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首长

作者:黄晓阳

    有一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代枭雄的曹操明明白白,人在特定事件和环境面前要学会糊涂,能够原谅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否则,生命将是痛苦的。因而他在处理敏感特殊事情上,总会运用着这样的技巧——“假装糊涂”。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的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序幕。官渡之战,曹操是以弱胜强,打败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势力,从而为统一中国的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战,曹操不仅显示出了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同时还体现出他对下属的宽容和大度,堪称完美之战。这可以说是曹操一生当中最为华丽、精彩的篇章。他在这次战役结束后,就运用了“假装糊涂”的处事技巧,从而赢得了下属甚至是天下人的称赞。

    在官渡之中,曹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袁绍大败,只得仓皇败走,连文书档案和财物辎重都来不及带走。然而,当曹操在处理袁绍留下的书信时,却发现有不少属下与袁绍有着书信往来,而且信中的内容有着暗通媾和的嫌疑,这明明就是要谋反。他身边的谋士曾劝说曹操,让他对暗自通信的人逐一点名,然后全部以死罪论处。按说自己与袁绍开战,自己的手下却与敌人不清不楚,这是任谁也不能接受的,大家本来以为曹操会听从谋士的建议而将意图反叛的人都杀了,可是这一次,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这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他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与他为敌,连自己能不能保全尚不可知,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呢?”说完便一把火将所有的书信证据全部都烧掉了。有了这次烧书信的事件以后,冀州各个藩郡便出现了很多向曹操投降献城的诸侯。因此也为曹操日后扫荡河北、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曹操的“假糊涂”技巧可谓是运用得恰到好处,为自己赢得了十分明显的政治优势。

    面对官渡之战,曹操实际上是打赢了两场战役——一场是军事战,即奇袭乌巢,打击袁军的后援物资补给,从而胜利;而另一场则是政治心理战,焚毁手下暗通袁绍的书信,这种“假糊涂”技巧一出,顿时便树立了自己宽厚待人、体谅下属的政治形象,手下将士们从此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从而稳定了军心,同时还赢得了河北各番郡的好感,纷纷前来投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火烧书信,同之后的火烧赤壁、火烧连营一样,都为三国时期天下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为后来三足鼎立的态势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曹操此种“假糊涂”的处事技巧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计策。曹操对手下密谋造反装糊涂,是不是因为他真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宏大、为人宽宏、不拘小节呢?当然不是!可以说,曹操火烧书信的做法大大出乎当时人们的预料,这件事并不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不然在历史上他也不会被一些人称为“奸雄”了。那他为什么突然间“性格”大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种做法完全是因为政治需要,只是一种处事技巧而已。

    袁绍家事显赫,家族在汉朝四世出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是曹操没办法与之相比的,所以,要抗击袁绍,最好的办法就是赢得人心,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曹操的“假糊涂”技巧就是要笼络人心。相比之下,袁绍也是糊涂的,可他的糊涂不是像曹操一样假糊涂,而是真糊涂,他为了逃命,最后连重要的信件机密都抛下了,这正是一种对别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恰恰反映出了他在政治上的愚蠢,自此以后谁还敢将身家性命托付于他呢。

    可以说,曹操烧书的“假糊涂”处事技巧与袁绍丢书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导致了二人最终的结局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也应该借鉴曹操的“假糊涂”,学会包容,而不要像袁绍一样“真糊涂”,自毁长城。

上一篇:目标长远,狠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