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共和国历史书籍

《国共和谈演义》第70回 学生见校长先热后冷 下级劝上司左思右想

  却说毛泽东这时确实正患感冒。 8月17日,毛泽东电复周恩来:“毛现患感冒 不能启程,拟派林彪同志赴西安见蒋,请征蒋同意。如能征得蒋同意带你至西安, 你回延面谈一次,随即楷林或朱赴西安见蒋则更好。”这份电报是以中共中央书记 处名义拍发的。这似乎可以说明,毛泽东尚在犹豫。

  毛泽东在权衡见蒋的利弊得失。是他一个半月前主动提出见蒋要求的,如今再 反悔,合适吗?一月前周恩来见王世杰、张治中,张、王明确提出进一步商谈要以 何、白1940年“皓电”即“中央提示案”为基础,当时中共未表态,现在是否到了 可以表态的时机?当年此案所以让毛泽东怒发冲冠,是因为他担心部队北撤过程和 北撤完成后,中共军队受日军和国民党军南北夹击。如今,英、美在太平洋战场已 稳住了阵脚,相持阶段已经到来,日军的攻势已超过极限,此后就要走下坡路了。 一旦日军战败,如果中共部队均在黄河以北,不是立即就可以出现个南北朝局面吗? 到那时再与国民党说话,不就可以乎起乎坐吗?如能直接见蒋,提出遵两年前“中 央提示案”,蒋很可能答应,还可能作一些别的让步,这样,战后将有一个好的局 面。

  思前想后, 到19日凌晨4时半,毛泽东下了决心。他以个人名义电告周恩来: “依目前局势,我似应见蒋,我感冒已10日,过几天要动也可以动。关于我见蒋, 中央亦尚未作最后决定。”

  素知蒋介石为人的周恩来仍不同意毛泽东见蒋。他有他的道理:目前蒋介石虽 然有了用政治办法解决国共关系的意向,但具体问题尚未涉及,对共产党的压迫毫 无减轻,会晤地点又在西安,因此觉得蒋、毛会面时机略早。19日,他将自己的考 虑电告毛泽东:“你与蒋即会面似嫌略早,最好林或朱先打开谈判之门,如蒋约林 或朱随其来渝,亦可答应,以便打开局面,转换空气;一俟具体谈判有眉目,你再 来渝,便可见渠。”

  8月22日, 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先派林彪去见蒋,毛见不见蒋视情况而定。 按说,这件事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毛泽东并未放弃原来的想法,反而越想越觉得 应该见蒋。 8月29日,他又电告周恩来:“蒋到西安时,决先派林彪见蒋,然后我 去见他。依目前国际国内大局,我去见蒋有益无害,候林彪见蒋后即确定我去时间。”

  周恩来对此电没有回复,显系不以为然。

  9月3日,毛泽东再电周恩来,重申亲自见蒋的重要性:“目前不在直接利益我 方所得之大小,而在乘此国际局势有利机会及蒋约见机会我去见蒋,将国共根本关 系加以改善。这种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极大利益,哪怕具体问题一个也不解决也是 值得的。蒋如约我到重庆参加十月参政会,我们应准备答应他。蒋在兰州顿了半个 月,这几天可能即到西安,林彪准备在蒋电约后即动身去,我则在林去后再定去西 安的日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今形势未明,蒋介石可能会答应两年前的条件,等形 势明朗后,谁都能看出中共军队移归黄河以北的用意,蒋介石还会答应吗?毛泽东 看中的是机会,他知道这种机会并不是随时存在的。再说,以蒋介石的地位和性格, 这次若邀不到毛泽东,他还会轻易开这种口吗?君无戏言啊!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 点,蒋介石再邀毛泽东见面时,日本人已经投降了。

  周恩来不得不认真对待毛泽东这封电报。他反复考虑两天,于9月5日电复毛泽 东,全面阐述了他的看法和建议。电报全文如下:

  我们认为见蒋时机尚未成熟。其理由:(一)蒋虽趋向政治解决,但他之所谓政 治是要我们屈服,决非民主合作;(二)蒋对我党我军的观念仍为非合并即大部消灭; (三) 蒋对人的观念仍包藏祸心(即打击我党领导,尤其对毛,西安事变后尚想毛、 朱出洋,时至今日犹要叶挺太太劝叶悔过自新,吾屡次请回延不理,此次我在电答 时提到愿回延接林或朱出来亦不许) ,因此可说他对我党我军及民主观念并无丝毫 改变。

  次之,在局势方面,并非对我有利:(一)蒋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一面承认日寇 有续攻中国可能,而英美一时无大力援华,且反内战,但何(应钦)等却看到苏联今 日处境需要对华让步,英美亦须中国拖住日本,他正好借此依他的想法解决西北及 国内问题。(二)中共“七七”五周年宣言,本是我党历年主张的发展,而他却认为 由于苏联让步,中共亦不得不屈服。(三)毛出为谋改善根本关系,而蒋则可利用此 机会打击地方和民主势力,以陷我于孤立。

  因此,蒋毛见面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表面进行得很和谐,答应解决问题面 散。二、约毛来渝开参政会后,借口留毛长期驻渝,不让回延(此着不能不防)。若 如此,于我损失太大。我们提议林出勿将话讲死,看蒋的态度及要解决的问题如何, 再定毛是否出来。

  毛泽东终于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他从周恩来的电报中,不仅看到了分析问题 的周密和精明,更看到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诚恳。过去的地位曾经高出于他的周恩来 如果不是把他视作中国共产党无法替代的灵魂,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电报的。因此, 他没有因为自己一再坚持的意见被否定而产生不快。

  9月8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指示中强调:(一)林彪见蒋时,关于我见蒋应说 我极愿见他,目下身体不太好,候身体稍好即可出来会见,不确定时间,如张文自 愿来延则先欢迎他来延一叙,如此较妥。(二)我们与民主政团及地方军队的合作, 应服从于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质的,其他合作是第二位的、次 要性质的,如果二者发生矛盾,应使第二位服从第一位。这是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三)目前似已接近国共解决悬案相当恢复和好时机,对于国民党压迫各事,应极力 忍耐,不提抗议,以求悬案之解决与和好恢复,并请注意。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先后向陈毅、朱端等地军事领导人打招呼、告诉他们:目 前是极力争取国共好转、恢复两党谈判的极好时机,因此,须极力避免打磨擦仗, 并设法与周围国军取得和解、改善关系。

  9月14日,林彪按预定方案从延安出发,前往西安见蒋介石。谁知天公不作美, 自8月底以来, 陕北下了一场数十年罕见的大雨,山洪爆发,路面被冲坏,林彪的 吉普车几次抛锚, 所带5名战士不得不沿途修路。这样停停走走,17日才辗转到达 西安。林彪顾不得更换沾满黄泥巴的鞋裤,急忙去找师兄胡宗南。

  胡宗南一见面就埋怨道:“你们是怎么搞的嘛!反反复复,犹犹豫豫,拖拖拉 拉。现在倒好,委座已回重庆了。”

  林彪有苦难言,只能答以道路难行,然后问:“校长留没留什么话?”

  胡宗南已无年初的热情,淡淡地说:“没留什么话,看样子很生气。校长日理 万机,早定下的事,你们这么久不知都在做什么!”

  林彪只好请示延安。

  毛泽东在林彪动身的第二天即15日就得到了蒋介石已回重庆的消息。他15日给 周恩来的电报中说:“自苏德战起,英美苏好转直到今天,国共间没有大的冲突… …我们估计这个好转的总方向已经定了,目前任务是促成谈判,促成具体解决问题, 故应避免一切枝节,极力表示好意。林彪昨晨已乘车起身,闻蒋介石已返渝,我们 仍要林到西安后要求赴渝,以期打开商谈门路。”

  毛泽东通知林彪,让他追到重庆去见蒋。

  经过周恩来在重庆和林彪在西安分别活动,蒋介石同意了林彪赴渝的要求。

  10月7日, 林彪乘飞机到达重庆。蒋介石先让张治中与林彪周旋,在摸清林彪 来意后才决定见他。

  10月13日,林彪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在曾家岩张治中的公馆“桂园”与蒋介石 见面。三人当年都在黄埔军校,是上下级和师生关系,如今却分别代表国共双方举 行谈判,颇有戏剧性。

  互致问候之后,林彪首先转告:“毛泽东先生极愿意晋渴校长,只是近来偶染 伤风感冒,身体欠佳,不能如愿前来,深抱歉意,请校长谅解。”

  蒋介石似乎并不介意,连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请你代为转达我向毛先 生问好。你这次来渝,毛先生有什么意见让你转达吗?”

  林彪说:“我未动身以前,延安方面接到校长电报,毛泽东先生即提出中央会 议讨论,并约我数度谈话。他强调要我转达中共对于抗战建国之观点、国内统一团 结及对委座之期望等问题。”

  蒋介石颇感兴趣,说:“愿闻其详。”

  林彪从容说道:“先说抗战建国。此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必获最后胜利,这是 毫无疑问的,因此中国抗战的胜利毫无疑问。如今,德日的力量,业已尽量使用, 已到战争的转折关头。德国倾全力尚无法解决苏联问题,待第二战场开辟,其必无 以应付。英美对于日本,将来必从太平洋以海空军合力反攻,我国与苏联亦可协同 从陆上进击。校长高瞻远瞩,早说过日本之败必从海上开其端……”

  林彪见蒋介石静静地倾听着,不时点头,便继续说道:“我国抗战目的在建国。 我国建国之条件,较之并世列强,独为优厚。我曾旅居苏俄,那里民族复杂,历史 传统与语言文字均不一致,天寒地冻,农作物种类稀少,人口少于中国一半以上, 他们却在上次世界大战后20年完成建国大业,至今乃能抵抗世界最强大之德国。其 政治上团结、向外学习先进技术等经验,可供我们效法。英美各国自然条件也不如 我国。我处亚洲大陆之上,东连太平洋,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战时可出兵员三四 千万,且坚毅勇敢,堪称举世无匹。所以说,我国虽然落后,但论建国条件,堪称 世界第一。我们目前是要建设一个以总理的主义与校长的领导为根据的新国家。”

  “很好,说下去。”

  “国内的统一与团结,至关重要,这是建国成功的基础。我来之前,毛泽东先 生一再强调:今后两党应彼此接近,彼此相同;彼此打成一片,以求现在精诚合作, 更求将来永远团结。我们不仅现在要拥护委座,即到将来,亦必拥护。此三句口号 已成为中共普遍成熟之思想,见之于中共‘七七’宣言,且成为政治上全党所一致 遵从之行动,谁也不能动摇。”

  蒋介石点点头,示意林彪继续讲下去。

  “我党名称虽为共产党,实际即为救国之党。党的组成分子,老辈同志大抵是 辛亥革命的参加者,后一辈当初大多首先加入国民党,尔后转入共产党。我个人的 经历也可说明。当时,激于救国之热忱,本于救国之一念,故投身黄埔,加入国民 党。至今在我脑子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全是校长当日的教诲。虽然加入共产党 十几年了,我的根本思想仍在救国,这一点无任何变化。有人说共产党人多为共产 主义的书本知识所蒙蔽,我看不然。可以说,中共党员皆未读过很多的共产主义书 籍,只是目击中国现实之不堪,激于义愤,为雪耻救国,才加入的。因此,中共虽 信奉共产主义,但也不能照马克思、思格斯、列宁与斯大林之具体办法,依样执行。 他们所主张所实行者,未必能依样实行于中国。即如孙总理在三民主义中所指示之 革命救国方略,委座对目前抗战建国所规定之方针,中共均无异议,极表赞同。虽 因彼此作风各异,一时尚难强同,但两党之间确无鸿沟可言。既然如此,理当共遵 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无违国民之公意,共趋团结抗战、统一救国之鹊的,在 委座的领导下,为最后成功奠立稳固基础。”

  这时,蒋介石讲话了:“我对团结统一是有诚意的,这不是政治手段,希望大 家在统一政令下工作。国内政治问题,我希望整体解决,而且越快越好,不要零零 碎碎,拖拖拉拉。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会为此努力。我奉行公道原则,不会让你 们吃亏,这点可放心。”

  林彪进而表示:“过去外面议论国共分歧之所在,不外主义与党的问题,但此 二者皆可趋于一致,即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实具共同之理想,所谓‘天下为公,世 界大同’,即此两主义根本一致之观点。”

  蒋介石越听越高兴,反过来赞扬共产党:“中共是爱国的,有思想的,有许多 的人才。国家是爱惜人才的,并一视同仁。这方面有教训。若国共问题解决,国家 必能一日千里。”说到这里,蒋介石表示对共产党药品可继续供应,并当场让张治 中转告何应钦负责发给。

  林彪接着说:“我们认为,目前尚有一种思想影响抗战,这就是有一部分人总 是希望挑起内战,如果真发生这种惨剧,抗战建国必前功尽弃。”

  蒋介石挪挪身子,看看表,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林彪固执地说下去:“委座高瞻远瞩,当能看到这种危险,并尽力抑制这种错 误思想的蔓延。中国不能再打内战了。不过,万一内战不能避免,中共也不害怕。 中国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一处不能固守,他处可以防御,平原不能抵抗,山地 可以持久。而且我国经济尚在自给自足时代,到处可以种棉织布,生产稻麦,虽至 山地,也有苞谷可食。故就经济条件而言,对于国内党派问题,亦不是用兵所能解 决……”

  蒋介石越听越不耐烦,脸色一沉,截住林彪的话头:“你在重庆准备待多久?”

  林彪说:“我还要晋谒何总长,闲时还要看看老同学。”

  蒋介石说:“好吧,你在离渝前,我再找你谈话。”

  林彪说:“尚有具体事项须请示委座。”

  蒋再看看表:“具体问题你们同文白他们谈吧。”

  林彪抓住时机,直截了当地说了一句:“校长,新四军问题尚没解决呢!”

  蒋介石勃然变色,气恼地说:“你们既然拥护政府,拥护委员长,却又提新四 军,这等于不承认政府,新四军番号已经撤销了,你今后切匆再提新四军,再提我 是不听的。你是我的学生,我才说这个话,我对别人没有这样说过。”

  张治中急忙打圆场,林彪也不好再说什么,谈话就此中止。

  林彪回到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问:“谈得怎么样?”

  林彪说:“校长大人不过讲了十来句话,能怎么样!”

  周恩来一笑:“这么说,校长今天做学生,尽听你讲了。效果如何?”

  林彪一摇手:“我看哪,白讲了。”遂把谈话过程讲了一遍。

  周恩来叹了口气:“这扇门真不好开哟!”

  10月16日,周恩来、林彪应约去见蒋介石指定的谈判代表、接替陈诚担任军委 会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

  林彪说明中共有几十万军队在敌后抗击日军,提出了“三停三发两编”的要求, 即: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进攻,停止对《新华日报》的压迫;释放新 四军被俘人员,发饷,发弹;允许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

  林彪刚一说完,张治中便截断话头:“共产党不要再提老一套,如果真想缓和 空气,最好多谈一般原则,不涉及具体问题为好。如果真要解决问题,则必须改变 态度,不可片面要求国民党方面让步。”

  周恩来说:“文白先生,不解决具体问题,怎能进一步改善国共关系,增强团 结?”

  张治中说:“谈得太细为时尚早。你们应先同各方面多谈谈,然后再同我来谈。”

  于是,周恩来、林彪转身去找军令部次长刘斐。刘斐爽快地答道:“你们提出 的一切都可以谈,不过委座命张部长负责谈判的事,你们还是找他先谈为好。”

  周恩来、林彪从国民党方面来回踢皮球判断:通过谈判解决两党间具体问题的 时机尚不成熟。然而毛泽东仍在作着乐观的估计,认为中共的条件合情合理,国民 党方面不难接受。10月25日,他致电周恩来转林彪:“第一次见蒋时,是否谈到了 我见蒋的问题,如未谈到,第二次见蒋请提出,征询他关于会面的时间、地点等。 李宗仁对李先念打得很凶,请找张治中一谈,要求停止进攻。”

  周恩来不得不再次写长电劝阻毛泽东。周恩来分析道:蒋介石及其他国民党要 人都倾向于以政治解决代替全面军事破裂,但是,他们并不急于解决而在拖延时间, 他们政治解决的中心仍以能否服从调遣、变更防地为前提,他们不先开口,是要看 中共方面能作出什么让步。周恩来预测,蒋可能采取以下五种对策:一、如不解决 具体问题,则目前可在表面上缓和,而实际上绝不放松压迫;二、如愿解决具体问 题,必须我先让步(必须是军事上,而且是防地上让步),我不可能有具体收获;三、 如我们只作口头上让步(如表示愿听调遣,但有实际困难,一时尚难移动等),则他 们亦照常口惠而实不至(如中条山战役时答应发购弹,二届参政会时答应释放时挺); 四、如我们能做某些地区的让步(如东江游击队改编、湖北撤退等),他们也可实行 某些让步(如“三发”等),但不会实现我们的全部要求;五、如向蒋提出全部要求, 而不提愿听调遣事,“蒋必沉默不语,必使关系弄僵,不利于形势之缓和”。

  据此,周恩来主张采取灵活的做法:在林彪第二次见蒋时,不提全部要求,或 只谈原则不提具体问题,或提到愿听调遣,但有困难;而对张治中,除要求停打外, 还谈防地问题,说明我们愿听调遣,但还有困难,或进一步提到某些防地未尝不可 移动,但必须解决许多困难,就此提出要求。

  对采取这些做法的后果,周恩来作这样的预计:“如此,林此来可完成两个任 务,一是缓和两方表面关系,二是重开接洽之门。若要超过此种任务,则非在防地 上大让步不可,恐今日尚嫌其早。”

  毛泽东完全打消了近期见蒋的念头,10月28日复电周恩来:“同意所提方针, 重在缓和关系,重开谈判之门,一切不宜在目前提的问题均不提;林在二次见蒋后 即回延。”

  蒋介石当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人。林彪在重庆又住了一个半月,才于12月14 日接到了二次觐见的通知。

  这个通知来之不易。

  11月中旬,国民政府行政院贩委会派遣粮食部参事郑延卓掳款30万元专赴陕甘 宁边区赈灾。

  11月27日,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通过了特种委员会《关于今后对共产党政策之 研究结果案》,公开表示:“对共产党仍本宽大政策,只要今后不违反法令,不扰 乱社会秩序,不组织军队割据地方,不妨碍抗战,不破坏统一,并能履行民国二十 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共赴国难之宣言,服从政府命令,忠实实现三民主义,自可与全 国军民一视同仁。”

  11月29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国民党十中全会问题的指示》,指出: “十中全会这一决议,对于1939年到现在四个年头的国共不良关系,做了一个总结, 是对我们今年《七七宣言》的回答,开辟了今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及具体地谈判与 解决过去存在着的两党争论问题的途径……它是严厉的,但却是表示时局好转的开 始。”并要求:“各地对于国民党人员应继续采取诚恳协商、实事求是、有理有节 的态度,力戒骄傲夸大有害无益的态度,借以争取更进一步的好转。”

  在此期间,林彪先后拜访和会见了何应钦、陈诚、张治中、刘斐、孔祥熙、宋 子文、孙科、冯玉祥、李宗仁、白祟禧、邵力子等国民党要人,向他们宣传了共产 党的主张和合作的诚意,赢得了广泛的同情。

  与此同时,国民党代表郑延卓在延安受到了热情接待。11月30日,毛泽东会见 郑延卓,坦率地对他谈了政治、军事等问题。毛泽东说:“蒋先生是全面人才,国 民党是大有希望的。中国现阶段应实行七分资本、三分封建的民生主义,以及实行 议会制的民权主义。中国将来要实行社会主义,但现在无条件。将来三民主义可以 发展为社会主义。”

  郑延卓道:“毛先生所见极是,我等茅塞顿开。我即要回重庆复命,先生何不 写封信给委座呢?”

  毛泽东点点头:“也好。”

  当即提笔疾书:

  介公委员长政席:

  前承宠召,适感微恙,故派林彪同志晋谒。嗣后如有垂询,敬乞随时

  示知,自当趋辕聆教。郑委员延卓来延,宣布中央德意,惠及灾黎,军民

  同感。此间近情,已具告郑兄,托其转陈,以备采择。郑兄返渝之便,特

  肃寸褚,借致悃忱。

  毛泽东

  古文基础良好的蒋介石,当然明白“宠召”、“晋谒”、“垂询”、“乞示”、 “趋辕聆教”这些词的含义。这些谦恭的词语出现在一向卓尔不群、极富叛逆精神 的中共一号人物笔下,蒋介石看了,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发通知,召见林彪。

  正是:

  该妥协处柔似柳,

  到强硬时坚如钢。

  未知此番师生相见会是什么情景,且看下文分解。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作品集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