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管理书籍(21部)

第八章 选择合适的人才

  □确定合适的门槛

  用人的规则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利润产出,使利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用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所有领导者选人的着眼点。

  1.选人门槛定多高

  本单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什么层次的人才能够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要回答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很难,而确认不需要什么样的人却相对容易得多。一般企业在招聘时都把“大专以上”学历作为录用人才的门槛,非大专以上学历莫入。企业招聘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文秘、行政人员要求有大专学历,甚至酒店招聘保洁人员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敏感之士惊呼:企业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陷入高消费怪圈!

  我们暂且不去争论人才高消费的利与弊,使我们感兴趣的倒是为什么人才高消费会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因素支撑着整个社会的人才高消费?某书店原来招聘高中毕业生作理货员,后来由于求职者太多,于是挑肥拣瘦,把门槛由高中毕业改为大专毕业。试想高中生和大专生的待遇几乎没有区别,而大专生的学识和产出要远远大于高中生,书店有什么理由弃大专生不用而用高中生?水涨船高,在中初级人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人才高消费在所难免。

  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盛水能力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的长度,最低的那块木板如果很长,与其他木板接近,那么整个木桶盛水就多,如果木桶最低那块木板很短,与其他木板相差悬殊,纵使其他木板很长,整个木桶可容纳的水量也非常有限。

  2.用生手抑或熟手

  企业用人时都喜欢熟手,这种心态在各种招聘广告中暴露无遗,企业要求岗位招聘对象有2年或4年不等的工作经验,甚至招聘一般文秘人员也要求其有几年的工作经历。

  偏爱熟手反映了企业拿来主义情结:我不想培养人才,也不想在培训上下工夫,最好其他企业或社会代我培养,等你培养好了以后再为我所用。由于企业的这种普遍的懒惰心理和竞相抢夺,炒热了熟手的身价,同时贬低了生手的身价。一个优秀的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当他怯生生地敲开公司大门时,企业给出1000元的薪水就可以令他激动不已;而对一个素质平平但有两年工作经历的跳槽员工,2000元的薪水却难以使他忘我工作。而两者之间的工作经验的差别,优秀毕业生一个月时间的实践就可以填平;两者创造力的差别,素质平平的有经验者穷其一生也难于拉齐。

  从选拔优秀人才和节省人力成本角度看,选择生手比选择熟手更可取。生手要价低,企业由此可以节约一大笔用人成本;生手不被人注意,里边沉淀着优秀选手,这些人稍经培训开发,就会成长为对企业忠诚度极高的优秀人才。难怪一些优秀企业特别是外企青睐高校,每年到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在赞助高校奖学金上慷慨解囊、一掷千金。

  在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经历、经验开始贬值,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对员工的最本质要求。

  3.用最合适的人胜过用最好的人

  就创造价值的能力讲,高中生要优于初中生,本科生要优于大专生,研究生要优于本科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用人也有最合适的问题,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用管理学界的口头禅说就是“用最合适的人,而不是用最好的人”。

  大材小用、用非所学,对人才个人来说是资源浪费,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资金浪费。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盲目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设备引入后无人能用,结果让先进的设备躺在车间里睡大觉,几年折旧期一过,先进的设备变成一堆废铁。企业人才的大材小用如同盲目引进先进设备一样,只不过有形的设备损失我们能看到,无形的智力资源的损失我们看不到。

  一些公司在聘用不同学历员工时明码标价,比如大专月薪1000元,本科月薪1500元,硕士月薪2000元,博士月薪3000元。从表面看,不同的薪水似乎对应的是不同的学历,实际上薪水真正对应的应该是价值,不同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对应不同的薪水。

  如果工作本身价值有限,不值得聘用高学历的人,而企业却偏偏聘用高学历的人才;或虽聘用了高学历的人,而高学历的人却不能创造出相应的高价值,企业用人时就会陷入边际效应递减的怪圈:用人成本不断增加,而员工创利水平却在下滑。

  从学士、硕士受欢迎,博士、博士后大多企业不敢问津的事实可以推断:博士是很多企业有意或无意判断的边际效应递减区,也许是企业工作本身价值有限,容不下高层次人才;或者博士的期望薪水与其创利能力不相称,企业宁可花硕士或本科的薪水聘用与其能力名实相称的人才。

  □选人的六种基本

  选人是用人的第一步。我国封建时代选人靠科举考试。现代西方选人一般靠广告招聘。要想从中物色合适人选,就要想办法。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人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笔试法

  这是通过考试来测检人才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论文式笔试和测验式笔试。论文式笔试,是以长篇文章的论述测试应试者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才能和观念等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测知候选人的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联想力;它的不足之处,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命题范围不够广泛。测验式笔试,是以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或改错题等来考验其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评分公正,抽样较广,免去模棱两可的答案,可测出人的记忆力,试卷易评阅;它的缺点是,不能测出应试者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选人时,应按工作性质来确定哪种笔试法。

  2.面谈法

  “不知言,无以知人。”面对面交谈,能使总经理对考察对象产生直接的亲身感受和较深的体验,从中窥见其思想水平高低,见识深浅,了解其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专长、兴趣、志向、气质以及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欲考察其学识,可问他各种知识;欲考察其应对能力,可问他各种机敏性问题;欲考察其社会成熟度或性格的稳定性,可采取压迫式的面谈。压迫式面谈是有意地施加压力,使对方焦虑不安,以探究在这种压迫情况下,对方到底如何应付。有效的面试是成功的选人之法,但面谈取人的明显缺点是,主试者与面谈对象容易串通作弊。为此,可采用笔试与面谈相结合来综合测试人才。

  3.招聘法

  招聘作为一种求才的方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战国时燕昭王设的“黄金台”,三国曹操发布的“招贤令”,诸葛亮设的“招贤台”,均收到了发现人才、广聚人才的效果。当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采用登广告招聘的方式,使被埋没的人才得以重用。但是,在实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应更有效地利用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4.动态考察法

  总经理将被考察者置于动态情景之中,运用多种评价技术,观察被考察者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称为动态考察法。这种方法西方称为“情景模拟法”。其主要方式是:

  (1)公文测验:主试人给被试者一些日常工作必须处理的公文,包括电话记录、命令、备忘录、请求报告、各种函件等,并限时处理完。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要求被试者在3小时内处理25件公文。这些文件数量多,需分轻重缓急,有的必须亲自处理,有的必须请示上级,有的可授权下属。通过动态中的表演,可以观察被试者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处理问题是否果断,是否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一番限时紧张的表演,被试者能力的优劣自然就见分晓。

  (2)无总经理小组讨论:将6~12个被试者组成一个小组,不明确召集人,要他们讨论一项业务或人事安排问题。通过讨论,可以看出谁具有决策能力并驾驭整个会议,说服他人达成一致决议,从而对每个被试者的决策能力与说服能力作出评价。为了考察被试者的决策能力,还可特意设置一个情景压力场面,如:每隔20分钟就发出市场价格和成本变化的信息,有时甚至等他们刚作出决策时就告诉他们又发生了某种变化,迫使他们快速做出应变反应,改变原方案并进行新的决策。在紧张压力下,有的显得焦躁不安,甚至可能大发脾气;有的沉着灵活,应付自如。通过这样的测试,谁有才干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5.试用考察法

  总经理在正式任用所选人才之前,最好给他一段试用考察期,经过试用确实称职者方可正式录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由于被考察者的巧妙伪装而造成的主观判断失误;也可以使其他下属口服心服,便于将来合作;还可以使被选用者熟悉工作,获得经验,以便在正式录用后工作更得心应手。

  6.综合选拔法

  这种办法主要用来选拔高一级总经理人才。它包括上述各种方法,从而克服单一方法的缺点,吸收上述方法的优点。全面考察选拔人才,实行层层遴选、优中选优、逐轮竞争淘汰,大体分为以下步骤:

  (1)通过测试式笔试和论文式笔试,择取知识面广、记忆力强、具有较高判断力、推理力者,参加下一轮竞争。

  (2)将第一轮产生的优胜者,置于动态情景之中,现场考察,对于周围的环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限定时间,写出长篇对策,以观察被试者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第三轮竞争。

  (3)优胜者参加公开的答辩竞选。主持人提出一系列包括理论和实际工作遇到的难度大的问题,要求被试者立即答出,以观察被试者的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考察被试者的气质、风度及对听众的反应。通过答辩竞选排出被试者名次,对前几名,由人事部门再全面考察权衡,最后确定人选。

  (4)试用期能圆满完成任务确实称职者,则可正式予以任用。

  □灵活把握选人标准

  1.不片面追求文化程度

  近年来企业公司招聘人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仔细想一想,这种人才“高消费”的做法未必合适。往往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些企业招聘了一批又一批人员,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留存人数很少。只好继续招聘,周而复始地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很大损失。

  早在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就认识到,公司应招募适用的人才,程度过高,不见得就合用。松下指出:各公司的情况有所不同,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适当”这两个字是很要紧的。

  20世纪60年代,盛田昭夫的《让学历见鬼去吧》可谓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沉浸在一种过于重视文凭的氛围中,盛田昭夫的这一创新使得索尼人才济济。

  索尼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还特别重视选拔和配备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经理班子。在选拔高级管理人员这个问题上,索尼从不雇佣那些仅仅能胜任某一个具体职位的人,而是乐于启用那些拥有多种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的实干家。索尼公司也从不把人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是让他们不断地合理流动,为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提供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索尼人特别乐于承担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个个积极进取,人人奋勇争先,整个企业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十年来的辉煌历程清晰地表明,索尼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源泉正是--索尼人。

  2.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必须认识到,知识分子常自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

  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他为了增产的事和他的技术人员研商时,他的技师往往说:“董事长那太难了,没有办法的,从理论上着眼,也是行不通的。”而技术越好的人,越有这种消极的个性。因此令福特大伤脑筋。

  福特的那句话实在说出了一种真理。

  在日本,常听人说“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其实仔细想一下,所谓“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话,办不了的事着实很多。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级是弱者呢?这是由于他们自陷于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的关系。

  在面对一个工作时,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于是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相当困难的工作。

  但是有知识的人,常会一开头就说:“这是困难的,看起来无法做。”这实在是面地自限,且不能自拔的现象。所以有:“知识阶级是弱者”的说法。

  今日的年轻人,多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所以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很细,公司的工作项目也愈来愈繁杂,所以年轻人具备高程度的学问知识,在一方面来说,是必要而且是很好的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也不要只用头脑考虑太多,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然后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这样的话,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最容易被知识所限制,所以要十分留心这一点,发挥知识的力量,而不是显示掌握了知识后的弱点。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学历不高,却往往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反,一些高学历人员,虽然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却没有强烈的个性,与他们谈话留下的印象不深。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单从学历或应聘时笔试、面试的成绩,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也未见得能力就强,创造性就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人员招聘中提出要注重实际能力,特别是选拔事业开发型人才时主要看他的综合基础能力,就像挑选运动员苗子一样,关键看他是不是一块好材料,有没有发展潜力。所以,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在招聘过程中更应注重招聘那些高能力的人才。

  3.人格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美克德公司是一家经营唱片和音响的企业集团,在战前,声誉显赫。可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这家拥有一流人才和高超技术的公司,迟迟不能展开重建的工作。最后,因种种的原因,由松下电器公司接管。为了使它从战败的挫折中复兴起来,松下非常慎重地思考经理的人选。最后,决定把这个重担,托付给野村吉三郎先生。

  野村先生和松下同是和歌山县人,不仅是松下的长辈,也和松下维持很好的私人交情,是松下一生中,最敬佩的人格最高尚的伟大人物。战后,松下正为美克德公司的主持人选伤脑筋。当松下想到自美国归来的野村先生时,就认识到如果能请这位德高望重具有高尚人格的野村先生来出任中心领导者,做公司的精神支柱,那么美克德公司的重建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于是,松下非常坦率地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他,并请他务必接受邀请。想不到野村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说:“我对经营事业一点也没经验,但我唯一的长处,就是了解用人。诚如你说的,美克德公司拥有许多一流的人才,那么我的工作,就是要尽快促使那批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看法,和松下心中所想的不谋而合,于是人选很快就定案了。

  无疑的,这个人事决定使许多人大感意外,甚至松下周围的人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以美克德这样的小型公司,聘请曾任外务大臣的野村先生来担任经理,不是大材小用,太委屈他了吗?从另一角度说,以美克德这样的小公司,想独占像野村先生这样具有伟大人格和才干的人,也实在太自私了。”当然,他们都是出于一番善意,为野村先生着想。幸好,野村先生并不同意这种肤浅的看法,他以为:“战后,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和繁荣。在美国,许多过去拥有辉煌战功的名将,也都纷纷加入民间公司,藉个人的工作来贡献社会。至于战败的日本人,就更不应该拘泥于以往的地位,因为真正有地位的人,是那些能通过工作,把力量贡献给国家社会的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野村先生淡泊名利,勇于负责,并且进取向上的崇高人格。而正如野村先生自己所说的,他对企业的经营完全外行,对唱片、音响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在主持美克德业务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小插曲。

  有一天,在干部会议上,有人提议要和美空云雀签约出唱片,但野村先生却问:“美空云雀是谁?”美空云雀可说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不仅是日本排行第一的红歌星,也拥有众多的歌迷,像这样有名的艺人,身为唱片音响连锁企业的主持人居然不知道,真是趣闻。后来,这段故事传到外面,往往被人拿来当作讽刺的笑料,甚至有人说:“一个唱片公司的经理居然不认识美空云雀--那他一生中能认识几个人呢?”

  可是这些批评并没有影响野村先生的地位。诚然,他不认识美空云雀,可是,他知道身为一个领导者所应该知道的事。他博学多闻,品格高尚,美克德能有这样的一位领导者,使得具有专业技能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的确是件幸运的事。

  不可否认的,美克德公司是在一个不知道美空云雀的经理领导下,很快地从战后的废墟中建立起来。这个业绩,你能说它只是一桩奇迹吗?这并不是奇迹,而是凭着野村先生的人格修养、经营知识和磨炼创造出来的。尽管他不知道红歌星的名字,但却无损于他的成就。可见在商场上,不仅知识和技术重要,同时更应以正义的立场、公正无私的生活方式,来表现高尚的人格,这也是用人的一个要诀。在运用人才上,只要不存私心,经常考虑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进而发挥潜在力量,是不难迈向理想境界的。

  4.不可忽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

  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是激烈与残酷的,而这势必给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员工造成强大的压力。企业是否能顶着压力前行,是否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看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我们招聘新员工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新招进来的员工是否具有创造才能和创造精神?是否能领导和训练他人?他是否能在团队中工作?他是否能随机应变并善于学习?他是否具有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他在重压之下能否履行职责……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英国等越来越重视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考察,并通过一系列心理素质测验来判定招聘对象心理素质的高低。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减少冒险,促进做出完美决定的过程。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才,无可置疑,就是反映在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上;而德,一般来说就是从工作态度中体现出来。良好的工作态度,往往能为本人带来工作激情和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我们不能将工作态度简单地和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环境的各种具体条件的影响,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时所应该考虑和处理好的客观因素,而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应聘者所持有的工作态度,却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主观因素。由此为本企业选拔到具有良好工作态度的人才,必将能使以后的经营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择才要以德为先

  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承担你所布置的任务,能不能胜任他工作的角色,这其中大有学问。

  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事部经理是这样解释他的识人标准的:“首先要以德行为先,如果以品质节操为首要,以才能技巧为其次,选用人才,必定会使人们加强修养,勤奋学习。如果选取拔尖的人加以任用,一定会使许许多多人才受到震动,而被吸引,从四面八方来响应。”坚持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什么是德?德是刚直无私,忠诚廉洁。什么是量?量是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能和同事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什么是才?才是能随机应变,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能奋发有为。符合这三条标准才能担当重任。

  在运用人才时,一定要注意人才品德的选择,以选择商业人才为例,守约是重要的道德素质之一。守约不仅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遵守约定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信用,是值得信赖的标志。

  这里有这样一个例子,也许对你有所启示:某合资企业供销科有一笔“俏货”,已与客户签订合同,碰巧另一家客户找上门来,答应多出10万元,于是供销科长改变主意,将俏货卖给了出高价者。这位供销科长为企业多赚了10万元,似乎立了一功,该受到嘉奖。但结局却是,他被外方总经理“炒了鱿鱼”,这就是他不按守约原则办事的结果。用那位总经理的话说:“你为企业赚了10万元,可是你不讲信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止10万元。”对于想涉足商海的企业新人来说,这算是一个应汲取的教训。

  选拔人才的方法中还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应当先求将而后选兵。当将才树立后,他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选择属下,或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属下,这样必然使上下步调和谐一致,对敌则无往而不胜。若是本末倒置,那就好比想抖落衣服上灰尘的人,不提衣服的领子,反而揪住它的一部分,这样做不是在保护衣服,反而是在损坏衣服,其结果是不可能理想的。

  在选拔人才的方法中最不可取的方法是以利相诱,这样会造成应聘者的动机不纯,使你不能了解其真实面目,当你觉得对他可以放心时,他却不知何时反戈一击,投向给他更多利益的人。所以,以利相诱是一种短视行为。

  □消除成见,全面看人

  “马太效应”一词来源于美国科学家、史学家罗维特·默顿。他用这样一个名词来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科学贡献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联系到目前社会上纷杂的人才现象,可以说“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的惯性。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们的荣誉、待遇、职位会越来越多,以至于他们整日忙应酬,影响工作;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经过千辛万苦创造的成果却无人问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地讲到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有成百成千的有才能的年轻人,他们竭尽全力要从下面冲上来,以求把自己的微薄贡献投入到我们建设事业的总宝库。但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劳而无效的,因为他们常常被文坛’名人‘的自负,我们某些组织的官僚主义和冷酷无情,以及同辈的嫉妒压抑下去。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穿这堵死墙,使不可胜数的年轻力量得到出路。”

  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被人骂了祖宗。

  米丘林为人类提供了香蕉梨,反遭攻击,说他“把上帝的果园变成了妓院”。

  贝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写出后,无人赏识,难以出版。

  就是众人皆知的郭沫若、侯外庐等一代文人,在他们初出茅庐之际,“不扎实”的评语讥言也曾流行一时!

  不难看出,人才总是要多多少少经历一番“马太效应”的考验,才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优异的成果显露于世,古今中外,无一例外。既然社会上存在着“马太效应”这种潜人才的抑制,这就给人才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责任:要学会用人才于未名时,支持人才于逆境时。

  领导者想要冲破“马太效应”对人才的阻隔,就要坚持“惟才是举”。俗话说:“有名皆从无名来。”鲁迅曾风趣地说:“即使是天才,刚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是美妙的音乐。”当代中国,虽然给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束缚人才成长的一些旧观念、旧思维还是有的。真诚地希望领导者在人才问题上丢掉名位,不持偏见,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

  选用人才不可求全责备,但知人识人应该力求全面。看人要看主流,以他的全部历史中的全部表现为衡量依据,决不可单凭一时一事而以偏概全。

  东周时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位辅佐君王的奇才。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知,由周公旦摄政。而成王的三位叔叔--管叔、蔡叔、霍叔,却企图阴谋陷害周公旦。他们散布流言,说周公旦图谋不轨。周公旦为避开谗言,隐居起来,不再过问政事,后来管叔、蔡叔谋反,事情败露,才使成王懊悔不已,亲自迎接周公旦归来。成王几乎错识了贤才。

  东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曾经极力伪装自己。他装作谦恭,礼贤下士,经常把家中的马匹、衣服和银两拿出来救济百姓,以至家中的钱财所剩无几;同时,他还常常在汉平帝面前坦言自己克己奉公,诚实待人。当他获得汉平帝的信任而大权在握时,便露出狰狞面目,专断朝政,最后亲自杀害了汉平帝,篡权自立,对百姓施予暴政。

  由是观之,领导者知人要深,知人要全,必须通过“日观其德,月视其艺”的全面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识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见不足、不见长处。

  □只求合适不求最好

  一些企业常常强调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最优秀人才,企业更需要合适的人才。

  企业非常需要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理念、挑战卓越的勇气、非凡的执行能力和善于沟通的领导能力的人才。但是,企业更需要能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接受企业文化,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自律守纪,能够完成各项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热情的员工。

  因此提高人力资源效益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合适的人才最为重要。

  我们强调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每一支队伍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来组成,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非常之才,这样,这支队伍才有能力来创造灿烂多彩的生活,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知人善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全体领导者的重要工作和共同责任,而不应仅仅是企业领导者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一项工作。企业通过外部招聘、内部培育和选拔,取得这两类人才,并且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促使这两类人才能够互相补充,产生倍增的作用,“才得其序,绩之业兴”。

  领导者要辨识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寻找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建立内部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由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职业规划和技能发展,积极鼓励内部和外部的人员有序流动;保证每一个岗位都使用最合适的人才和储备具有能力的继任人才资源。围绕上述任务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够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作用。

  但是,用人体系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策略,应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能够有利于识别、发现、培育和使用各类人才。

  通常,最具创造性的人才,很难用常规方法去发现和造就,常规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或许反而还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阻塞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和限制创造性人才能力的发挥。这是一种管理的悖论,一方面我们不断追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又需要打破传统,推动变化。

  慧眼识英雄。企业领导者要能够识别和鉴赏人才,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人才竞争的机制,发现、鉴别和培养内部的人才。这不是说企业不要建立一种完全开放的人力资源观念,吸引更合适的外部人才,但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于内部。

  分析资料证明,卓越企业的关键性的人才,大部分出自企业的内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企业没有形成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适合人才发挥最大价值的生态环境,即便引进了人才,也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引进的人才也会因企业现有的环境履行而失去价值。因此,合理地使用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文化,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一项管理职能,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领导者必须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现和培养具有潜能的人才,根据人才的类型不同,给予区别的对待,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形成企业以人才架构为中心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招人要适应公司长期发展

  当一个公司已经走过创办阶段,进入发展时期时,其招募人才已不再只是为了填补空缺,而是为了适应公司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任务和新的压力,因此招募新人是件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大事。

  光看人才的才能是不够的,必须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精心挑选应征者,要使应征者的才能和潜力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惟有让人才领导公司的未来发展。而只有公司的领导人才,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良好保证。

  今日的戴尔公司风暴已席卷整个电脑业,它的PC机、服务器、工作站源源不断地运往福特、波音以及像德意志银行这样的超霸集团。在它1988年崭露头角时,其年销售总额仅为1.59亿美元,如今这已被改写成1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4%,戴尔公司在1997年收益净资产即达9亿美元,公司的规模每两年就翻一番。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能不能找到适当的人才并聘用之,就成了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

  戴尔公司在招募人员时,会考虑到长期的发展。戴尔公司不再只是把他们带进公司做一份差事,而是邀请他们参与公司的成长。如果双方速配成功,随着戴尔公司进行细分化,或调整各营运项目在公司所占的重心,他们的工作将可能屡有变动。招募的人员如果有足以超越目前定位的潜力,公司便具有了可以保持组织发展的额外的能力。这在公司面临下一次成长,或下一次竞争的挑战时,将格外重要。

  戴尔公司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必须做的事,而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该如何在今日的应征者当中,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领、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在戴尔公司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即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公司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公司也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在发展初期,戴尔公司还处在风险颇高的阶段,它就开始甄选具有高度冒险性格而变通能力又强的人。在财务、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延聘专业人士负责,在其他领域的人事聘用上,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坐在地板上筛选叠好的履历表,像是在发扑克牌,心里想着:“也许这个人适合这个工作,而那个则适合另一个工作。”还好,当时有很多优秀人才在找工作。戴尔公司从地区性的公司和竞争者手上挖了许多人来,同时,他们更特别留意那些想在本地工作的德克萨斯大学毕业生。戴尔坚信如果聘用了好的人员,他们在有所作为后就会带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1986年,戴尔聘请沃克担任公司总经理,此举成为了公司的转折点。沃克是个大胆的资本家,身兼其他几个公司的高级执行主管,他是戴尔公司有史以来延聘的第一个重要管理阶层人士。戴尔公司在以超快速度成长的时期,迫切需要资金。沃克上任后先做了几件事,其一就是打电话给他在德克萨斯州商业银行的老朋友,他说:“我现在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你一定要贷款给我们。”在18个小时之内,戴尔公司就拿到了很像样的信用记录。1988年公司股票公开上市,沃克对于董事会的形成奉献良多。

  在考虑理想的董事名单时,迈克尔·戴尔想到了两个人:科兹梅斯基和英曼。这两个人都住在奥斯汀,都了解电脑产业,并都有很显赫的背景。科兹梅斯基是“泰勒戴恩电讯”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克萨斯大学商学院的院长;英曼则是一家名为“威马克系统”的军事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在联邦政府中有很广泛的人际关系。沃克和戴尔分头说服他们。他俩听取了戴尔公司目前的成绩之后,欣然同意加入董事会。这两人的加入大幅提升了戴尔公司的声誉。

  戴尔公司在创立时根本就没有强势的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元老,科兹梅斯基和英曼提出多项明智的建议和非常有价值的意见,造就了现在的戴尔公司,使公司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长时仍能一直保持挑战者的精神。

  □要能力还是要忠诚

  许多领导靠自己的聪明和艰苦奋斗,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就来之不易,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他们往往不信任外人,由自己的妻子、儿女或其他亲属来担任企业的要职,殊不知,这样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要有几个精英的。面对一个个资本家的神话,领导者们更是不遗余力的招来最好的工程师、会计师、销售经理。可往往是好景不长,他们不是纷纷跳槽,就是各自为业,独树旗帜。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也都是要有几个忠实者的,可太多的实践已证明,忠实的人可以帮助你守住钱袋,却没办法帮你将钱袋迅速装满。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只有忠诚是不够的,只有能胜任工作的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利润,才能使公司得以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各种类型的人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并使之发挥最大效力,这也是当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最佳的选择当然是找那些既忠实又富有能力的人。可事实上,这种人少之甚少,难以寻觅。

  最可行而又最贴近实际的办法是,按照人员的不同使用目的而有所侧重地加以取舍。某些岗位必须依赖于员工的创造力,能力则当居首位;某些岗位则必须要求忠诚,能力则可退居次位。例如:必须要求忠诚的岗位是会计、出纳、财产保管员、保安人员,必须看重能力的岗位是营销人员、采购人员、公关企划人员、产品开发人员。

  用人原则上,我们强调在忠诚与能力二者中择其一,同时也并不彼此排斥。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出纳人员要经手企业的大部分资金往来项目,不忠实于领导就会出大问题,忠诚当为首选条件。而同时必要的能力也是需要的。在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重要的职位都由领导的亲戚把持着,而这些所谓忠诚的亲戚,常常是没能力、根本干不了工作的人。这种现象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延误工作,还会打消其他员工的积极性。

  可问题常常存在于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来判断人员的忠诚与能力。忠诚与能力本身都是抽象的东西,领导常常凭借个人的直觉加以判断,其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去甚远。

  较为理想的办法是:用相应的条件约束员工,使之形式上是有能力或是忠诚的。换言之,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员工在任何人看来都会是忠诚的或有能力的。

  如果你想招一名绝对忠实的出纳人员,在面对众多应聘者,往往难于判断他们的忠诚与否。较妥的办法是设立一些客观条件来加以要求。比如一名忠实的出纳人员应具备如下几条:要有本地户口,能够提供固定居住地证明,提供父母及近亲属的居住地及联系方式,提供以前良好职业的证明。

  当然,具备了以上几条也不一定能够证明该员工是忠诚的,但起码可作为领导评价的一个标准。

  换一个角度来看,突出能力的岗位,领导也必须采用一定措施来加以限制;不然,这种能力任其发挥,倒霉的只有领导。最典型的例子是采购员的回扣。

  对于能力与忠诚的取舍,是每一个人力经理在招聘员工时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不要妄想你既能求得能力又能求得忠诚,你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

  □如何选用各类专职人员

  1.如何选用秘书

  大多数单位的总经理,其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可以说,作为一个总经理,他在工作中最亲密的战友莫过于他的秘书了。他的最得力的助手也非秘书莫属。

  一个秘书选择得好坏与否,与一个总经理的作为和整个单位的振兴与否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选择秘书的问题上,不得不以更谨慎的态度为之。

  选择秘书时,一般应该由总经理亲自进行。下属或许能做好这个工作,但终究没有太大的把握。事实上,一个英明的总经理不会因为自己抽不出时间,而放弃亲自对秘书考察的机会。

  选择的秘书得当,可以给总经理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若选择不当,不但于事业不利,甚至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那么,在选择秘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答案有许多,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不外乎以下这些:

  (1)外表太出众的秘书一般不适合选用

  有许多低素质的上司往往在秘书的相貌上给予过多的考究。他(她)们见到外表出众的人,不管才能如何,都要收至门下作为自己的秘书,整日神采奕奕,自感在帅哥靓女的辉映下容光焕发。殊不知,天长日久,难以自持,不知不觉,对秘书产生某种爱慕之情,直至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甚至毁坏了美好的家庭。而秘书自己尤其是女秘书,由于男领导的爱慕,加上公司内其他人疯狂的追逐,工作难免分心。这样一来,一个好端端的公司也会弄得江河日下,最终倒闭。

  (2)已婚的女士一般不适合选用

  由于这种人有夫有家也有孩子,吃穿住行,柴米油盐都是她每天要操心的事。今天惦记丈夫会不会去另觅新欢,明天挂念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怎么比不上人家;下班时间未到,心里就盘算着回家时顺便买一点什么东西,或许担心下班晚了,家里无人做饭,孩子肚子闹饥荒……总之,大部分已婚女士的精力难以全部集中到工作上去。因此,在选秘书时,最好不要选用已婚的女士。

  (3)性格不好的人不该选用

  秘书是总经理接触最多的人,秘书脾气不好,将影响总经理工作的心情和两人彼此间的合作。作为秘书,他(她)的举止必须斯文,待人接物要温和,因为性格不好的人还会经常与别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对工作不利,更使总经理脸面无光。

  (4)记忆差的人不适合选用

  假如他(她)整天丢三落四,今天忘了告诉总经理有人求见,明天忘了准备总经理交代的要召开的一个会议,再后天甚至连总经理马上就要作报告的讲话稿都弄丢了。选用了这样的秘书,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名片他(她)如何应付得了?

  (5)不注重仪表的不适合选用

  秘书的仪表非常重要,如果他(她)不修边幅,穿着随便,会使人对他(她)的总经理的印象大打折扣。秘书应该注重仪表、大方得体、恰如其分,但又不应过于新潮。

  最后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现在,人们一提起“秘书”,脑海里就涌现出这样的形象:她是一位女士。其实,能符合“秘书”定义的要求者并不仅限于女性,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男士乐意担任秘书职务,并跨入了秘书队伍。所以,在选择秘书的视野中,不要忽视了男性的身影。

  2.如何选用副职

  一个有作为的总经理,选择好身边的副职是很重要的。选择副职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则:

  (1)参与决策和有效执行的法则

  总经理选择副职,首先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副职不仅是自己的助手、执行者,而主要是决策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明确每一个决策的背景、前途,积极参与决策。实践证明,副职参与决策程度越高,其责任心就会越强,执行越自觉,行为越规范,效率越高。任何只把副职当作“应声虫”、“传话筒”,或要求副职只能顺从总经理的意见,势必要失败。

  (2)发挥优势法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短处,尤其在“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法则”的今天,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下,人才的特长才会大放异彩。

  (3)才职相称的法则

  被选人才的素质、才能一定要与所任职务的职权、职责、任务相称。

  (4)决策权可以转移的法则

  总经理所选出的副职人才,特别是主要的副职人才,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即总经理因故离职、离开单位时,能负责处理临时出现的重大问题。

  (5)群众接受法则

  总经理所选人才,一定要参考本单位大多数(70%以上)群众对该人才的接受程度,即要看群众对该人是否信任、支持、理解,否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6)主动结构法则

  总经理在选择副职时,一定要考虑所选人才与自己能否形成合理的主动结构。所谓主动结构,就是总经理在决策集体的群众结构中,不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是动力源和神经中枢。总经理在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决策后,又能很灵活地启动各个副职去贯彻执行这项决策,使整个单位良好地运转。

  (7)精简法则

  总经理一定不要以为副职越多越好,恰恰相反,班子成员超过一定的数限,会极大地影响决策效率。据有关的研究,总经理班子成员数一般不要超过7人。

  3.如何选用推销人员

  推销员的选择对企业来说是件相当重要的事。在选择推销员时,不妨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衡量一下被你选择的对象是否具有这些素质。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是不可能具有这些素质的。他要有丰富的推销经验,有相当高的教育程度,又有出色的智力。智力对推销工作来说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但又不能要求过高,如果他是一个智力高超的人,他就不会安心做推销工作了,很可能辞职而去。

  在选择推销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被选择的对象要能安心做推销工作,能够吃苦耐劳,以保持这一职位的人员的稳定性。否则,如果经常更换推销员,永远是一个新手来做推销工作,对企业会造成极大不利。被选择的对象要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把办好企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甘愿吃苦,即便从每天清晨8点出门去拜访第一个顾客,一直跑到晚上10点,他也毫无怨言。被选择的对象还要具备对企业忠诚的素质。他应该是一个忠诚的人,而且他要凭着这种忠诚去感动他的推销对象。被选择的对象还要善于辞令,措词很准确。比如,他在推销酒时,桶里还剩半桶酒,当别人问他桶里有多少酒时,他应该说“只剩半桶酒了”,不应该说“还有半桶酒”,因为两者大不相同。后者给人一种酒卖不出去的印象,而前面则告诉人们酒不多了,快买吧,推销员应该学会前者的说法。推销员选择好了以后,就要抓紧对他们进行培训。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克服以下几种“天然素质”:过分体贴、同情顾客;办事、说话缺乏弹性;不愿意做推销工作,等等。

  4.如何选用采购人员

  以往采购业务被认为是生产的准备阶段,采购部门相对于生产、销售部门是个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但是随着降低成本、技术革新地位的增强,采购部门的地位日益提高,采购人员的形象也日益重要。

  首先,采购人员应该是懂技术的、理智型的购买者。出色的采购人员对所需设备的性能、原材料的质量、零部件的规格以及供应者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等等都心中有数。他们不是盲目型,也不是冲动型的购买者,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供货要求适时,特别强调售后服务是否跟得上,而很少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采购进来的货物能物有所值、物有所用。

  其次,采购人员应该是具有协作精神、目光长远的人。采购的目的不仅是买货,而是运用货物具有的功能。所以采购人员需要具备协作精神,积极地保持与生产、技术、财务人员的联系,从而分析研究货物的性能,掌握货物的价值,使自己对采购行为作出不局限于眼前的判断,站在企业的更高角度,真正做到采购回的货物能够物尽其用。

  再次,出色的采购人员应该是信息十分灵通的人。他们对于行情变化、市场等了如指掌,在他们头脑中贮藏着大量的准确的活信息。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处处留心,通过耳闻目睹、日积月累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这一点对于采购人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否则他们采回的货物就不可能既价廉又物美并适应最新需求。

  5.如何选用公关人才

  和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人打交道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选派不同的人。有的人喜欢拐弯抹角,有的人喜欢直来直去,有的人喜欢和热情奔放的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和文静温和的人打交道。所以在选派公关人员时,要尽量考虑所公关的对象。

  由于有的企业不可能备有各种人才,对每个公关对象也不可能都了解,因而经理在选择公关人员时,应注意:

  (1)不要选油头滑脑,让人一看上去就缺乏信任度的人;

  (2)不要选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而又没什么内容,没有思想深度的人;

  (3)不要选言语之间时时流露出自私自利,只考虑本企业利益不考虑公关对象利益的人;

  (4)不要选轻于许诺的人;

  (5)不要选过于感情用事的人;

  (6)不要选思想简单易轻信于人。

  一般来说,小企业选择的公关对象都是可能和本企业在业务上互有所需的人,由于在业务上互有需求,所以公关的成功率也较大。怎样获得对方在业务上的承诺,公关人员的公关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公关绝不仅是公关部和销售部的事。一般来说公关部只适宜迎来送往和做一些日常性的联系工作,或作为经理的随行人员去工作;销售部只适宜推销产品,做与客户打交道的工作。如果是生产型企业,实际上车间里的科技人员在公关上更有作用,例如购买什么样的原料等。

  选择公关人员的一般原则是:

  (1)由懂行的人去公关,有时更有效。因为这时双方都比较容易沟通,能够直接进入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双方谁吃了亏谁赚便宜心里也基本有数。

  (2)前去公关的人和对方的地位要相当,否则会给对方受轻视的感觉。

  (3)让能被信任的人去公关。双方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否则公关不能成功。

  (4)让熟悉、认识对方的人去公关。和对方熟悉、认识,一般也就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如此也就容易对症下药。当然,熟悉、认识对方,对方也得对他有好感。如果对方对他没好感,那就不如派不认识的人去。

  6.如何选用管理人员

  企业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有一批中层的管理人员来充当某些方面的主管。管理是企业的大事,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管理质量的好坏,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的总经理在选取管理人才时,一定要谨慎小心,稳妥行事。

  主管身居要位,要统领很多的员工一起工作,其责任和作用都相当大。如果领导一招不慎,选取了自私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做了主管,就不可能指派和布置员工们工作。他们常常责怪他人,言谈胡扯瞎吹,为人容易沮丧,脾气恶劣善变,甚难相处,这样无法在员工们中间树起威信。因此,领导要选出情感成熟、性格稳定的员工承担较重要的责任。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领导在管理当中留意观察,必要时还可以对合适的人员加以培养。

  上面提到的人不适于做管理人员,下面类型的人也同样不宜:

  (1)工作表现不稳定,做事总是先求享乐,再谈工作,并且一遇到问题就出外度假或请病假休息;

  (2)不求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总爱依赖别人,出了问题不愿承担责任;

  (3)做事情缺乏理智,爱冲动,不顾后果,稍有矛盾或意见,便会与人绝交,缺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沉静和忍耐力;

  (4)不能对自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恣意夸大自己的作用,并且喜欢幻想而不脚踏实地工作。

  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企业的财富。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情况,由于某个人横遭不测而使一个企业告终;由于选取管理人才失当而使企业“中道衰落”,最终走向破产的绝境,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在于领导不注意选取和培养管理人才。所以谨慎地选取管理人才,在特别情况下还可以挽救企业。诚然,意外的情况谁都不愿发生。为了预防万一,还是要从选准人才、培养人才做起。

  □招聘高素质人才

  当你的公司出现职位空缺时,您可能要面向社会招聘一些员工,如何审察、组织面试从而使你获得高素质的人才,这必定是你非常关心的问题。

  1.最好审察他过去的行为

  许多领导者要考察诸如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自信和可靠等方面,但是人格特性并不是预测未来工作的良好指标。

  我们多数人很相信特性对行为的预测力,我们知道人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行为,但我们又倾向于以特性将人们分类,对这些特性进行判断(例如认为自信就“好”,顺从就“不好”),以及根据特性将人们分类并对不同的人作出评价。领导者在招聘和评价现有员工时常常如此,毕竟,如果领导者确实相信情境决定行为,他们就会以似乎随机的方式招聘员工,然后重新设计组织环境以配合员工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组织中,员工的甄选过程过于强调特性。组织在招聘中一般注重人在面试和测试中的表现,对特性的重视可见一斑。在面试中,领导者观察并倾听员工是否具备一个“优秀员工”应有的“特性”,同样,测试也常常被用来决定申请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优秀员工的特性”。

  在招聘过程中使用人格特性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组织环境可以对员工的行为施加很大的影响;其次,个体具有高度适应性,个体物质能够随着组织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特质用以解释行为时,在较弱的情境下效果最好,在较强的情境下效果最差。组织环境一般为强情境,因为规则和其他正式的规章制度会肯定可接受的行为,惩罚有偏差的行为,而非正式的规则会规定适当的行为。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使人格特性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相比之下,像野餐、派对之类的非正式环境是弱情境,我们认为在这些情境下,特性可以很好地预测行为。

  尽管人格特性一般比较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格特性可以被个体所在的组织所改变,而且,人们一般会从属多个组织(如社区、宗教、社会、学术、政治,以及雇主),这些组织常常会包含各种各样的成员,他们要适应这些不同的情境。事实上,人们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反映不同情境的需要。

  如果特性不是特别适合于预测员工未来的行为,那么领导者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呢?答案是过去的行为,预测个人未来行为的最好指标是其过去的行为。因此,在面试候选人时,领导者应该询问一些与目前工作相关的过去经历的问题。例如:“你在以前的工作中是怎样展示你的创造力的?”“在你上一份工作中,你最想完成而又未能完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完成?”

  最后的结论是:做一个全面的背景调查仍然是有必要的,还要确认申请人的教育证书,以及向以前雇主询问申请人的雇用期限和责任范围。如果员工还要处理财务或证券方面的事项,那么检查可能的犯罪记录也是明智的做法。

  2.坦诚相见

  大多数领导者在面试的时候,几乎毫无例外地集中介绍工作和组织的优越之处,如那些有趣的工作任务、同事之间的深情厚谊、晋升的机会、丰厚的福利等等。即使知道工作和组织的缺点,领导者也会谨慎地避免这些话题,为什么要让这些不好的方面赶跑一个好的申请人呢?

  其实这些领导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的做法会导致员工失望之余立刻辞职。那么,花在浏览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和面试的时间都白费了,而这些努力都发生在新员工断然辞职前仅仅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任何工作或者组织是完美的,如果领导者从一开始对申请人坦诚相见,便有可能留住人才。

  如果申请人接受的信息过于浮夸,组织将因此蒙受潜在的负面影响。首先,不合适的申请人不可能完全在甄选过程中被淘汰出去,这些人会对工作不满,很快辞职。其次,负面信息的缺失造成虚假的期望。如果被录取,新员工很可能迅速失望。这样,反过来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导致他们过早地辞职。最后,当新员工面对工作的缺陷后,会感到希望破灭,对组织的承诺感大大降低,没有人愿意在应聘中上当受骗。

  除了正面的评价,领导者可能会告诉申请人在工作时间内与同事谈话的机会很少、或许工作量波动很大、或许员工在繁忙的时段里压力很大等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某电信科技公司的首席营运官安纳什·安萨瑞提倡使用现实工作预览,她说,她会特意在面试中描绘一幅黯淡的画面,试图恐吓那些有希望的申请人。例如,她告诉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0~12个小时。她说,“有些人落荒而逃,但留下来的人却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的任何事情”。

  有证据表明,申请人对工作持有较低但更为现实的期望,可以更好地面对工作和其中的不利因素,这使得组织可减少预料之外的辞职。尽管宣扬工作好的方面会在一开始吸引申请人加入组织,但这也许是一种双方很快都会后悔的结合。

  3.面试的诀窍

  面试的结果常常在雇用决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面试技巧不仅仅是公司招聘人员或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掌握的,所有参与部门雇用决策的领导者都应该胜任有效的面试。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有效的面试者?下面是一些经过广泛调查得出的有用的方法。

  首先,在会见申请人之前,面试者应该浏览申请表格和简历,并详细阅读这份工作的职务说明书。接着,计划一个结构化的面试,特别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应该向所有申请同一份工作的人提出同样的问题。要选择那些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那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你具有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吗?”)。在大多数情况下,除非你能证明问题以某种方式与工作绩效有关,否则要避免问某些敏感性的问题。美国法律禁止提问那些与婚姻、家庭状况、年龄、种族、宗教、性、伦理背景、信用状况和犯罪记录有关的问题。不要问“你结婚了吗?”或“你有孩子吗?”而要问“是否有什么原因使你不能一个月加几次班?”

  当你会见申请人时,要假定对方非常紧张,所以要让他放轻松些。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态度亲切些,再以几个简单的问题或几句话来打破僵局,接下去介绍一下你要谈的几个方面,面试持续的时间,并且鼓励对方提出问题。

  实际的面试是一个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的过程,事先准备的问题在这时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以确保面试涵盖了所有准备的问题。从申请人对这些标准问题的回答可以产生下一轮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发掘申请人的回答。如果你认为申请人的回答过于肤浅或者不充分,就请他解释一下。例如,为了鼓励申请人更深入地回答,你可以说,“请就这个问题再说得详细一些”。为了澄清有关信息,你可以说,“你说偶尔加班没问题,你能具体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愿意加班吗?”如果申请人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就把问题重复一次或者换个说法解释一下问题。重要的一点是,要利用面试中沉默的力量。在申请人看上去已经准备回答问题时,你要稍微停顿几秒,你的沉默不语会鼓励对方谈下去。

  问题和讨论结束后,你要将面试总结一下。为了让申请人知道面试已经结束了,你可以这样说:“好了,我的问题就是这些。你对这份工作或者我们的组织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告诉申请人下一步会怎样,他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消息,以信函、电子邮件还是电话的方式,是否还会有下一轮的面试等等。

  在你结束面试之前,要趁你的印象最清楚的时候,把你对申请人的评价写下来。申请人离开之后,要花时间检查你的记录以及评价申请人的回答。

  4.拿不定主意时就招精明人

  一般而言,更聪明的员工干得更出色。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智力或认知能力,因为推理过程和决策行为都要用到这些能力。如果工作是从未做过的、模糊不清的、变动的或类似会计师、技术人员、科学家、建筑师和医生这样的职业,高智商与工作绩效相关度就很高。但是,智商也可以很好地预测中度复杂的工作,如手工艺、神员工作和警察工作。智商在预测某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时不太有效,因为这些工作只需要常规的决策能力或者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很明显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惟一因素,但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比起工作面试、推荐或大学成绩单来说,智力可以更好地预测工作绩效。不幸的是,智商的基因成分(大约智力的70%是遗传的)使得智商作为一种选择工具时常常受到攻击。研究显示,种族的平均智商与经济状况有关,这招来了许多批评。有些批评者用这种研究结果来证明智商指标带有歧视性,因此主张禁止使用智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智商的确与工作能力密切相关。

  如果你想招聘最好的人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选择最聪明的那个。

  5.雇用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知道,人们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安静却消极,有些人喜欢喧闹却有进取心;有些人很容易放松,而有些人容易紧张。

  广泛的调查得出了人格特性的5个基本维度,这5个维度是:

  (1)外倾性:外倾(外向、善于社交)还是内倾(沉默寡言、胆小)

  (2)随和性:随和(合作、信任)还是相反(不随和、敌对)

  (3)责任心:有高度责任感(负责、有组织)还是相反(不负责、无组织)

  (4)情绪稳定性:稳定(冷静、自信)还是不稳定(焦虑、不安全感)

  (5)经验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经验(创造性、好奇)还是封闭(保守、固步自封)

  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试图找出这5个因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责任感与工作绩效有关。具体来说,责任感可以预测的范围很广,从专业人员(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到警察、推销员和半熟练工人。在责任感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为人可靠、工作认真、细致、擅长计划、有组织性、工作努力、坚韧不拔以及有成就导向。这些特点在大多数职业中都会带来较高的工作绩效。

  因此,如果你试图找出与高工作绩效相关的一个人格特征,就应该选择在责任感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当然,其他的个体维度也可能与某种特定的工作相关,例如,有证据表明,外倾性可以很好地预测管理和销售工作的绩效。这类工人的社会交往程度较高,因此外倾性的性格特征可以起相当大的作用。

  一些读者也许惊讶地发现,高情感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高绩效,从直觉上说,冷静、自信的人应该在所有工作上都比焦虑、不自信的人干得好。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只有在情感稳定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才能够长时间地做同一份工作。

  也就是说,在情感稳定性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常常不会被录用,即使被录用,他们常常不会干得太久!

  6.雇用适合组织文化的人

  作为一名领导,你应该把与组织适应的程度作为标准来评价员工。你需要选择那些价值观念与组织基本一致,或者至少与组织价值观中好的那一部分基本一致的员工。如果你一开始就能牢牢把握组织的价值观和奖励标准,你就能很好地确定一个候选人是否能与组织相吻合。通过提问和观察来确定申请人在这些方面的倾向:创造力,冒险,注重全局性还是细节,强调目的还是手段,团队导向,进取心,富有竞争性还是平易近人,安于现状还是注重成长。以上是识别组织文化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招聘的员工不适应组织文化,就很有可能缺少激励感和承诺感,因而往往对工作和组织不满。比起那些绩效相同但价值观与组织相一致的员工,他们得到的绩效评估偏低。毫无疑问,这些员工的离职率比那些适应组织的员工要高得多。这类与组织文化不相适应的员工往往无法融入组织当中,感觉到他们不适合这个组织,因此如果可以得到其他的工作机会,他们就会寻找别的能够使自己得到赏识的工作。

  □发现有潜质的人才

  作为领导,应该努力做一个能识“千里马”的伯乐,这个伯乐不仅能够识别人才,还要能善于发现那些有潜质而未被发现的人才。下面是几条经验,可以帮助你较快地识别和发现有潜质的人才。

  1.听其言识其心

  有潜质的人才大都尚未得志,他们在公开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本质之言,因而就能更真切地反映和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感情。

  2.观其行识其追求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个干工作吊儿郎当、伺候领导却十分周到殷勤的人,追求的则是个人私利。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地位上的人才,他们既不担心失去角色,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主管若能在一个人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并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闻其声观其行

  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为“语言浪潮”所左右。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有“随波逐流”的心理,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差,说差的人也会随之增加。当人才处在潜伏阶段时,人们对他吹捧并没有好处可得,因此人们对潜质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领导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员工进行称赞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他可能就是你要寻找的“千里马”。

  在你发现有潜质的人才后,应对其加以提拔和培养,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他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此举是增加他对主管的信任并增强对公司和部门的归属感,显示他的建议受到你的重视。为了有所表现,他必更乐于创新。

  (2)赞美他杰出的工作

  不要害怕他会被宠坏,在他出色完成任务后,要加以称赞和鼓励。因为你的冷漠会使敏感的他以为你嫉妒他。卓越的人通常都懂得鉴貌辨色,为免功高盖主,招你猜忌,他宁愿把创造性的建议藏起来,待有机会即另谋高就。

  (3)给他明确的目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卓越人才做事有点天马行空,但又会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成功;当你给他们指明目标并交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定会感到被看重而满怀激情地工作。

  (4)推荐他就读有帮助的课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将卓越人才的工作编排得密密麻麻,他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新事物,不断工作的结果会使他精疲力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推荐他去参加更高层的培训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策略。

  (5)对他额外的贡献给予赞赏鼓励

  在你未能给予他更佳的报酬时,一些物质奖励是必要的。对于他对公司额外的贡献,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特别待遇,否则,他们工作的热情必然会受到挫伤,工作动力自然减弱,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再追求进步。

  □以财揽才,适才适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深谙以财揽才之妙的,他招揽人才的手腕,除了以诚相待、信则不疑、用之不拘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财买才、以财揽才”。他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考察,他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个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此任。钱庄还没有开业,周转资金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一经决定,他就预付了刘庆生一年的薪水。当时住在杭州,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也不过二两银子出头。不用说,一年二百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正如刘庆生所说的:“胡先生这样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雪岩的银钱最终换来了刘庆生的一颗忠心。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妻儿,这样就再也无后顾之忧了,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而且,手里有钱,“心思可以安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不用说,就是这一慷慨,胡雪岩便得到了一个有能力,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胡雪岩的人才观念,首先表现为“察其所能,人尽其用”。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人才的不同能力分别对待,使人才得到最好的利用。这是他用才的最关键一点。如果不懂得人尽其用,造成大才小用或小才大用的后果,不仅会使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无法发挥人才的全部能量,而且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察人”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用人,就应对人才放手使用,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使其独立自主地行使职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会大大提高下属的工作热情,也减少了领导者的工作量,使领导者能集中精力在重大决策上。

  量才使用,不管是在胡雪岩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今天,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人人会说,人人都知道应该如此。但人人会说,却并不一定人人会做,更不意味着人人都做得好。因为这其间既有一个如何准确判断人才的为人、能力的“量才”问题,也有一个如何收服各种人才使其乐为所用的手段问题,更有一个凭自己眼光为这些不同的人才找到合适位置,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他们能量的问题。胡雪岩对于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能力十分自信,甚至将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看做自己觅得的“奇计”,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胡雪岩在用人上,也确实有量体裁衣的细心,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名士,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号,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经理,聘任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质量真伪优劣的人为协理,负责进货业务;挑选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穿长衫的“脑力劳动者”,因而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二档雇员“师傅”,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实践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劳动的“熟练工人”,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末档雇员。由于分工明确、能位相称、酬劳合理,使得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

  事实上,胡雪岩的得意之作却并不是用“人才”之人,而是用“小才”之人。他深深懂得,人无完人,要看怎么利用。

  要人尽其用,首先要察其所能,也就是确切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看人要看手面,做事的手面,反映的是人的气量。这就好比大家闺秀显示出气度、涵养,而小家碧玉显示出娇媚、可爱。能收能放,调度自如的一个人,可以让他负起方面之任;锱铢必较,算计精确的人,宜司明细账目,不适于跑外场,而像那些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才,恐怕方面之任太亏了他,须得罗织入幕,引为上宾。

  慧眼识才,人尽其用,这些都还不够,还存在一个如何使下属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积极性,做出最大成绩的问题。这就需要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胡雪岩非常注意利用物质利益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每有英才,不惜重金相聘,这也体现了对人才真正的尊重。

  阜康银号业务发达后,在通都大衢遍设分号,据陈代卿《慎节斋文存》记载,每当胡雪岩雇佣号友时,“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畀之,俾无内顾忧。”这样,一则使雇员专心致志,二则使他们感恩戴德,干起活来,自然更卖力。然而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渐渐超越了物质需求,所以领导者也应充分认识精神激励的作用,做到以情感人,吐哺归心。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会用人。越有本事的人越要用人,越要用能人。商场如战场,一个再优秀的将领,身边如果没有精兵强将,也敌不过敌人。同样,优秀的领导者手下也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很难得到的,而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着显著缺点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倒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只看人长,不计人短,获得特殊的人才,办成特殊的事业。

  适才适所,就是指要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他才干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

  “适才适所”用才艺术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才,必须发挥其专长

  适才适所的用才艺术,其首要内容就是为了发挥专长,应根据人才的某一专长来安排其适宜的工作岗位。

  我国古人早就懂得这样的用人之道。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鲁冲连就曾说过:“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到水中,当然不如鱼鳖;要论钻墙跳房,老虎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必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用人去其所长,用其所短,那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一无成就。”

  在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使用人才讲求适才适所的艺术,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人才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个单位所拥有的人才更加有限,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才智,而不是埋没才智,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行政领导者,还是企业领导者,都应该学会适才适所这一用人艺术,使有限人才的智慧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用才,不可轻视其“偏长”

  适才适所用人艺术的第二方面内容,就是使用“偏长”,即把拥有偏长的人才使用到最合适于他的工作岗位上去。所谓偏长,就是指某人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某种特长。具有这种偏长的人,算不上杰出的人才,甚至还算不上一般的人才。但是,发挥这样人的偏长,也是高明的领导者所要注重的用才之道。

  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鸡鸣狗盗”式的人才,重用这样的人才,就是使用偏才。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招纳宾客、广集各方人才为食客,号称门下食客三千。其中有一位善于在晚上像狗一样潜到别人家中偷东西的人,还有一位会模仿鸡叫并能引起真的雄鸡啼叫的人。孟尝君在关键时刻使用了这两位食客,使自己在危难之时渡过了险关。这两位鸡鸣狗盗食客,算不了什么重要人才,但是,使用他们的偏长,却能发挥出别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3.用才之道,要以诚相待,充分信赖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就是说,如果你怀疑一个人,那么就不要使用他,而要使用他就必须信任他。试问,你如果对他疑神疑鬼,他怎么能够放开手脚去工作呢?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去讨伐中山国。可乐羊的儿子恰恰是中山国国君的近臣。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乐羊一定会袒护他的儿子,不会尽力攻打中山国。当乐羊攻打时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于是便有很多人上奏,建议魏文侯撤换乐羊。但魏文侯对乐羊深信不疑,把攻击乐羊的奏折一一收藏起来。后来乐羊终于攻破了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又为乐羊举行隆重的庆功大典。藏书任将,用人不疑,魏文侯表现了大政治家的气质。

  用人不疑、保护和支持人才,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因为人被信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充分信赖,就是对下级的最好的奖赏,它将形成一股促使下级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代豪商胡雪岩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自己的商业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在企业经营中更要注意用人不疑的思想。

  4.用才,必能容人之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些具有特殊才华的人,往往也是具有明显缺点的人,因此,要用人之长就必须能容人之短。当我们欣赏胡雪岩一生在商场创下的无数业绩时,不能不注意到他手中的济济人才,而这些人才之中,许多能干的人员都统统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胡雪岩的高明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延揽人才的目标来看,当然最好是找到能够像胡雪岩说“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全面人才而用之。

  然而,“金无足亦,人无完人”,生活中也确实难得有面面都强的全能人才。春秋初期颖上(颖水之滨)人管仲是古代名相,但他既非完人,也非全才。他曾与少年时代就结识的朋友鲍叔牙一同做生意,管仲因家中拮据,分利时常要多占。后来,他参加作战,又顾念家有高堂老母,三次临阵脱逃。但是鲍叔牙看出管仲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并不因管仲有某些缺点而全盘否定,当齐桓公小白要鲍叔牙担任太宰时,他慎重保举管仲。管仲先被拜为上卿,后来为太宰,在桓公手下一干就是40年,他大胆推行改革措施,减少力役,保护耕畜,使齐国国力大增,他还帮助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这个例子说明“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用人要做到德看主流、才看一技。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碰到一些令人左右为难的事,比如当一个职位出现空缺,需要物色一个理想的人选时,如果只因不能容人之短而扼杀了人的特定才能,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平庸的人当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学习胡雪岩的做法,不拘一格,大胆起用人才。

  5.高薪寻高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显得偏激了点,但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人们奋斗着,是为了活得更好,因此,任何企业要有效地组织生产,必须“以欲从人”,即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享有“中国企业大王”美称的刘鸿生,也是一个高薪寻高才的典型。

  刘鸿生创业之初,看好了火柴行业,办起了一家鸿生火柴公司。

  但是,由于技术、销售、管理等环节没有可靠的人才,公司往往会中途夭折。因而,当企业在某一环节急需特殊人才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以重金聘用专门人才,也成为刘鸿生的一个妙招。

  鸿生火柴厂初期生产的产品,存在着两个缺点:一、火柴头受潮后易脱落;二、火柴盒子的磷边很容易磨损。因为存在这两个缺点,很难与优质的外国火柴展开竞争,怎么办?刘鸿生四下访问,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人选:林天骥。他留学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沪江大学教授,刘鸿生“三顾茅庐”,不惜以一千元月薪的重金,热情邀请林教授兼任火柴厂工程师。在当时,学徒的薪金每月只有二三元,普通工人只有十来元,刘鸿生本人的月薪也不足一千元。一个普通工程师兼职得到一千元月薪,在那时华商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体现出刘鸿生的人才观。当然,拿了相当于两万多斤大米月薪的林教授,没有辜负刘鸿生的厚望,他用半年的时间就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不但使鸿生火柴在国内立住了脚,还远销到东南亚。

  这样的重金招聘,使刘鸿生爱才识才的名声广为传播,招来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使企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刘鸿生也因此得到了“中国企业大王”的美誉。

  我们常说有钱要花在刀刃上,在生意场上,得力的人才当然是刀上之刃,为揽人才,花费重金也是值得的。胡雪岩一生都坚持“一分钱,一分货”的人才观,这给他的事业带来了真正的人才,带来了昌盛。这一点,对今天想要增进财气,获得更多利润的经营者来说也应深有启发。

  □提供条件主动吸引人才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踢足球讲究“三剑客”,做管理的也要有自己的“三驾马车”。一个人再神通广大,也有玩不转的时候,欲让事业发达,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注定难以成功。

  成功的领导者,身边总有几员得力干将,这些人能做到对领导、对团队忠心耿耿、甘苦与共。

  古往今来仁君明主大多离不开才华出众的将相来辅佐,那么对于当代的一名领导者来说,知人善任,找到自己的得力助手也至关重要。具体说来,需要领导者能做好以下一些事情。

  1.用多种方法物色人才

  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范旭东,在发起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时,发现留学英国的王季同非常熟悉制碱业,他就千方百计地争取他加入公司,破例免除他应缴的发起人股金而将其列入发起人之一,并委以主管技术的重任。他还派人到美国去物色留美高级技术人员,经过努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欣然接受了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到“永利”任职。正是依靠这些骨干力量,“永利”的事业才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最大的电子仪器公司--惠普公司也总是派出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经理,到全国著名大学去物色优秀毕业生。他们为此每年需要有几百人走访200多所大学,对所需人才进行精心挑选,在充分考察和全面了解后,才吸收到他们公司工作。

  以上招揽人才,都不是通过招聘。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设有人事部门负责员工的初步挑选。但自始至终,挑选优秀人才的责任还是要落到领导者身上,他必须决定这些候选人中谁对他和他的部门最为合适。

  招聘员工,与求职者进行面谈之前,必须事先准备,对不同职位,不同的应聘者就要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面谈之前花点时间看看求职者的简历,有助于更好地安排谈话的时间,事先想好你要测试的问题。如果不这样,求职者可能在面试你了。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设立一个不易分心的环境,是否录取员工,是你要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应当排除电话、来访等事情的干扰。

  一个成功的公司,应该找到最好的员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拥有杰出的助手。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不惜重金去找到一些最好的员工,这当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这种付出的结果是极为有利的。换句话说,你不能在雇用员工方面削减开支和保持节俭,否则,你雇用的只是那些不大中用或根本无用的人。招聘员工是一件具有很高风险的事情,不要完全指望第一次面试。第一印象往往具有某些欺骗性。你可以带上你挑选的候选人员,带他们参观一下公司,观察他们对公司的兴趣程度,询问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让他们每个人表述一下自己,最后,你就可以知道哪些人员是合适的,哪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合适。

  2.提供条件主动吸引人才

  企业能否吸引人才,让向往者趋之若鹜,除了企业的声誉、效益和发展前途等因素外,往往还取决于企业是否能为人才提供种种便利条件和非常优厚的待遇。“又想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是对“人才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国外一些精明的企业家深深懂得“价廉才不高,才高价不廉”的道理,因此竞相通过优厚的薪金待遇来吸引人才,并通过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来留住人才。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就是如此。它一方面用优厚的薪金建立一支素质高、效率高的雇员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技术一流、工作卖力的美容师和推销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的员工给予第一流的奖励。奖励方式有出国旅行,奖给贵重物品如豪华轿车、貂皮大衣、钻石戒指等。高薪和重奖,使得该公司充满了吸引力。

  企业具有吸引力,需更多地向社会宣传,介绍本企业情况,提高企业知名度。对于新招聘来的员工,要积极地帮助他适应环境。对于新员工来讲,最初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他们对公司或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往往很难改变。当一名新员工进入公司时,他们心中往往十分局促不安,对公司的环境、工作方法、工作模式不十分熟悉,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主动为他们解除心理和工作上的某些障碍。当然,这些事情并不一定由领导者亲自去做,可以委托员工进行,让那些老员工或部门经理帮助新进公司的员工更快适应公司、组织生活。如教他们如何使用传真机和其他办公设施,明确自己的工作角色。但有一件事情是你必须做的,那就是将新人介绍给全体员工。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