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文字大小调整:


林恩又使出了发家的高招,即借别人的钱为自己谋利的办法,将大部分的债务转移到威尔逊公司的账下,使威尔逊公司变成了债务人。然后,又将威尔逊公司分成三个子公司:肉类加工公司、运动器材公司、制药公司。再让这三家公司独立发行各自的股票。这三家新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属于LTV,其余的向公众发售。发售新股所收到的股金,正好偿付了林恩从银行借贷的8000万美元。吉姆斯·林恩几乎没花一分钱,就把庞大的威尔逊公司占为己有,林恩这种令人叫绝的赚钱高招令华尔街的同行闻风丧胆,自愧弗如。
以小搏大,以弱制强
在李嘉诚经营企业的数十年中,他利用以小搏大的方法大打收购之战,终于实现了建立庞大的跨国集团的梦想。在这其中,收购和记黄埔、收购港灯可称为是成功的两个战役。
一、收购和记黄埔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沉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这一战,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
二、收购港灯
1985年1月21日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最终,和黄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购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港元的折让价(收购前一天市价为7.4港元)捡了置地的“便宜”———而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显然要高对方一等。
当然,李嘉诚的收购之战也有败绩,比如李嘉诚收购置地,就苦战八年,无功而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间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和宣布以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原25%增至33%多,控股权已相当牢固。怡和“更胜一筹”的是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七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果降下帷幕。看好这场收购的证券界舆论界均大失所望。一些华文报刊在报道结局时,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但李嘉诚却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抱有买古董的心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应该说,经得起成功也经得起失败,这才是英雄本色。
1977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二十余年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奋斗,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账购战”,以及力挫群雄,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使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当时,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以打有备之战。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急于使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7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上兵伐谋,优势兼并
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内,海尔集团兼并了青岛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红星电器厂、武汉希岛公司等15家企业。1997年是海尔在国内的兼并年,一年内,先后兼并了广东、贵州、安徽等省的六家企业。通过一系列兼并和收购,海尔盘活了近二十亿元的存量资产,初步完成了集团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近五年,海尔集团的工业销售额以年平均69.1%的速度递增,1999年突破198亿元,为下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