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易犯错误之十八
--迷信专家,过于相信专家的能力
山东一家啤酒厂为了在南方某市开发新市场,精心从厂里挑选出几位“行家”派到该市坐镇。行家们到了那座南方城市,沿用在北方老家的成熟办法进行操作,谁知结果却是卖力不讨好,市场反应极为冷淡。当有人向厂长汇报时,这位厂长答道:“万事开头难。他们都是专家,不用担心,应该相信他们。”抱着这种思想,尽管长时间见不到投资效益,厂长却表现得极有耐心。等来等去,等了一年,又等了一年,等到第3年,这位厂长按捺不住了,他信任的那几个专家在南方的厂子,投出去一堆金子,抱回来的却是一堆砖头。职工怨气冲天,厂长亦自感无法交待,只好打发那几位灰溜溜的专家回家待岗。近年来,经常会有一些自称专家的人在各种媒体发布消息:“在未来若干年内,某某类型的产品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领导消费潮流的主导力量。”总会有很多人认为机不可失,在未进行市场调查时,就赶紧投资上马生产这一产品。面对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他们总会朗朗解释道:“这可是某某专家说的,绝对不会错。”所以,一年到头总会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专家在媒体上指点江山,也总会有许多听了专家的话而投资失败的倒霉蛋指着专家骂娘。
专家不是万能的。投资者对专家在投资中的作用往往不能准确定位。对专家的话偏听偏信,当专家出现失误时,因他们是专家而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往往造成投资失败。创业者不能过分迷信专家,既要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又要以自己的智慧加以判断、甄别;对专家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合理地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专家在投资中的功效,增加投资的成功率。
创业者易犯错误之十九
--只相信金钱操纵市场
“只有不合格的投资,没有不合格的项目。只要舍得投入,再不好的项目也能产生好的收益。”这是浙江某塑料制品厂厂长的“投入万能论”。为了体现自己的投入万能论,这位厂长收购了当地一家任何人都不看好的濒临破产企业,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从“根”上开始,对该企业的设备、厂房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换代,同时投入巨量资金打广告。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个厂生产的产品就是无人问津。尽管厂长咬紧牙关,进一步加强了广告投放力度,但市场反应依旧。不久,厂长终于支撑不住败下阵,这项投资以全面失败告终。
过度迷信金钱的力量,不听人劝,投资没有前途的项目,是投资者常犯的错误。须知即使是市场经济,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创业者如果执意要用金钱的力量使太阳围着月亮转,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必然要遭到惩罚。
创业者易犯错误之二十
--对广告认识不足
一个新崛起的化妆品生产厂老板,目睹了同行前辈们通过大力的广告宣传造成的销售旺盛局面后,颇受启发,也准备投入10万元将企业好好宣传一下。一位下属建议说:“经理,10万元似乎不够,恐怕难以使宣传到位。而不到位的宣传,是达不到你所预言的宣传效果的。”老板却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上上电视,发发传单吗?10万元还不够?肯定够!”结果,10万元花出去了,人们依然对这个厂子和这个厂子的产品毫无印象。
创业者对于广告宣传缺乏认识和理解,从而作出错误的广告宣传策略,不但没达到宣传效果,也浪费了企业宝贵的资金。有时因为广告宣传主题不到位,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企业形象,阻碍企业产品的销售。广告是一门学问,学好了可以帮人成事,学不好也可能坏事,这一点创业者不可不察。
创业者易犯错误之二十一
--缺少谈判签约经验
一家同类大企业的管理者在参观一个民营小厂的新项目后,表示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与该厂合作,共同发展。对此,这个民营小厂厂长当然是求之不得。在谈判中,没什么经验的小厂厂长对于对方的种种要求满口应允,很快与对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这位厂长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逐渐发觉,合同中有许多条款对自己的发展非常不利,如合同规定了产品由对方包销,却未明确产品的价格和定价方式。而合作的结果也表明,这个民营小厂厂长辛苦半天,最后不过是在为对方做嫁衣。
创业者在谈判签约的时候,往往心情激动,抱着一种“受人恩泽”的感觉,同时因为缺乏经验,缺乏合同知识,在对合同条款没有弄清吃透,缺乏深刻细致理解的基础上,便草草与人签下合同,等发现合同不公平,甚至上当受骗时,往往已为时过晚。创业者要认真学习合同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话,不妨上上商业训练班,增加一些这方面的操作经验。同时要明白,任何商业合同原则上双方都应该是共同受益的,在商场上没有人会向你施舍,所以不必存在什么感恩心理。抱着一种感恩戴德的弱者心理与人谈判商业合同,有百害而无一利。要学会在谈判、签约时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在坚持自身权益和必要的妥协之间寻求平衡。签合同时,尽可以讨价还价,一旦合同签订,便要严格履行。
创业者易犯错误之二十二
--只求盈利不进行创新
于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创业者,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将自己的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生产稳定,产品畅销,盈利丰厚,在苏北颇有名气。时间一长,他就在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上形成了套路,不肯越雷池半步,自言“以不变应万变乃企业长生之道”,认为企业产品只要销路好、盈利高,就不需要再寻求变化,不需要再研制开发新产品,不需要再进行创新投资。为此,他还特别制定了绝不“另起炉灶”的固城守池发展战略。结果没出两年,就被同行们挤出了圈子。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