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录用”是总经理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原则,有了这项原则,就能让比较优秀的人才走到前台来,担任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怎样“择优”;何为“最优”;你能保证所选择的人才是“最优”的吗;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了,等等。这些问题,是目前许多总经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入手,和大家一起探讨“择优上岗”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择优”中的积极平衡
尽量维持积极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是做好“择优”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选才者必须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选拔对象之间的德才素质和实际表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平衡状态,有的强些,有的弱些;有的此强彼弱,有的彼强此弱;有的明强暗弱,有的明弱暗强。对于这些选拔对象,选才者当然应该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准确地考察和鉴别;然后,再经过认真的类比和筛选,择优用之。为了确保“择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我们主张搞积极的平衡,反对搞消极的平衡。也就是说,通过“择优”,要使各类人才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取得“人才平衡”;还要使人才周围的广大职工心服口服--取得“心理平衡”。
2.单项“择优”与综合“择优”
“择优上岗”,理当选择“最优”的人才。然而,“最优”并不等于德才积分“最高”。所谓“最优”人选,应该是能够适应岗位的能级的多种需要,并能在人才群体中组成“最佳群体结构”的那一个“选拔对象”。按照这一理解和要求,选才者在“择优”时,就应该既要考虑到人才的单项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到他的综合优势,并根据各种选才需求,全面权衡利弊,然后作出“终端决策”。唯有按照特定的岗位能级和人才群体的结构需求,酌情进行单项“择优”或综合“择优”,分别挑选擅长组织管理的“通才”和能够与其他成员搭配成“最佳群体结构”的“专才”,才能使被选者成为“最优”的人才。据此,我们便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这一“似怪非怪”的人才现象了。
3.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
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交替遇到顺境和逆境。当人才处于顺境中时,优越的外在条件,往往能使他的内在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较容易地获取显著的社会效益;反之,当人才处于逆境中时,恶劣的外在条件,又势必抑制或抵消掉他的一部分内在条件的发挥,从而使人才较难获取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同一人进行德才测评,其德才积分是不大相同的。为此,选才者在选才决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纷繁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客观现实对人才成长的可能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出现的“放大”或“缩小”的实绩效果,从而对人才的德才表现和绩效水平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象,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在实际生活中,顺境和逆境的条件极其复杂,人才的境遇也千姿百态,这就要求选才者,在“终端决策”中,要正确处理好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的问题。我们既要大力选拔那些在顺境中充分显露才华的人才,也要放手选拔那些虽然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奋力进取,依然为党为人民作出可贵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出各类人才。
4.静态“择优”与动态“择优”
在选才决策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一种选拔对象,人们通常称之为“有争议”的干部,他们的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群众反映不一致,总经理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们曾在工作中得罪过一些人,致使一部分群众对他们的缺点看得过重,甚至有意添加不少缺点。还有一种选拔对象,其优点并不突出,缺点也不大明显,由于上下关系处理得好,民意测验票数遥遥领先,不少群众甚至用溢美之词,为其涂上一层美丽的“色彩”。对于这两种选拔对象,如果选才者贪图省事,仅仅处于静态之中来观察其德才素质,往往会不辨良莠,难识真伪。此时识别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选拔对象置于动态之中,用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表现,去验证他们的优缺点。因为人为添加的“缺点”和有意粉饰的“优点”,都经不住客观实践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动态“择优”,就是在选才中,注意考察人才的德才发挥态和德才转化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静态“择优”,则是偏重考察人才的静止持有态的片面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一般并不反对根据现有的考察资料来分析评估人才,但是,这种静态“择优”,必须和依据发展运动中的德才表现来分析评估人才(即动态“择优”)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准确的选才效果。
总之,掌握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掌握高超的用人艺术的“必由之路”。愿各级总经理,在自己的用人实践中,勇于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掌握更多、更新的选才方法。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