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三、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酝酿,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一理论不但包含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1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思索,而且包含着对40多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对10年“文化大革命”沉痛教训的深刻思索,也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70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思索,是历史经验的记录、总结和升华,是集体智慧、群众智慧的结晶。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体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首先,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完全地面向群众,为了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共产党必须要为人民做两件大事:一是政治上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二是使人民富裕起来,过富裕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这种理论论证了做这两件大事的必然性,以及一系列重大原则。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特点尤其鲜明。

  邓小平在1969年到1972年这一段时间,在江西南昌市城郊一个小工厂,完全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同工人师傅们共同劳动了3年多,这使他充分体验了来自下层的情绪和呼声,使他的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更加坚实、更加坚决。所以当他重新恢复领导工作后,对于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生产受到破坏,反而大批“唯生产力论”,大批按劳分配,叫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完全不能容忍。他主张全面整顿,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就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建国大纲。他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设计蓝图,关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关于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等等,无不是从为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宗旨出发的。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四个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完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因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就是剥夺人民群众已经争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就是向人民群众的利益进攻。这同样是不能容忍的。

  其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分重视从群众中汲取养料。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群众的伟大创造,邓小平讲到这一点时,充分赞扬群众的这种首创精神。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不在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①

  1992年10月31日,《文汇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首都理论界学习十四大报告座谈会发言摘要》的报道,其中谈到邓小平看了十四大报告草稿后说的一段话:“小平同志还谈到,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他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可以佑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的功

  ①《邓小平文选》,l版,第3卷,2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劳就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再次,邓小平还以人民群众的情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检验自己理论的标尺。邓小平总是强调说,只要我们现在走的路子是对的,人民必定拥护,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针对改革开放的实际,邓小平高兴地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这是社会主义的希望之所在。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总之,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和产生,首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这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在“文革”中他第一次被打倒时就开始了。如果过去面对失误和曲折,只是使我们思考“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文革”的灾难则使邓小平认识到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说:“文革”的沉痛教训,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面对“四人帮”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制造的混乱,他不得不反复说明那些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最基本的道理。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要为共产主义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打下物质基础,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总结了1958年~1978年这2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经验以后,深刻地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①

  邓小平对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总是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他承认自己“多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他把自己的一切重大的贡献,都归功于党的集体领导,一贯主张不要突出他个人。他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就曾经讲过这样的话:“一个人不管负什么责任,在革命事业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绝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同志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我们绝不能贪夭之功、将上级的正确领导,其他同志、其他各方面的努力,统统算在自己的身上。”①

  人所共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实际主持中央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84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已近800斤,农民的纯收入全国平均每人达到355元,城乡居民的家庭平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已达到608元。与此同时,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为使改革开放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于1984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没有把它看成是自己个人的功劳,而看成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他在当年10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我觉得现在我们的中央是个成熟的中央,各种问题都处理得比较妥善,有条不紊。现在外国报刊都是讲我在里边起了什么作用。有作用,主意出了一点,但主要的工作,繁重的事情,是别的同志做的。比如《关于经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1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两天国内外对这个决定反应很强烈,都说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个文件,我没有写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但确实很好。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所以,不要宣扬我起的作用有什么特别了不起。”①

  邓小平把个人的作用同集体、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功绩上,首先肯定集体、突出集体的作用,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他不贪群众、集体之功;在过失上,既有集体的责任,也有他个人一份,他不推托自己的责任。邓小平这种对待功过的科学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和群众路线。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