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闭关自守的教训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1949年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农业商品率很低。帝国主义凭借特权,在中国开商埠,设租界,夺取了关税制订权、海关管理权,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当时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很小,而且年年入超。1878年至1948年的70年间,入超达400亿至500亿美元。进口以消费、奢侈品为主,出口以农产品、矿产品、手工业品为主,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完全是一个畸形的、半殖民地的外贸结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之下,中国民族工业凋零败落,大批农民破产,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战乱频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国家统一、富强、独立的起点,也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1949年6月,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和发展通商、贸易关系。1954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再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因为这对于改善各国的经济状况,增加各国的相互了解,增进国际合作,都是很重要的。1956年,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方针。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一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处于平等地位,根据双方的需要和可能,有来有往,互通有无,反对利用贸易剥削掠夺别国,反对贸易歧视,反对强加于人,要求重合同守信用。这些,完全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把对外开放的构想忖诸实践。鉴于当时国际上出现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国初期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的决策。这个决策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当时必须而且也只能这样做。
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亲自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访问。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这次出国访问硕果累累,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前苏联给予中国3亿美元贷款的协定。随后又同前苏联签订了创办联合公司,包括中苏民运航空公司、中苏大连修造轮船公司等经济协定。与此同时,与东欧国家也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开展了经济合作与交往,包括进行贸易和兴办合营公司等。建国之初,由于毛泽东、党中央正确制定了对外交往重点的战略,使我国较快恢复了国民经济,较顺利地实施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初步胜利,为日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往,这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我国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因此,毛泽东对这些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同情心,热切地希望这些民族和国家不仅在
①《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政治上能早日独立,而且在经济上也能早日强大起来。长期以来,毛泽东特别强调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交往,把它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点。1959年6月11日,他在会见秘鲁议员团时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向你们关门。中国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对别的国家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做些贡献。我国要和别的国家互相帮助,发展经济关系,尤其是我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应当互相理解,交流经验,很有必要。
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是我国经济援助的重点。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世界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原则是: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坚持促进受援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独立,不造成受援国对自己的依赖;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除必要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外,大力发展技术合作。力求投资少,收效快,提供物资、设备注意质量,价格合理,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援助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无息、低息贷款,经济技术协议,合营公司,劳务出口,承包工程等等。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不仅仅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配合外交斗争,对发展反帝、反殖的斗争也有相当的作用。但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教训和问题:
第一,不量力而行。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应该主要是政治上道义上的。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经济上的无偿援助太大了。有些年援外费用高达国民收入的7%,超过了国力负担的可能,影响了国内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二,平等互利不够。把对外经济援助看成是无偿的,对外只给不取,是单方面的援助,而不是互相支援。
第三,不接受外援,甚至不接受政治上无害、经济上无偿又下承担义务的援助。如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发生自然灾害后可以接受国际组织的援助,但我们却不接受。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没有大规模利用外资。50年代从前苏联、东欧引进的400多个项目,主要是前苏联的156项,包括冶金、机械、汽车、煤炭、石油、电力、电讯、化学等项目,如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许多骨干企业,对建立我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从前苏联贷款19亿美元,年息2.5%1965年还清。60年代,前苏联撕毁协议,我国同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来往大大缩小,重点转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以后我国进行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的80%都是与西方国家进行的。1962年从日本引进了第一套维尼龙生产设备。从1968年至1972年引进中断。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我国进一步打开了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而推动了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1973年至1977年从日、德、美、法、荷等14个西方国家引进成套设备222项,包括化工、冶金、矿山、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光学等项目,填补了我国工业中的许多空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规模不大,外援主要是政治性的,引进的外资很少,其中引进先进技术仅占引进外资的1%,是微不足道的。在政策上,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片面地曲解了自力更生的方针,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把开展对外经济关系斥之为”出卖资源”、“卖国求荣”、“洋奴哲学”,把经济孤立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我国除有少量的外贸和外援以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几乎全部中断,中国几乎完全与世隔绝。“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①
2.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历史的车轮驶入70年代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基于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分析和保障我国安全的考虑,果断地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亲自批准进口一些国外先进的成套技术设备。这实际上为已经关上的中国大门打开了一条“缝”,为尔后中国走上对外开放之路铺上丁一块基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复出的邓小平努力拓宽这条“缝”,重新倡导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在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他十分强调要大胆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1975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的谈话中,专门强调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的必要性。他指出“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把他们的产品拆开一看,好多零部件也是别的国家制造的。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如化纤厂搞起来了,缺少某些化工原料就不能生产,不进口怎么行?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化工产品要考虑出口。煤炭也要考虑出口”,他还提出了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扩大进出口的设想,指出:“还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这样做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这是一个大政策。”①
1975年9月,国家计委根据邓小平的意见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一步提出:要虚心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世界上工业落后的国家赶上工业先进的国家,都要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我们也要这样做。要坚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方针,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优良的东西,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以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根据邓小平的多次指示,胡耀邦主持起草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中也强调了同样的政策思想,即坚持自力更生,又不闭关自守。指出“不敢介绍外国的长处,不去正视差距,也是不对的”,而“认识差距是为了加紧努力,消灭差距”,因此,“为了争取时间,争取速度,我们有必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由于”四人帮”一伙的干扰破坏,邓小平提出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大政策”还未来得及贯彻实施,就被“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给打断了。上述文件中提出的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主张,也彼扣上“崇洋媚外”的罪名遭到了无理批判。但是,错误的批判往往使正确的主张更加扩大其影响。在党内外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心目中,邓小平所提出的引进技术。加速自身发展的主张,不仅没有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被否定,反而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①《邓小平文选》,1版,2版,第3卷,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