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过:邓小平,人才难得。的确如此,邓小平不但政治觉悟高,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更是一个卓越的人才。现在我们都知道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实他在战争年代就曾表现出过人的经济才华。
1943年7月2日,邓小平曾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过《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听到了他最早的有关经济建设的声音。
邓小平说道:
敌后抗战是一个极复杂、极艰难的斗争,我们已经胜利地渡过了整整的六年,并且已经奠定了继续坚持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以八路军这样窳劣的武器,四年来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而能战胜各种困难,与强大的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斗争,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究竟它的秘诀在什么地方呢?如人所共知的,我们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依据这个原则,从无数的战斗中,才创立、保卫与巩固了各个抗日根据地,才箝制了日寇在华总兵力的一半,减轻了大后方正面作战的负担。如人所共知的,我们同敌人进行了严重的政治、文化和反特务的斗争,大大地发扬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坚定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还有加入所共知的,就是我们在敌后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敌后抗战六年之久,并且还能继续坚持下去。①
在这段论述中,邓小平运用了他极好的经济口才。他一上来先谈困难,然后话锋一转,再来一个设问句,也就是我们克服并战胜了困难,那么秘诀何在呢?这一问句一下就把读者的心勾起来了。这时,邓小平再从容不迫地款款道来。他谈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毛泽东正确的指导原则,另一个就是坚持了经济战线上的斗争。
接着,他强调指出“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然后再转谈“敌后的经济战线,包含了两个不能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一是在根据地展开经济建设。”
其中,他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至今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这句话看似平凡,却力重千钧。邓小平以如此肯定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可见他本人对这句话的分量的看重。毛泽东后来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一切问题都好办了。
邓小平一下就抓到了经济建设的核心,真可以说是直接点中了要害。
接着、邓小平层层推进,又指出:只有农业的生产,才能给手工业以原料,使手工业发展有了基础;而手工业的发展,正可以推动农业的生产,正可以抵制敌货的大量倾销,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
邓小平还说:“发展生产,不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需要正确的政策和精细的组织工作。”
另外,邓小平说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实在,有时甚至很具体,决不空泛。他在谈到发展生产时,讲得也十分细致,他说:农业生产是贯穿于全年而又富于季节性的事情,严格说来,无所谓农闲时间。犁地、选种、下种、选苗、锄草、夏收、秋收,还要适时地积肥、施肥(第二年的肥料头一年六月就要开始准备)——我们在春耕、秋耕、夏收、秋收的时候,都做了巨大的工作。我们发动人民的生产热忱,反对懒汉,组织劳动力并实行调剂,改良种子,解决牲畜农具的需要,发动儿童抬粪,号召妇女参加生产,调解租佃关系和主雇关系,以及发动植树、修渠、打井、造水车等事业,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非常具体的工作。
邓小平不仅对于农业生产非常熟悉,而且在那时,他已注意并提到了“税收贸易政策”的关键是“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原则。同时,还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原则,是打击伪钞保护法币。”
最后,邓小平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百倍地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应该是今后始终贯彻的方向。”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