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历史杂谈

陈天华是谁?如何评价陈天华?

  一:震惊中日的一跳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是悲催挨打的晚清历史上,悲催到虐心的一年:日俄两大列强在中国东北狠打一场,作为主人的清政府只敢远远躲一边旁观。不平等条约更在刷刷签,英国法国美国纷至沓来,是个金发碧眼的就能在中国作威作福。大清朝的丧权辱国,已经麻木成了习惯,暴政压迫下的大清百姓们,更只是默默忍受到得过且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被欺压到无比麻木的一年。

  然而,1905年12月8日,日本东京大森海湾,一位长发飘飘的三十岁中国青年,向着身后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方向最后深一瞥,然后走向白浪滔滔的海面,直至身躯被波涛完全吞没。这沉默的殉难,仿佛一声寒冬里的惊雷,不但引发了日本新闻界的热议,更震惊了麻木中默默忍痛的大清王朝,多少正在为中国未来奔走的志士们,闻讯不禁热泪抛洒,当第二年他的遗骨归葬故乡时,长沙更云集了数万悲伤国人,送他最后一路。

  这不止是一次普通的自尽,这是一位悲愤于近代中国命运的青年,面对这个集体麻木的国家,以生命为代价做出的最后的呐喊。它的震撼一幕,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们,革命岁月里刻骨铭心的一瞬,更叫多少迷茫中的近代青年,在悲痛之后豁然开朗,慨然选择了一条抛头颅洒热血的道路。如果说清末有哪一个人的殉难,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乃至改变了一代人的信仰抉择,那必然就是他——同盟会革命家,近代诗人陈天华。

  二:我的偶像霍去病

  陈天华,原名陈显宿,1875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一个塾师家庭。他自幼母亲过世,靠父亲辛苦拉扯大,为生活所迫也曾外出做过小生意。但无论如何艰辛,天性好学的陈天华,读书热情却从未间断,甚至沿街叫卖时,闲来也手不释卷。不止读四书五经,弹词小说等文体也常涉猎。也终于感动了家族中有钱的长辈,得以进入资江书院读书,学问日益精进。

  也正是这段艰难求学间,坚韧顽强的陈天华,也在煌煌史册中,找到了一个终生崇仰的偶像:大汉朝冠军侯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开疆拓土的雄心,封狼居胥的燃情一刻,早早唤起了陈天华胸中沸腾的热血。在被大清朝落后挨打的世道,刺激过很多遍后,他也终于确立了人生的抉择。正如他婉拒湖南当地一户富户求姻亲时的原话:国不安,吾不娶。

  从那时起,他就已然立志,要为这灾难深重的国家民族浴血奋战一生,要如霍去病追亡逐北一般,叫所有曾经给中国耻辱的侵略者血债血偿。满怀这般志气的陈天华,很快从家乡脱颖而出,先考取了长沙师范馆,继而又以优异成绩,在竞争激烈的1903年公派留日考试中名列前茅,踏上了留学日本的道路。

  也正是这一年,沙俄正步步为营侵占东三省,闻讯后的陈天华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以一篇壮怀激烈的檄文,号召同学们团结拒俄。满篇激扬文笔,把当时的湖南巡抚赵尔巽都看到泪奔,当场在湖南宣读陈天华的文字。爱国者陈天华的名号,从此传遍四方。

  这是二十八岁的陈天华,无比热血的时刻,然后,就被大清朝凉水浇头:纵是基层官员义愤填膺,但习惯了挨揍的大清朝,面对沙俄的侵略,只是步步退让,反而为了让沙俄高兴,翻脸就残酷镇压各地的爱国运动。亲眼见证同学们惨遭打压的陈天华终于明白:他渴望浴血报国,可这个对内残酷对外怂包的清王朝,才是他理想的最大障碍。

  就是在短暂的痛苦沉浸后,身在日本的陈天华,却突然再以两部惊世神作,昭示了他人生的再度华丽转身:《猛回头》,《警示钟》。

  三:令清朝战栗的神人

  在清末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里,革命志士们呼号呐喊的作品不少,但论震撼力度之大,甚至叫哪怕不读书的清朝贵族官员们都气到抓狂,必须陈天华的这两部:《猛回头》,《警示钟》。

  因为这两部作品最大的风格,就是极致的通俗,通俗易懂的白话,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家国命运兴衰的大道理,朗朗上口的就朗读出来。每一部出炉后,都是迅速在大清朝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甚至以不少前清官员的回忆说:自从出了这两部书,革命党都不好抓了,满大街都在传这词,连要饭的乞丐都打着竹板唱,抓谁啊?

  最重要的是,这两部书,不但犀利剖析虐心现实,更以激扬情怀,唤起沸腾热血。深读二十四史的陈天华,把他读史时的热血理想,结合自幼学到的弹词功夫,简洁明快的写进了书中。甚至秦汉时代的风华辉煌,岳飞元帅痛击敌寇的傲然一刻,尽数生动呈现——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只岳飞,打死仗,敌住虎狼,朱仙镇,杀得金,片甲不返……

  这郎朗语句,更似豪气干云的质问:中华民族,是一个诞生了无数优秀人物,拥有灿烂文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在一个清政府的治理下,沦落到今天这般,前所未有的怂包模样?

  这通俗易懂的拷问,更像一根鞭子,从此以后每一批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人手一册,读到就被拷问一遍,许多人读到仰天长啸,愤然就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至于大清朝这边,沿海的城市里更是火热流传,广东福建等地,但凡认识几个字的,都会哼唱两句。甚至1911年,那场终结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武昌战场上,那么多的革命战士,也同样是高呼着书中的呐喊,迎着炮火前进……

  如果说腐朽的清王朝,最终毁于革命的烈火,那么奋笔疾书的陈天华,就是至关重要的点火人。

  四:一死唤众生

  而在写书之外,其他的事情,这位充满斗志的文学青年更没闲着:和黄兴一起创办了华兴会,亲手策动了江西革命暴动。1905年,那个后来把清王朝送上灭亡之路的同盟会的成立典礼上,身为秘书的陈天华,更是会章的起草人。从血书抗俄开始,风风火火的陈天华,已然成为这场大变革中的风云人物。

  但是,就是在同盟会成立不到四个月,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刻,这位从来积极性十足,被好友黄兴等人誉为“斗士”的热血人物,却选择了一个连战友们都大跌眼镜的结局:默默在大森海湾蹈海自尽。为一个凄然却更加震撼的目标:唤醒更多麻木的国人。

  陈天华的死,表面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勾结清政府,出台了限制日本留学生的政策,但真正令他心寒齿冷的,却是那些一道奋战的战友们,在这桩事故前的丑陋表现:包括汪精卫在内的某些“革命党人”拉帮结派,互相攻讦不停。更叫日本人看了个满眼。闹哄哄的场面,正如《朝日新闻》里的辛辣嘲讽:放纵卑劣的群体。

  这“放纵卑劣”的现实,令苦盼着革命胜利的陈天华,终于再度看清了现实:国人们麻木不仁,甚至革命战友们也是各怀鬼胎。这样集体麻木的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救?也难怪日本人会有这般辛辣的讽刺。那么,只有一死,以决绝的殉难,表达中国革命家对日本政府的殊死抗议,才能真正为这场轰轰烈烈的事业正名,才能更加唤起,无数各怀鬼胎的“精英”们。于是陈天华,毫不犹豫的踏入冰冷海底。

  他的决绝一跳,是同盟会草创历史上,至为沉痛震撼的一幕,却也令多少对这个团体满怀狐疑的青年们,重新正视这场坚决的革命。陈天华蹈海后的六年间,越来越多的青年在他的感召下,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终于促成了1911年冬天,震惊世界的武昌一枪,那个腐朽到极致的清王朝,如陈天华生前所愿,终于轰然灭亡!一百年后的这个日子,写下这篇关于他的文字,告诉后人一位爱国者,短暂一生的激奋探索,也更想作为后人,对陈天华,这位壮志未酬的英雄,说一句虔诚的告慰。

  今日中国,如你百年前所愿,正在强大的路上。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