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我们不情愿付出的代价(1)
导语:经济上的收益只是我们关注的第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形成了第二个关注的焦点——如果我们需要付出的太多,那么所谓的获取又具有什么意义?基于此,成本控制的概念成就了经济学的全新时代。
第一节 代价的意义与范畴
本节导读:经济学所覆盖的领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深远,在所有人类行为的交汇领域中,一个人的获取往往构成了另一个人高昂的成本支付。对这一概念的清理形成了人类冲突的本质,但问题的解决只能求助于明晰的思想本身。
(1)战俘营中的经济学
谁能相信,战俘营中也有经济学法则?但事实真的如此,二战期间的战俘营为某些人敞开了运用经济学法则的大门。
二战期间,在欧洲漂泊着各式各样的人群,有的是关押在战俘营中的战俘;有的是被迫重新定居的平民。战争快要结束时,所有这些身处异乡的人都必须被遣送回家。
在 意大利,英国军官丹尼斯·希尔斯少校受命协助、集中苏联的士兵和难民并将他们送回去,这个任务给丹尼斯·希尔斯少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非常了解东欧 国家,他曾经带船将第一批苏联士兵送回了苏联。他在那里见到了一些令他难以置信的事情,因此他相信那些士兵送回去不久就会被枪毙。他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 境地,如果服从命令,就等于把这些人送往坟墓;如果他拒绝执行命令,就会被认为是叛国。
最后,希尔斯少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利用“用最小的 损失来换取最大的利益”的这一经济学法则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故意对战俘营不闻不问,管理也十分糟糕,甚至夜晚从来不锁战俘营的大门。他还发明新的战俘分类 标准,使很多人不必被遣送回国。到即将遣送的日期,战俘营里只剩不到200名战俘。送他们离开时,希尔斯少校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其他人将会平安。”
经济学感悟:正像希尔斯少校的行为一样,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是一个经济体所必须奉行的最高法则。
(2)林肯总统的抉择
美 国南北战争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发了一大笔财。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这个时候,北方政府的林肯急切需要更大数量的绿币来为他赢得战 争。为此,他不惜向国会中的银行家势力让步,以此来获得第三次绿币发行权。这个让步就是签署了1863年的《国家银行法》。该法案授权给政府,可以批准国 家银行发行统一标准的银行券,这意味着这些银行实际上将发行美国的国家货币。更重要的是,这些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实际储备金,实际上,这 就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政府债务牢牢地锁在一起,从而标志着政府将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
到了2006年,美国联邦政府总共欠下8.6万亿美元的庞大债务。据估算,平均每个四口之家,就要为政府分摊11.2万美元的国债。不仅如此,这份国债的总额还正以每秒钟2万美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实在当时,林肯总统也深知这是一个永久的威胁,他清楚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套索。但是迫于战争危机,他别无他法。本来,他计划在1865年获得连任以后废除该高利贷法案,但不幸的是,他在大选获胜之后仅41天就被刺客刺杀了。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