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界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具有巨大理论勇气的思想家,邓小平追踪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崭新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成功实践,对于指导我们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争取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外部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
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是邓小平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思想的战略依据。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一直把“战争与革命”当作对时代主题的不容置疑的概括。许多内政外交的决策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然而,战后几十年间,国际形势从总的趋势上看,是由紧张愈来愈走向相对稳定与和平,特别是从80年代初开始,国际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从激烈的对抗转为全面的竞争和对话,整个国际局势开始趋向缓和,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更加重视综合国力的提高。面对这种趋势,邓小平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从而为我们认识时代,把握世界局势,科学地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在认识上是逐步明确的。1984年5月,他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说:“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①同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进一步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①1985年3月,他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又精辟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
在此基础上,到了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就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③这一论断,既是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105、281页。
对当今国际形势的高度概括,是对时代特征的全新认识,又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世界形势的客观实际和主流,体现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胸襟和非凡的政治智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上和平和制约战争的力量在增长,世界各国都不希望世界发生争端,都希望现有的争端能够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不仅如此,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和毁灭性的力量,使战争日益与争端各方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就解决争端本身而言,用战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争端各方的分歧,相反还会进一步增加相互间的仇恨和隔阂,从而埋下新冲突和战争的种子。正是由于时代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又为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邓小平紧紧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以对历史、对中国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崭新思路和具体办法。
二顺应时代潮流,率先提出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新办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始终贯穿予邓小平新时期的外交战略理论。邓小平关于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全新思路,正是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突出表现,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①“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②“假如能够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就可以消除爆发点,稳定国际局势。”③按照邓小平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论述,这个新办法的具体内涵包括:
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于历史上存在的主权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和边界纠纷,邓小平认为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由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年代久远,在当时还未以公认的国际法形式加以确认,因此各持己见。现在因开发价值重要,各方又重新争论主权归属问题,这便很容易激化矛盾,造成地区形势紧张,从根本上讲也不利于争端各方的切身利益。所以,邓小平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①
在中日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等问题上,邓小平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所谓搁置争议,就是把有争议的主权问题暂时放一放,避免争端双方激化矛盾。所谓共同开发,就是指从经济利益入手,用经济利益的纽带把争议中的各方连结起来,合资经营,共同得利,为合理解决争端创造和谐有利的气氛,最终达到消除争端。
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87、68页。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邓小平这里所说的“先不谈主权”,绝非“不谈主权”,而是一个如何选择“谈主权”的时机问题。在时机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谈主权,不仅不利于解决争端,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僵,相反,耐心等待历史的转机,在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来谈论主权,问题常常会得到较好的解决。邓小平这一化争议和潜在冲突为合作的战略思想,符合争端各方的战略利益,有助于争端的妥善解决。
2.按照“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面临着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问题。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不仅如此,邓小平认为,有些国际争端可以参照中国解决大陆与港、澳、台实现中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说:“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也考虑到解决国际争端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因为世界上这里那里有很多疙瘩,很难解开。我认为有些国际争端用这种办法解决是可能的。”①实际上,“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新发展。对于国际上的边界领土争端,争议各方要互相尊重,先着眼于保持局势稳定,避免武力冲突,然后坐下来谈判,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向各自的人民交待,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而且也不伤害哪一方。因此,邓小平强调,解决领土争端要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对话比对抗好。
3.相互让步,合情合理解决边界领土争端历史上形成的一些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有的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政策造成的,有的是冷战政策的产物。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邓小平指出,解决的办法,一是双方相互让步,“‘一揽子解决’,你们让一点,我们让一点,就解决了嘛。”①由于这类争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牵涉民族感情,所以又必须能向各自的人民交待,说服自己的人民。二是一时解决不了的争端,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合作,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三是在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之前,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四是尊重历史和现实,和平协商,不用吵架的方法;不用武力的方法。
按照邓小平的上述思想,中国同印度等国家就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达成了原则协议或共识,缓和了边境紧张气氛。通过争端各方和平协商达成协议,订立边界条约,寻求合理的解决,是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办法。
4.联合国在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应发挥更大的作用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早在1982年,邓小平曾对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说,二战以来,大战没有,小战不断,其根源就是超级大国在挑拨、插手,在相互争夺霸权。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力量,爱好和平的力量在联合国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联合国应该而且可以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比过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联合国在有些地方进行的维持和平行动,在世界冲突各地广泛开展的调停、调解与和平斡旋,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局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联合国目前仍未彻底摆脱大国的控制,联合国的一些决议未能体现真正的公平、合理,这样就不利于冲突和争端的和平解决。从全人类、全世界的角度看,联合国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在和平解决各类争端上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显示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范例
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是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说:“‘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共同开发’的设想,最早也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①这一思想在处理中国同印度、日本、越南和俄罗斯等国的边界领土争端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1.关于中印边界问题。邓小平多次表示,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国人民绝不会承认“麦克马洪线”。同时,他又指出,只要双方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边界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由此,中国提出了“平等相待、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全面解决”的五点指导原则,并明确提出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应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根据上述指导原则,中国方面同印度方面从1981年到1987年间,共举行了8轮副外长级会谈。1988年后,两国总理达成了“互谅互让、互相调整”解决边界问题的内部谅解,并成立了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最终解决办法,讨论制定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措施。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问中国时,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协定。1995年两国又解决了边境局部地区军队过于接近的问题,撤除了双方距离最近的4个哨所。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双方取得了一些进展,上述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利于中印边境地区局势的稳定。
2.关于中日钓鱼岛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在多次重申中国拥有对钓鱼岛主权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这一问题放一下,搁置起来留给后人解决的著名思想。他说:“这个问题可以挂起来,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解决,下一代会比我们聪明些,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①1978年,邓小平在访问日本时,正式提出并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了这一思想。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页。
遵循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中国政府清醒地对待中日两国间存在的领土争端,使两国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基本上维持了现状,保持了相对平静,确保了两国关系未受领土争端影响而顺利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关于南沙群岛问题。南沙争端比较复杂,涉及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之间的关系。1984年10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以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①“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②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一方面,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坚决采取了维护主权的措施,对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反对把南沙问题国际化,坚持由直接有关国家谈判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设想以及先在争议地区进行渔业合作的建议的实施。中国与越南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中国还与东盟有关国家多次就南沙问题进行坦诚和建设性的磋商,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1995年8月,中国与菲律宾发表联合声明,就维护南沙地区和平与稳定达成几点协议。10月,在与马来西亚磋商中,中马双方进一步扩大了共识,马方表示坚持双边谈判解决争议。中国的主张和做法不仅有利于南沙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和理解。
4.关于中俄哈吉塔五国边界问题。中国与原苏联有着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同苏联签订了新的边界条约。后来中苏进行边界谈判,中国要求苏联承认沙俄同清王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的历史事实,尽管如此,鉴于情代被沙俄侵占的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中国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从50年代后期起,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当时的苏联领导集团从大国沙文主义出发,表现出严重的霸权主义,妄图控制中国。60年代,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包括派到蒙古的军队,总数达到了100万人,局部地区还爆发了武装冲突,中苏边界局势异常紧张。70年代,为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霸权,中国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设想,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它在当时对缓和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极度紧张形势,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了的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条线”战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对中国不利。基于此,中国适时调整了对苏政策,到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根据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和“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精神,中苏重开边境谈判。苏联解体后,由中国为一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成的联合代表团为另一方继续谈判,经过漫长的谈判,1995年11月,中、俄、哈、吉、塔五国草签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88页。
协定。1996年4月26日,上述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了这一协定。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通报边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情况;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中俄哈吉塔五国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是亚大地区第一份多国双边政治军事文件。这一文件说明五国人民希望与自己邻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它对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必将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也将会为五国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持续和卓有成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这一协定的签署还说明,和平谈判具有强大生命力。
四、深入研究和认真领会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与实践,意义十分重大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的周边环境从总体上看,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段时期。从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到全面改善中国与所有周边国家的关系,从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以日本为突破口打破西方制裁,到大举拓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全环境大为改善。这与邓小平和平解决争端的战略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不少周边国家间存在着边界和领土争端,并为此还爆发过武装冲突。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方针,既维护主权,又兼顾周边环境稳定,显示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邓小平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要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因为,“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①和平是建设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提出要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始终未能真正将工作重心扭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除了在指导思想上有重大失误以外,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特别是紧张的周边环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外因。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就不可能安心地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由此可见、邓小平在新时期确立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方针,是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出发点的。
另一方面,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有可能。邓小平经常说,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是经济落后的穷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和摆脱贫穷落后。为此,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但是,一打起仗来,这个宏伟蓝图就吹了,只好拖延。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是一个阶段,再加上30年至50年,这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至少希望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中国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所以,中国包括用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在内的对外战略,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需要的。
当前国际上虽然冷战结束了,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安全依然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崔新界: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