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刘少奇系列文集

1·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最熟悉不过了,但从它的被认识到确定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今天的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办好中国的事情。这已经成了木家都公认的真理了,但这个真理从它的被认识到确定它的地位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为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刘少奇就认识到了搞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刘少奇认为,搞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实事求是。1949年6月,刘少奇在其著名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中,首先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国家大而穷,底子薄,工业化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重工业集中于东北,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比东北要落后很多。

  应该说,刘少奇的这个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据有关资料统计,1949年,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煤产量为3200万吨,石油为12.2万吨;大约90%的经济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当时粮食产量只有2162亿斤,棉花产量889万担,生猪存栏数5800万头。中国可以说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少量的现代工业又几乎全部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造成了广大的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非常落后,幅员辽阔的农村,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优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极不发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可以说国家是一穷二白,人民是一无所有。这就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中国、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巧取豪夺后的严酷现实。

  刘少奇认为,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如实地认识和正确地判断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因为它是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根据建国初期中国国情,刘少奇提出了进行经济建设的中国特色,其要点大致有:

  一、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后,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以下五种经济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2)看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由上述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国民经济,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而这种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东欧、中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

  三、“在广大的农村,‘拟普遍地组织消费合作社、农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及劳动互助组。’‘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地向合作社方向发展。’”

  四、“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有可能在颇大的范围采用,也很需要。其形式是租让、加工、定货等。”

  五、在经济建设的步骤上,“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己有的工厂尽可能独立地生产。其次,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再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最后,就要在已经建立和巩固起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轻工业,使农业生产机器化。”

  六、“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相应地逐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失业、饥饿和破产的痛苦,并且不需要去侵略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更不需要进行战争。”

  七、“对于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采取了逐步赎买的政策。”

  ①刘少奇提出的这些进行经济建设的策略思想,都是由中国具体的国情决定的,因而也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实践中,根据这些策略方针行事就取得了成绩,而违背这些方针,经济建设就出现了挫折。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南怀瑾全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