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的第二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我们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现代的两位巨人。他们分别领导了中国的两次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第一次革命。他们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辉煌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变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在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造。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第二次革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门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开始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领导第二次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展现出了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广阔道路和光辉前景。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恢复和确认马列和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原则,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带领全党克服了“两个凡是”的影响,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科学地结合起来。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就从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从思想路线的角度,体现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始人已经提出但不够完善的理论,加以充实和深化。毛泽东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思想还不成熟、还不完备。邓小平对这些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深化,如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健全民主和法制等等。第三,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邓小平在认真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实现了理论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符合实际的新理论。这是理论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创新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万党员,12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如果没有一个切合国情、紧扣时代脉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统一党心、统一民心,那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博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
突破陈规,顺天应时地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党和人民提供了行动的科学指甫,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地位作了科学的评价,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四大还提出了一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即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正是由于依靠这个精神支柱,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依靠这个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正如江泽民所说:“只要我们按照这个理论指引的方向、道路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干下去,一直干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就一定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①
2.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作过科学预测。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后,在继承马克思、列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一些问题上却走人了误区。长时期内,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引导我们走出这一认识误区的是邓小平。
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1980年,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反复深入思考的基础上,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新概括突出地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因素突出出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理解,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衡量一切做法优劣取舍的主要标尺,纠正了
①杨少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探》,1版,1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时代和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其二,新概括为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导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因此,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其三,新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①“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②邓小平简单明了的论断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不敢借用的禁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扫清了道路。
3.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作过论述,不止一次地提出社会发展不能超越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对社会主义长期性认识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前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超越阶段的错误屡见不鲜。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曾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发达和不发达两个阶段。但是由于他把工作重点放到了阶级斗争上,所以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论的认识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和不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走向比较富裕的阶段;是中国由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化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不可逾越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要从初级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过渡,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却需要一个过程。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大部经历了二三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发展快的日本也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底子薄、人口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这个过程从5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算起、至少需要上百年。这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制定正确路线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一理论的提出,增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健康发展,在确定根本任务、战略布局、发展目标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时,我们一定要像邓小平要求的那样,“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①。力戒重犯“左”和右的错误。
4.“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长期以来,一提起市场经济,人们往往把它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这与传统的具有偏颇认识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密切相关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斯大林则认为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与之相联系,毛泽东也自始至终地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是有计划,按比例。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两个顽固的教条主义公式,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连西方国家一些人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东欧、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有人极力鼓吹用市场经济来推翻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这种偏见。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相符合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的禁铜,人们不敢从根本上触动所谓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作某种修补或进行某些调整。如果不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改革开放的大业就会遇到严重阻碍。
对这只改革开放的拦路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举起了利剑。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旗帜鲜明地指出,说市场经济,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随着改革经验不断丰富,通过对东西方普遍规律的了解,邓小平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以超越前人的理论勇气,在1992年又作出了更为科学和完整的论断,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这一论断的提出,如石破天惊,有力地冲击了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经济观念,意味着对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解,标志眷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它表明,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一个时代即将过去,新的时期已经开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党的十四大正式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经济活动市场化、市场竞争公开化、经济主体独立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之外,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其他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三是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①《邓小平文选》,l版,第3卷,2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前进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不过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指导,依靠全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辟美好的未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