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作家作品集

首页 > 高月作品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正文

第223章 有才至远方来

  -----

  居然是董允,刘璟微微一愣,就是历史上接替诸葛亮的那位董允吗?

  一时间刘璟也无法确定,他不露声sè,只是微微向董允点头笑了笑,又对众人道:“欢迎各位来江夏,无论是北方士族还是荆州士族,只要是有才华之人,江夏都热烈欢迎,一定会安排好各位的生活,你们是第一批,我希望有更多的士族跟随着你们前来江夏。”

  几名士子大喜,一起躬身道:“愿为公子效力!”

  刘璟点点头,对徐庶道:“我就把他们交给你了,有什么困难去和苏郡丞商量,可以草拟一份安置方案,以便接纳更多的士族。”

  徐庶欣然对几名士子笑道:“各位跟我来吧!我先安排你们食宿,我们在慢慢谈其他事。”

  几名士子向刘璟施一礼,便带着行李跟随徐庶走了,码头上只剩下董允一人,他是搭船来江夏,最终去江东,只是顺路来江夏游历一番,并不是来谋差事,偏偏刘璟却注意上了他。

  刘璟慢慢走到他身旁笑道:“我没记错的话,公子的父亲现任成都县令。”

  “正是!”

  董允有些惊讶,“璟公子怎么会知道?”

  “我在隆中偶然听人说起,董公子怎么会想到来江夏?”

  “我是和诸葛孔明来荆州,心慕柴桑大战,便想亲眼来看了一看。”

  刘璟大笑,“真是巧了,我曾去拜访孔明,月英大嫂说去了蜀中,应该就是去了董兄家中,是吧!”

  董允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就在陶姑娘离开诸葛府的第二天和孔明返回隆中,也听大嫂说起此事。”

  “那我们就不是外人了,正好这两天我有时间,不如我陪同董兄游一游江夏吧!”

  董允心中愈加惊讶,他没想到刘璟要亲自陪自己游历江夏,虽然刘璟口口声声说不是外人,但董允心里明白,他和刘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刘璟的热情使他心中也不由有些感动。

  “多谢璟公子好意,真的不用劳烦了。”

  “董兄太见外了,我对令尊品格一向敬仰,既然从巴蜀前来,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就不要客气了。”

  董允听他对自己的父亲一向敬仰,这明显是客气之言,不过他还是被刘璟的热情所感动,便不再推却。

  “既然如此,小生就麻烦璟公子,小生字休昭,璟公子可直呼我名字便可。”

  刘璟欣然一笑,“那我就叫你休昭兄,请吧!我先为你接风洗尘。”

  刘璟如此放低身段招待董允,自然是出于对人才渴望,他没有曹cāo那样雄厚的根基,也没有孙权的三代江东之业,更没有刘备的天下名望,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轻易投靠他。

  可是没有人才就无以争夺天下,他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将所遇到的一切人才揽于帐下,董允历史上也是相才,他既然出现在江夏,刘璟就绝不会再把他放走。

  .......

  次rì一早,刘璟安排船只,亲自带领董允前往柴桑,那里是董允此次东游最想去的地方。

  大江之上,寒风凛冽,大船顺水顺风,快疾如箭,一路向柴桑驶去。

  “休昭兄以为刘璋此人如何?”

  刘璟望着窗外江sè,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但董允的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他眼睛,他直呼刘璋其名,这其实是极为无礼,如果董允视刘璋为主,那他必然会露出反感的表情。

  董允对刘璟直呼刘璋其名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摇了摇头,“说老实话,我一点不看好他。”

  “为何?”

  “空有两川之地,千里沃野之土,众多人口,臣武将,人才济济,他却连一个汉中也拿不下,此人实乃庸碌之人也!”

  说到这,董允很惆怅地叹息一声。

  刘璟心中已明白几分,这个董允看来也并不是单纯的游历,也是想寻找效忠之主,那么这个机会就看自己能否把握住了。

  “休昭兄可知天下大势否?”

  董允摇摇头笑道:“巴蜀之地,消息闭塞,天下大势知之不多,如果璟公子能告之,我愿洗耳恭听。”

  刘璟坐了下来,取出纸笔,迅速画了一幅当前的势力图。

  “曹cāo占据北方,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有兵jīng粮足的军事优势,袁绍已死,袁氏兄弟内讧争权,不可能长久,河北已是强弩之末,两三年内必亡!

  若河北灭亡,曹cāo必调大军南下攻打荆襄,取荆襄水军,随即水陆并进兵伐江东,一举扫平南方,那时蜀州刘璋孤掌难鸣,必然会不战自降。

  这是曹cāo大谋,而关键就在于孙刘两家能否摒弃前嫌一致抗曹,利用北方水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抓住机会击败曹军,那时,天下版图必将重画。”

  董允默默点头,又低声叹息道:“孙刘世代仇怨,又岂能轻易解开。”

  刘璟微微一笑,取出孙权给他的信,递给了董允,“这是孙权给我亲笔信,休昭兄不妨一观。”

  董允心中已经有点明白,刘璟如此看重自己,恐怕是有招揽自己的意思,他迟疑一下,还是接过了信。

  孙权在信中写得很清楚,愿和刘璟携手共抗曹军,这让董允吃一惊,连忙道:“璟公子和江东结盟,州牧能同意吗?”

  刘璟大笑,“我伯父没有这个胆识,并不代表所有刘家子弟都没有远见和胸襟,江夏是我刘璟的江夏,与襄阳何干?”

  董允心中敬佩,起身长施一礼道:“璟公子的抱负,董允受教了。”

  .........

  五天后,董允从柴桑返回,刘璟还是陪他一起回来,刘璟公务已堆积如山,他实在没有时间再陪董允聊天,只得伏案批阅一些紧急书。

  董允靠窗而坐,心怀起伏难平,尽管刘璟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一句,但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刘璟的心意,就是希望他能留在江夏,这才不辞辛劳陪同自己东奔西跑,丢弃一切公务为自己引游。

  这份沉甸甸的人情压在董允心中,令他难以报答,他心中也很矛盾,他的意是想去江东寻找机会。

  这是他父亲的意思,他父亲虽然效忠刘璋,但并不看好刘璋,希望他能去江东谋取前途,但父亲却坚决反对他在荆州谋职。

  尽管父亲给他安排了路线,但最终路还是要由他自己走。

  董允不看好刘璋,同样也不看好刘表,但他却没有考虑过刘璟,在天下诸侯中,除了河北、中原、荆州、巴蜀,那剩下的就是江东了。

  他听说孙权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这让他颇为心动,他便打算一路游历到江东,寻找求仕的机会,江夏不过是他中途停顿歇息的一站。

  却没想到,他在江夏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璟,从刘璟对那几个士子的态度便可看出刘璟对人才的渴望。

  他和几名士子一路前来,对他们了解颇深,除了曹林稍有才学外,其他几人都是平庸之士。

  尽管如此,刘璟还是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连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这就有一点千金买骨之风了。

  还有‘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的鹿门试取。

  这些都给董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深深感受到刘璟对人才的渴求,感受到了刘璟的远大抱负,他现在虽然只有江夏一域,可一旦刘表去世,那么以他的强势,刘琦和刘琮能和他争锋吗?

  或许自己真的可以考虑留在江夏,只是父亲那边怎么交代?父亲坚决反对他在荆州谋职,这让他有点为难。

  董允沉吟片刻,他看了一眼刘璟,见他正全神贯注地批阅军务书,便迟疑着说道:“璟公子!”

  “休昭兄,什么事?”刘璟停住笔笑道。

  “我想去一趟江夏书院,不过不用公子相陪,只给我一匹马和一名向导便可。”

  刘璟点头欣然答应,“回到武昌,我就给你安排!”

  ...........

  董允在江夏书院找到了蒯良,他听刘璟说过,蒯良是江夏书院院主,而蒯良和他父亲董和关系极好,董允年少时经常去蒯府做客读书,可以说,蒯良是他的世伯。

  他乡遇旧识,使蒯良喜出望外,把董允请到自己的书房,笑呵呵让他坐下。

  “贤侄怎么会想到来江夏?”

  “小侄打算去江东游历,路过江夏,正好遇到璟公子,蒙他热情陪同游历江夏,在江夏已留了六rì。”

  “哦!贤侄和璟公子很熟吗?”

  董允摇摇头,“并不熟,这次是第一次相见。”

  蒯良心中有些惊讶,刘璟竟然陪了董允六天,要知道刘璟公务之繁重,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他哪有时间陪同一个普通士子游历江夏。

  想到这,蒯良不由又看了一眼董允,他知道这个贤侄从小被誉为神童,他父亲施教有方,使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学识上,十一二岁时,董允的才学便不亚于成年人。

  他和兄弟蒯越也常常说,此子长大后必成大器,在几年前,董允的才名就传遍了巴蜀,如此大才,看来刘璟也是想把他留在江夏。

  蒯良暗暗思忖,‘自己倒可以助刘璟一臂之力。’

  想到这,蒯良笑眯眯道:“我没猜错的话,贤侄是想去江东谋职,对吧!“

  董允心思被蒯良点破,有些尴尬的点点头,“我最初确是这样打算。”

  “贤侄,不是我说你,江东孙权虽然号称礼贤下士,但这个‘士’也是要有前提,必须是名望之士,江东世家优先。

  像贤侄这样刚过弱冠的年轻人,既无名望支撑,也无名士推荐,而且又是荆襄巴蜀人,试问吴侯何以用你?运气好,可做一书佐,熬到四十岁,或许有出头之rì,运气背一点,盘缠用完就得打道回府,贤侄,不要太相信传言,其实在哪里都是要凭人脉关系。”

  董允默默点头,其实他这两天也考虑过了,与其茫然去江东谋职,不如接受刘璟的热情,至少刘璟放下身段、不辞劳苦陪同自己,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想到这,董允叹口气道:“去江东是我最初的想法,但现在我又有点想留江夏,回报璟公子的知遇之恩,就有点担心父亲不同意,他坚决反对我在荆州谋职。”

  蒯良微微一笑,“这很简单,你就安心留在江夏书院读书,我推荐你进江夏书院,你父亲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也就不会为难你了。”

  董允在路上想到的就是这个办法,既然蒯良主动提出,他也不推辞,立刻起身深施一礼,“晚辈以后就麻烦世叔了!”

  ........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