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应该把自己有限的军队摆在哪里呢?是打到敌后去求生存,还是跟着国民党军队一起退让,退到内陆腹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所要考虑的问题。
刘少奇作为北方局负责人首先提出,在平津附近及日军后方,应普遍地发动游击战争,华北敌后是我军发展的主要方向。刘少奇这一策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打到敌人后方去是打击日伪的有效途径。
日寇入侵华北后,依仗其先进的工业基础和武器装备,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战争之初,攻势锐利,而国民党在企望国联干预,抵抗不力,致使日寇长驱直入。
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寇的战线愈拉愈长,兵力也愈见分散,此时我军在敌后方断其粮道,烧毁辎重,破坏交通线,切断通讯联络,致使敌寇前线缺乏人员装备补充或补充不及,迫使敌士气低落,斗志不高,严重影响其战斗力。历史上,曹操官渡之战获胜至为关键之处就在于烧毁了袁绍的粮草。
抗日战争历史证明大后方游击战争遍地开花,袭扰日寇,使其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滞留了大部日军,使其进攻乏力,不得不收缩兵力,这样就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压力,也保护了大片祖国河山不受日寇蹂躏。
二、坚持在敌后抗战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声望。
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采取武装进攻与武装占领的方式来灭亡中国,逼迫中国的政府、中国各党派及各阶层人士联合一致走上武装抗日的新阶段,在这种局势下,任何政党只有当他在抗日战场上、在抗日的武装斗争中表现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时,才能巩固和发展自己,井在国际与国内的政治舞台上提高自己的地位,否则是不可能的。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共产党是提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党,如果自己躲在国民党身后寻求保护将使共产党抗日政策遭到他人耻笑。而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挺进敌后,扯起自己的旗帜,领导全民族抗战,不仅有利于国民党对中共的承认,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威望,提高第三方面和老百姓对自己的认识,争取他们的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挺进敌后有利于减少与国民党军队的磨擦。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一泻千里,逐次撤退到华中、西北、西南,此时我军如果跟着国民党军队退却,龟缩到大后方,将大大增加磨擦的机会,国民党百万大军缩成一团,中共欲在其中发展无异与虎谋皮,随时会被虎所伤。且国共血战十年,蒋介石无时无刻不欲置中共于死地,此时入其彀中无异钻入绝境。以后的“皖南事变”证明了不能在国民党身边打转转。
历史上也不乏这样成功的范例。汉光武帝就很懂得韬光养晦,减少磨擦。当皇帝杀了他的兄长时,他不仅不报复,反而把兄长责怪了几句,以此讨得派他到河北维持秩序的美差。此一去即如困龙归大海,饿虎入深山。经过几年养精蓄锐,他终于杀了回来,大获全胜,夺了江山。
抗战初之中共亦如当年光武帝,不计前嫌,但求合作;不求伴如虎之君,但求顿开金锁,插翅高飞。
四、敌后是中共兵源所在。
敌后遭日寇侵凌,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到处有自发的群众武装,而缺乏
组织,缺乏正确的领导。此时中共开赴敌后,树起抗日大旗,将各路抗日武装召之门下,整编改造,同时又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动员号召参军,组织志愿兵、自卫队等,继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部队不过3万人,后来还撤回三五九旅守卫延安,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就发展到120余万人,还有民兵、游击队等地方武装未计在内。抗战八年,中共军队发展了40倍,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中央根据地也搞了将近八年,不过只有十多万人枪。可见只有打到敌后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才是中共的出路。
五、打到敌后去也是为了将来与国民党蒋介石争雄打下坚定的基础。
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是幼稚的右倾机会主义头子陈独秀,也不是愚蠢的第二次王明路线(右)的代表王明和项英,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共终有一争,抗日战争只是一个插曲,只是打乱了这一斗争的进程而已。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屠杀人民的本性是改不了的,他迟早是要把大刀对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仅仅在抗战中,蒋介石就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皖南事变,其爪牙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就消灭了新四军军部和皖南新四军8000多人。可见只要抗战结束蒋介石就会向共产党发动全面的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毛泽东、刘少奇等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打到敌人后方去,充分发动群众,壮大我军力量,既力打败日本,也为日后与蒋作战。毛泽东说:“抗日战争快不得。”就是这个道理,必须利用抗日战争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自己。到抗战胜利后,中共军队有120万人,解放区面积22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解放区活动区域达20多个省,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结果。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