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剿匪反霸,稳定社会大西南解放后,邓小平未及洗去身上的征尘,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大西南的工作之中。在大西南的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后,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国民党训练的所谓游击干部和有计划潜伏下来的武装力量,及有些已投诚的部队、又乘机叛乱,继续进行所谓的“游击战争”,与人民为敌,还有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恶霸地主、反革命分子等,不甘心灭亡,伺机破坏工厂和交通,抢劫粮食和物资,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煽动群众反对人民政府。
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少数同志却开始滋长居功享乐思想。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无事可干了,应该享受胜利后应有的优裕生活了”。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首先要问一下,西南的仗打完了没有?”他的提问使所有到会者的责任感凝聚了。接着,他尖锐地指出,“当前,有90万国民党部队尚待改造,有6000万基层群众尚待发动,有数十万土匪尚待清剿,广大农村的政权还没有建立,破残的城乡生产还没有恢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可我们有些同志却认为仗打完了,该享乐了。这是何等的危险和可怕!”在谈到剿匪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军队不仅永远是一支战斗队,而且是一支工作队,在当前的形势下野战军要地方化,一个师要兼负一个军分区的工作,负责彻底清剿匪特和发动群众,建立农村政权。”①
1949年12月29日,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发出1950年工作指示,要求迅速完成扫清残敌全部解放西南的任务,并进而巩固已取得的胜利。为了加强对剿匪工作的领导,各级都成立了剿匪委员会,以野战步兵团为主担任剿匪任务,以地方武装为主担任守备任务。在实施强大军事打击的同时,遵照刘邓关于把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三者紧密结合的方针和“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开展政治攻势,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匪属,分化瓦解匪众,迫使一些首匪先后缴械投降。
广大群众看到解放军是真正爱护人民,保护人民利益的子弟兵,他们也真诚地拥护军队、支援军队,积极配合剿匪。在刘邓的正确领导下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到1950年10月基本清除了川、黔、滇、康4省境内的匪患,共歼敌85万余人,重要匪首基本落网。
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大力建设地方武装。邓小平指出,我们确定除正规兵团注意按编制充实名额外。立即开始扩大地方武装,巩固后方秩序。同时还制定了建设人民武装自卫队的方针及发展民兵的具体步骤。经过剿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斗争,群众觉悟迅速提高,进一步提高了革命积极性,在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建立了10余万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和由80余万人组成的人民自卫队,建立了以贫雇农力基础的农村政权,为顺利进行土改创造了条件。
在政权巩固和群众普遍发动起来以后,从1951年春开始,在西南分三批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对土改运动,邓小平进行具体指导。在西南局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他指出,为了使土改不出偏差,应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典型
①《邓小平和他的事业》,1版(下卷),1006页~1007页,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3。
试验(每个地委搞一二个县);第二步在平地进行;第三步在山地进行。他提出不同地区的土改,应分批进行。在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西南地区顺利地完成了土改,使广大贫雇农真正翻了身,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经济工作。他认为这是事关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一环。他在川东区党委扩大会上强调,要巩固政权,首先要从经济方面着手。他指出,物价稳定,人民才安定,对共产党才有信仰。只有物价稳定,才能团结群众。所以,邓小平倾注大量精力,努力保持西南地区的物价平稳。从而稳定了人心,也稳定了社会。
2.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服务西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民族问题显得十分严峻和突出。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始终是贯穿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建设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大西南的民族实际,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使西南民族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实践中,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建民族关系的主张和见解,丰富了我党的民族理论宝库。
①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由于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加上历史上的反动统治有意制造民族矛盾,造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要保持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在进军大西南之前,刘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就把民族问题作为解放和建设西南的一个重要问题。1949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二野前委扩大会议上,除了研究进军西南的作战部署外,还专门研究了少数民族工作。并且在部队中广泛开展了民族政策教育,作为进军西南的思想政治准备。身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始终把民族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而要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首先要消除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虽然消除民族隔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消除民族隔阂,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邓小平还指出,要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就必须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这其中主要的首先要反的是大民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只要抛弃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①②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服务。社会的各项改革,党的各方面的政策,都必须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照顾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有关改革的事情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要征求少数民族头人的意见。由于坚持了这样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出了一系列受少数民族拥护的具体政策。例如当年贵州的一些苗族人就迫切要求实行减租和土改,原因是这部分苗族人种的是汉族地主的土地,受汉族地主的剥削。因此,西南局特地规定,凡是种的土地是汉入地主的,就实行减租、土改,而种的土地是苗族地主的,就不实行减租、土改;由他们本民族慢慢地采取协商的办法去解决。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就要防止把汉族地区实行的政策简单地照搬到
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1版,第1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少数民族地区去。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①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在具备了土改条件后,但是也没有采取汉族地区所实行的主要通过强力斗争的方式,而是采取和平改革的方式,即内部和平协商、赎买以及自上和自下相结合的方式,一切有关土改的问题都与少数民族头人及愿意土改的人士共同协商,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然后才去实施。实行和平土改,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团结最大多数群众;有利于争取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宗教纠纷。所以,这种方针政策和方式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③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邓小平在西南民族工作中,十分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他一贯要求,凡是有关少数民族的重大问题,都要同本民族的人民和干部充分商讨;最后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办。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在大西南解放后,就积极推行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0年6月25日,他在为西南局起草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必须坚决实行区域自治的方针。”并具体指示:“在康定地区必须坚决实行区域自治的方针,愈快愈有利。”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要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关键的在于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对此.邓小平一贯重视。他指出,要立足于依靠少数民族干部开展工作,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应由本民族人士担任,并且真正行使权力;搞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在于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工作的开展。3.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中国革命胜利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革命队伍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
有不少同志认为革命胜利了,党掌握政权了,就不需要统一战线了;也有同志认为,在执政条件下,即使不搞统战,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也会自动地汇集到党和工农群众周围等等。对革命胜利后,如何对待统一战线工作,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西南召开的第一次统战工作会上,邓小平深刻地阐明了统战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办不好的。”①“如果抛弃了统一战线,革命还要遭受失败”。②因此,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是要贯彻到底的,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邓小平要求每个党员都应作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邓小平深知,西南的封建势力比其他地区都大,因此反对封建,要有步骤方法,要团结民主人士、开明绅士与我们一道工作。刚进城不久,邓小平就在西南局常委办公会上,提出由统战部召集一次民主党派代表及民主人士座谈会。他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并发请柬,请重庆市各界名流吃饭,向大家请教。
邓小平强调,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必须广泛吸收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参加,并且要有意识地吸收一些开明士绅参加。到1950年9月,大多数县、市召开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地方还召开了农民代表会议。通过这
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1卷,167页,北京,人民出版止,1994。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1卷,1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②同上,155页。些会议,宣传了党的政策,团结了各阶层人民,推动了各项工作,对民主党派和党外民主人士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妥善安置国民党军起义将领职位,承认这些将领对人民事业的贡献。对各级政府中的民主人士、民主党派负责人士,要使他们有职有权,要尊重他们,遇事同他们协商。组织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减租、退押、土改运动,使他们了解农村的阶级斗争情况,让他们参加”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中,在牵涉到民主人士时,邓小平指示,对他们的处理,必须事先请示,不得违反。
由于正确地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从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了敌人,促进了大西南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邓小平主持西南工作廉政、勤政,执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他一切为民着想,努力发展生产,殚精竭虑解决关系人民疾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西南是受烟毒危害最大的地区,在国民党统治下,鸦片种植面积之大,吸毒人数之多,为全国之冠。邓小平亲自领导和指挥禁绝烟毒,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宣传得力,在短时间内,禁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解决大西南交通闭塞,交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的组织和大力支持下,修筑从拉萨到青海的青藏公路和修筑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实现了四川人民多年的愿望。青藏公路,不久之后也建成通车。
邓小平开创性的工作,很快改变了西南贫困、混乱的面貌,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他的工作也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赞扬。1951年1月,毛泽东称西南的工作“路线正确,方法适当,成绩很大。”①5月,毛泽东在邓小平写给中央的关于西南工作的综合报告上写道,“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并批转各地。
1951年春,梁漱俱根据毛泽东“到南方去看看土改”的建议,随章乃器领导的土改分团到了四川。他在重庆听了邓小平对四川情况的报告和在分团会议上的讲话,深感邓小平年轻有力,精明能干。口到北京后,梁漱俱专门向毛泽东作了汇报。他说,把一个混乱的四川,在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实现了稳定,实乃出乎人的意料。这一局面的取得,首推刘邓治川有方。特别是邓小平,精明能干,有才华,年纪轻轻,深得人心。梁漱溟还为邓小平正确地处理四川袍哥问题而赞叹不已。他说:“袍哥在四川历史甚久,散布范围很宽,影响很大,邓小平制定的政策是对大多数袍哥不予追究。这件事办得好,大多数不予追究,他们自然也就慢慢分化了。相反,如果一一追究,便正好促使他们聚拢起来与新政府对抗。前因后果,利弊得失,明白人看得清清楚楚。此举实在高明!”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他说:“梁先生看得蛮清,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①言谈之中透露出一代杰出领袖毛泽东对邓小平才华的欣赏和对他工作的赞扬。
①《邓小平淡邓小平》,1版,33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①《千秋功过》,1版,85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