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二、在江西的沉思

  1.被逐出京在全面完成了夺权斗争,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时,中共“九大”于1969年4月1日在北京悄悄揭幕。“九大”与”八大”整整相隔了13年。“九大”的突出特点,是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毛泽东的简短的开幕词竟被高呼万岁的口号打断数十次。“九大”创下了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独特的记录,即把党的主席的接班人用法定的形式写入党章。在随后举行的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林彪成为唯一的副主席,在新选出的政治局委员中,林彪、江青集团的骨干和亲信占半数以上。陈云、李富春、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虽然被选为中央委员,但却被排斥在中央政治局之外。中共“九大”召开之际,中国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除了严重的内乱之外,中国还受到来自前苏联的军事威胁。前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九大”召开之前不久,中苏在珍宝岛交战。“九大”后不久,中苏又在新疆发生多次军事接触。在漫长的中苏边境上,两国出现了严重的对峙局面。

  在战备疏散的名义下,朱德、李富春被赶到了广东从化县;陈毅被赶到石家庄;叶剑英被逐到长沙;聂荣臻去了邯郸;刘少奇躺在担架上被送到开封;陶铸被送合肥。在这种形势下,被隔离两年之久的邓小平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疏散转移到江西。

  1969年10月,一架“专机”将邓小平、卓琳及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三人,送达南昌。邓小平动身之前,周恩来就打电话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对邓小平到江西后的生活、安全等作了具体指示。开始,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计划把邓小平安排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赣州。周恩来在听取汇报后指示,一定要把邓小平安排在南昌附近,便于照顾,并且对住房也作了详细安排。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江西省革委会对邓小平作了以下安排:邓小平夫妇在南昌市郊区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住在离工厂不远的望城岗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原校长许光友的二层楼房,又称为“将军楼”。周恩来在危难之时对邓小平的保护,既出于深挚的友情,也出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从与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考虑,也要尽力保护这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正是由于周恩来的保护、邓小平才得以保全,为他以后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提供了条件。

  邓小平在“将军楼”一住就是3年,这3年是他思考的3年,是他对革命信念更坚定的3年,也是他与世隔绝饱受孤独的3年。

  2.邓小平小道“将军楼”离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约莫2公里多的路程,每天早上邓小平和妻子卓琳步行去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邓小平被分配干钳工,重操他在法国留学时的钳工旧业,他干得一丝不苟,干得得心应手。他的妻子分配做拆洗马达线圈的工作。开始时,厂里的工人怀着好奇心观察这个“全国第二号走资派”,时间久了,工人们被他的劳动态度、为人处世感动了,渐渐消除了与他的隔阂,开始与他建立了友谊。在劳动中、在生活上,工人们处处以工人特有的质朴感情来关心照顾这位年愈花甲的老人。工人们忘记了邓小平此时的身份,也忘记了邓小平以往的地位,都亲切地呼他“老邓”或“老头”。从“将军楼”到工厂有一段路十分泥泞,一次邓小平在上班的路上滑倒了。工人们知道后,立即悄悄地连夜把那段路修好每天邓小平夫妇去厂里劳动半天,下午,在他们开垦的菜地上,种上胡豆、白菜、谏椒、丝瓜、苦瓜等各种蔬菜。邓小平每日总要抓紧时间在园中劳作,挖土、施肥、浇水、锄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菜园里郁郁葱葱、果实累累。邓小平当时65岁,在一家3人之中,他可谓是壮劳力,所以诸如清扫、拖地、劈柴、砸煤之类的活,自然都由他来干。他的妻子患有高血压,时常还需要他照顾。年事已高的邓小平的继母,每天要为3人澡劳做饭。

  邓小平获准把自己在北京的藏书带来,所以在劳动之余,他就抓紧时间读书。除了读大量马、列著作外,他还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邓小平的生活极有规律,早晨,到工厂劳动,下午在园中耕作,间或读书看报。每天夜晚就寝前,他总要围着院子步行一小时。他沉思不语,步伐坚定快速、他一圈又一圈地走着。他在心中思考着,谋划着——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做着今后战斗的准备。

  每天,邓小平都围着院子散步,不管数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从不间断。天长日久,院子里的草地被踩出一条小路。后人把这条小路称做“第二条邓小平小道”,它是邓小平蒙难之际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苦苦思索的见证。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