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看俄罗斯

  ——变革:从历史走向未来

  姜长斌

  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俄罗斯联邦现在正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危机之中。但是,这基本上还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尽管这场危机的规模是空前的,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并且将在已知和未知的因素变化中决定该民族国家的未来。这也就是说,它将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欧亚地区乃至人类社会的新面貌。因此,在分析这场危机本身以及预测俄罗斯民族的未来时,我们还应该研究更多的东西。

  现在,中国学术界对俄罗斯危机的跟踪研究基本上是及时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宽,这一点应予积极的肯定。但是,只是对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进行随机分析,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那就是,对俄罗斯摆脱危机的前景、途径和时间无法进行有据有论的总体预测。我在一些研讨会上常常听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俄罗斯会很快摆脱危机,这同俄现政府的说法一致;二是认为俄罗斯已经一蹶不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再会对国际社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了。当然,更多的人是对其前景表示茫然,不知该怎么看。

  本文试图以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为依据,从俄国历史传统和当代俄国发展进程两个角度,探讨一下俄罗斯的前景问题。

  一、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年轻的民族

  直到15世纪中叶(1462年),俄罗斯才在欧洲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莫斯科大公国:领土仅有4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仅300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默默无闻的小国。但是过了一个多世纪,到16世纪下半叶伊凡四世在位时,其领土就扩大了10多倍,达550万平方公里,尽管连年征战,死伤人员不计其数,但人口还是达到了1000万(其中已有相当数量的非俄罗斯人)。按马克思说法是,当伊凡四世自行加冕为“全俄罗斯的沙皇”,庞大的俄罗斯国家“突然”出现后,当时的欧洲不能不“目瞪口呆”,甚至一向崇尚武力、使“欧洲发抖”的土耳其也都不得不第一次聆听俄国人“傲慢的语言”。此后,从罗曼诺夫王朝建立(1613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不满三个半世纪里,俄国(前苏联)的领土竟扩大到2240万平方公里,占了全球土地的六分之一。即使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也还拥有170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众所周知,在国力和军事力量方面,到了19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就已起着整个欧洲反动统治的宪兵作用。到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更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一度使从无畏惧感的美国也惧怕三分。

  从一个小小的公国跳跃式地发展到称霸世界,不过用了500年的时间。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从一定意义上说,真有些像中古时期蒙古民族的征略。在近现代史上,俄罗斯的崛起特征是独一无二的。

  俄罗斯的民族文化虽然只能说是开始于中古后期,但也表现非凡。过去苏联正史宣传的第一部文学和史学作品《伊戈尔远征记》是记载发生在现今乌克兰境内的事件,已被证明当时俄罗斯民族还没有形成。15世纪莫斯科公国时代还一直是方言纷杂,连自己统一的规范语言文字都没有,直到1775年才出现第一部俄语标准语法。但在此后不久,它仅仅用了一个世纪,就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科学文化巨匠:门捷列夫、托尔斯泰、陀思朵也夫斯基、赫尔岑等等。还须指出,许多非俄罗斯族巨匠,如,柴可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等,也都是在俄罗斯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还有一点,俄罗斯民族的繁衍力也是惊人的,比起其他斯拉夫民族来说,要旺盛得多。据乌克兰作家久巴统计,从1913年到1959年,尽管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遭受过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带来的大饥荒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大镇压等大规模的生灵涂炭,俄罗斯族人还是从6000—7000万增加到了1.14亿,增幅远比其他斯拉夫民族要高。俄罗斯农村一向是多子女和大家庭的繁衍之源。

  俄罗斯民族的崛起是在发展危机与改革(变革)的交替中进行的。已知的著名危机和改革有:伊凡四世的等级代表君主制大改革(1549—1572)、彼得一世的社会制度大改革(1700—1721)、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专制”改革(1773—1775)、斯佩兰斯基改革(1808)、农民改革(1861)、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6)、1917年2月推翻帝制及西方式自由化改革、1917年十月革命及列宁新经济政策改革(1921—1928)、斯大林的经济(社会)军事化大改革(1929—1939)、勃烈日涅夫的争霸世界战略改革(1966—1975)、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1985—1991)以及叶利钦当前还难以命名的改革。

  为了研究俄罗斯当前的危机与改革,并且对其前景稍加预测,我们就不得不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从俄罗斯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二、绝对独裁制度下危机与改革交替的跳跃式扩张

  160年前,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其著作中预言:“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尽管起点不同,看来都在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了一流民族的行列..美国人使用锹镐征服世界,俄国人则用剑乾征服世界。”

  综观历史,俄罗斯的发展危机和社会改革,始终都是由一个总矛盾决定的,这就是领土及势力范围的扩张同社会内在发展的矛盾。这个总矛盾可以分解为三个具体矛盾:(一)国家战略目标同社会内在需求的矛盾;(二)独裁专制同适当分权的矛盾;(三)传统文明同外来文明的矛盾。

  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对这三个矛盾的暂时克服。所谓克服,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1921年里加条约的签定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余全部都是国家扩张战略目标压倒社会内在需求,独裁极权战胜适当分权,传统文明排斥外来文明;其中,尤以伊凡四世、彼得大帝、斯大林变革最为典型。当然,其他改革也不可忽略,因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们都是深刻理解三次典型大变革(或大发展)绝对不可缺少的“注解”,否则,不仅那些大改革不可理解,而且当今的危机与出路也变得不可预测了。

  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为第一代“全俄罗斯的沙皇”,俄罗斯民族的割据状态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割据、分权的因素并没有消失,而且俄罗斯人也不满足于只是得到“欧洲幅员最大国家”的地位。在此关键时刻,俄罗斯“真正的东正教”领袖们决心要完成两桩大业:(一)向东,征服全部异教徒邻国,不仅吞并鞑靼—穆斯林居民的领土,而且还要强迫他们皈依大俄罗斯人的东正教;(二)向西,夺取立沃尼亚及其毗邻地区,占领波罗的海出海口。为此,伊凡四世就必须进一步克服国内的软弱涣散。

  伊凡四世登基后,首先整顿了朝纲,初步战胜分权势力,建立了以沙皇特辖制为基础的等级代表君主制。此后,他轻易地征服了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软弱的汗国,对进行抵抗的喀山实行了全城大屠杀(因此,喀山鞑靼人至今仍怀有强烈的反俄情绪)。但是在向西扩张方面却由于邻国比较强大,以及俄罗斯内部不统一,不断遭受挫折,从而导致伊凡对内实行了长达7年(1565—1572)之久的血腥镇压,连他的儿子也未幸免。

  伊凡的这种作法,既是对蒙古统治传统的继承,又开创了俄国后来独裁统治的典型方式。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终结,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直至1917年。这时俄国开始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

  17世纪是罗曼诺夫王朝成功地向东扩张时期,疆域一直达到额尔古纳、格尔必齐河、鄂霍次克海及白令海峡,但止于外兴安岭。俄国向东扩张的成功,撑大了它的胃口。它的更大兴趣和扩张重点在南面和西面,它要吞并黑海和夺占波罗的海沿岸及出海口。这个任务由彼得大帝完成了。

  17世纪末,俄国曾两度远征克里米亚均告失败。彼得清醒地看到,俄国的失败是由于军事技术落后,以及支撑军事力量的国民经济严重落后。他认识到俄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进行制度改革(当时西方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首先完成了对反改革派——大贵族和射击军的残酷镇压,为他的全面改革扫清道路。就是说,彼得大帝完成了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这次改革用了21年(1700—1721),大大增强了国力。但是改革并没有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反而强化了君主独裁的封建农奴制。用马克思的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征服了俄国的野蛮”。改革带来的唯一“实惠”,是扩大版图,压倒西方强邻,征服高加索,威镇波斯,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视强大的俄国。为了表示俄国的雄心,彼得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君临欧洲的彼得堡。

  彼得大帝的事例,鼓舞着俄国后继的历代君主。他之后的几个君主尽管懦弱无能,却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一步实现黑海扩张野心奠定了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出身于德国贵族,却是最成功最典型的俄罗斯皇帝。她向西方学习,实行“开明专制”,但是,使她真正著名于世的甚至不是她杀害丈夫,篡权夺位,或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她的“伟大”在于:不仅实现了,而且大大超过了彼得大帝的一切梦想。她不仅制服了全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等“边睡”民族,强制他们俄罗斯化,而且称霸整个波罗的海、黑海海上,三次瓜分俄国的宿敌——波兰,直至争夺欧洲霸权。大俄罗斯帝国欧洲部分的轮廓正是由她勾划出来的。而在东方,经过19世纪直至1945年,虽然几经挫折,但是大片大片的别国领土都划进了俄国(后为苏联)版图。

  扩张,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相反却使俄罗斯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欧,即使在上述最强盛时期也是如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把1808年的斯佩兰斯基改革、1861年的农民改革、1906年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看作是一个过程的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俄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试图摆脱封建专制桎梏的痛苦过程,但是封建统治者牢牢地控制着主动权,几次改革都是从上向下的“恩赐”,变革必须服从于专制制度的国家战略目标——扩张;俄国的资本主义始终在压制下成长,非常脆弱。只有1917年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农民一道从下而上地推翻专制统治的。可是俄国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决定了革命(社会变革)的领导权飞快地转入了无产阶级手中,在同年就爆发了十月革命并且经过四年的血腥内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使俄国真正踏上了社会转型之路。其具体表现就是列宁倡导的通向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路线。但这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它要求俄国付出高昂而痛苦的代价,即彻底割断对外扩张、对内专制的历史传统,不再谋求什么欧洲霸权,更不要说世界霸权了。但这却是一条真正为俄国大多数居民谋福利并且受到他们衷心拥护的道路。斯大林领导的大变革以及确立的社会体制,说明要俄国抛弃与此相反的危害人类进步的坏传统是多么的困难。历史已经表明,斯大林搞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是被马克思痛斥过的“完全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在俄国的条件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十俄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十对俄国得天独厚的资源的肆意挥霍”。这种体制称之为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或者军事共产主义最为恰当。它最适合在战争时期发挥威力,苏联在二战中虽然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但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中,不能不说继承并发扬俄国旧传统的斯大林体制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如何看待俄罗斯当前的变革

  在二战以后的和平时期里,苏联本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改弦易辙,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真正走“和平的社会主义”之路;二是轻车熟路,走扩张发展之路。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他们驾轻就熟,走的正是第二条路,即依靠武力争夺世界霸主。他们走第一条路的机遇曾是很多的,赫、勃也作过某些尝试,但都因改走第一条路对于他们来说,代价过于高昂,既要放弃整整一个社会阶层手中过多、过剩的权力和利益,又要彻底抛弃根深蒂固的旧俄传统的发展价值观,尽管这样做不仅符合俄国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表面上看,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联手搞垮了苏联,但这正是对苏联坚持俄国恶劣传统的历史性报复。只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本文作者必须郑重地说明,前面列举的都是帝王将相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这只是为了行文简便,绝不是说,俄国的命运是由他们个人决定的。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了每一个时期占优势的社会阶级、阶层和势力的利益及要求罢了;也是前述三大社会矛盾斗争结果的标志。

  历史上,俄罗斯民族是否具有反对向外扩张及对内独裁专制的民主传统力量?有过。但是他们都没能战胜旧势。除了19世纪的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运动之外,最优秀、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就是20世纪的列宁。但是即使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力量也不足以战胜传统的和现实的统治势力,尽管他们在一个时期内得以掌握政权,例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但是它实行不到10年就被优势传统势力葬送了。这是其一。

  其二,俄国历史还表明,在每次鼎盛时期之后并进行下一轮变革和跃进之前,都有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混乱、衰退或收缩期。例如,伊凡四世死后1598年至1613年的“大混乱时期”;彼得一世之后的积弱不振和里海沿岸土地的得而复失(1730—1762);从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到1878年丢失多瑙河三角洲及南部比萨拉比亚;1918年至二战前1938年苏联丧失的由俄罗斯帝国掠夺来的大片土地。就是说,俄罗斯的每次收缩期都至少要用掉20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在传统的统治方式之下发生的。

  当前,俄罗斯的混乱、收缩与变革,除了含有上述两个因素之外,它还有全新的特点。这次收缩和变革,从本质上应该说是自下而上的,收缩的规模也是空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整个庞大的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竟没有引起大的震荡和暴力冲突得到证明。另外,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要跳跃式追赶的已不是西欧,而是全世界的超强——美国。这是在二战以后俄罗斯从头展开的第二轮激烈竞争,是社会发展质量的竞争,也是俄国社会完全转型势力同传统势力的激烈斗争。

  俄罗斯的幅员、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已有的武力装备仍是不可否认的巨大的客观存在。同其他大国相比,俄罗斯现在确实是软弱的、混乱的,但是,由此绝不能得出结论说,俄罗斯会永远衰落下去。不是的。这是变革时期的“软弱”和“混乱”。

  目前,俄罗斯社会上两种势力的斗争仅仅是开始,社会营垒的界线并不分明。苏联解体后,两次杜马选举就充分说明,传统力量仍然不可低估。1993年12月第一次选举时,社会上几乎是一片民主改革的呼声,但得票率遥遥领先的却是号召以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进行历史性报复的自由民主党。1995年12月进行第二次选举时,糅合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俄共拔了头筹。自民党的成绩已不如1993年那么辉煌,在走下坡路,但仍位居第二。1996年的总统竞选中唯一能对现任总统提出挑战和真正威胁的仍是俄共。因此,大俄罗民族沙文主义是否会直线衰落下去,还不宜作最后结论,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两年俄国的社会意识是在变化,大俄罗斯沙文复仇主义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猖獗了。它需要改头换面,乔装打扮。但是,反传统的民主派又怎么样呢?虽然总体来说,与传统势力不相上下,可它四分五裂,各有各的打算,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力量。

  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俄罗斯的政治力量对比,而且直接描绘出俄罗斯改革的进程。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还反映了俄罗斯要变革原有经济结构的艰难程度以及在新形势下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要求。这一次杜马选举拥护俄共的人增多了,但有相当一部分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俄共纲领的新变化,而是表达了对于本来就是低质量、低水平(同西方相比)生活的再次直线下降及社会贫富差距飞速扩大的忿感情绪。所谓怀旧,绝不是对旧的官僚独裁体制的依恋。

  因此,对于俄罗斯目前的混乱、衰退和改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史类比的方法来观察它,并且推测它的前景。当然,我们不是算命先生,不能要求我们说得分毫不差。但是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根据事实,作出合理的推断。

  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回到斯大林的老路上去,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因为,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已经把俄国的老传统推上了最高峰或者说推入了最低谷,也就是说,这个老传统已经走进了历史的绝路,再也没有什么活力了。

  二、由于旧传统还拥有相当的影响,完全西化也不可能,在传统势力的影响同西方自由派的碰撞下,俄国为了求得最终的稳定,只能走妥协的道路:

  既保持一定的传统,又实行一定的自由化。

  三、实际上,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显现了粗略的轮廓,而且可以肯定,俄国定会选择它,并且踏着这条道路重新振兴和强大起来。从俄罗斯这个年轻民族的素质、地缘和发展潜力看,目前的混乱和衰退不过是它再次强盛的前奏而已。当然,这个再度强盛将是另一种性质,另一种面貌,但我们也决不可低估它的威力和影响力。

  我们说的再次强盛,不是指从衰退的谷底(俄的生产已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多)缓慢地上升,而是指恢复到原有的综合国力(尽管它是严重畸形的,不利于社会大多数居民,但毕竟是存在过)水平上的再次上升。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俄国真正走完这条道路要多少时间?

  依我看,它要花费的时间至少不会比历史上克服历次混乱最短的时间更少,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是20年左右。就是说,从1991年算起,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完成。考虑到这次转型的一系列新特点,20年是最保守的估计。但是从俄罗斯的发展史和它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看,它肯定是能完成这个转变的。对此不应该有什么怀疑。那时的东方和整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因此,既不要相信俄罗斯现政权的说法,也不要相信那种认为俄罗斯将从此一蹶不振的说法。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切身利益出发,更深入、更密切、视野更开阔地注视俄罗斯的变化。不要说等到俄罗斯完成转型,只要俄罗斯真正从衰退的谷底开始稳步地回升,就足够我们重视的了。而且在重视的同时,永远地、时刻地不要忘记研究它的转型过程和前景。

  (作者姜长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生导师)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