇致电党中央,建议派八路军一部南下,令新四军江南部队北上,协同经营。这个建议迅速得到党中央的批准。

  1940年6月下旬,黄克诚奉命率领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支援华中,陆续抵达豫皖苏根据地,与第六支队会合。与此同时,江南新四军陈毅、粟裕率所部主力也开始渡江北上,准备东进。刘少奇审时度势,认为最后解决苏北问题的时机已趋成熟。于是进一步确定了发展华中的基本方针:“向东发展,向西防御。”对皖西桂系取守势,首先集中力量打击苏北顽敌韩德勤部,解决苏北问题,然后回头解决皖东。皖北遗留问题。黄桥一战,新四军歼敌

  1.1万人,八路军南下纵队也直克苏北重镇盐城。10月10日,南北两部会师于盐城、东台间的白驹镇。至此,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由于华中我军声威大震,各派势力纷纷联络,刘少奇抓住时机立即建立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推行抗战法令,进行民主改革,改善民生,把苏北建设成为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受命组建华中局(由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统一领导整个华中地区(包括江南)的敌后斗争。刘少奇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和扩大新四军,作为华中对敌斗争的支柱力量。又大力发展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很快形成了以苏北为中区,包括苏南、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和浙东等根据地在内的巩固的抗战基地。

  抗战胜利后,刘少奇在代理党中央主席的几个月中,积极经营东北,多次指示东北局彭真等要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使之“如汉高祖之汉中”。

  1945年9月28日,刘少奇起草的中央军委电报中,明确指出“我军进入东北的部署,应将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再进而争取与控制南部沿线各大城市。”10月2日,刘少奇又指示东北局速派程子华带部队去战略地位极力重要的洮南、龙江开辟工作,建立基点。以后刘少奇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即占领“长春铁路以外的中小城市。次要铁路及广大乡村”,“其下又分东满、西满、北满三个地区,刘少奇指示要在这几个可靠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在以后与东北局多次电示中,刘少奇反复强调要派老部队和能力强的干部在离中长路较远的通化、延吉、嫩江、黑河等地区去开辟工作,建立后方,建立工业,发动群众,组织与训练部队,开办学校,以便能建成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永久根据地。

  刘少奇还提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几项重要措施,即:集中力量发动农民减租,解决土地问题,并组织工人群众。在已建立秩序的地方,发动群众控诉汉好。军队不论到任何地方,必须帮助群众剿匪。并要求部队作

  好自身的整训和发展;利用冬季,整训15万野战军,建立20万地方武装,新老部队合编;划定军区;少量得力部队警戒敌人,大部剿匪,通过这些政权建设和部队建设,来达到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目的。

  在刘少奇接触战场,参与军事指挥有限的几年中,我们注意到他特别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他多次强调只有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有了进攻退守的基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整顿和扩大军队。刘少奇这一军事谋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在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的关键性几年中的剧烈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恩来曾由衷地称赞刘少奇“在党的历次关键性问题上,他都是正确的。”这当然也包括对他军事战略指挥天才的高度评价。确实,在天才统帅毛泽东的长期对军队的指挥下,刘少奇没有多少发挥自己军事谋略的机会,而在仅有的几次机会中,他都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极快地扭转了颓势,为中国革命的迅猛发展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最后一招——出兵东北,更可说是“一箭定江山”。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南怀瑾全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