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波浪式地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证明了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不等于说各国经济会自动地飞跃和上台阶。因为经济规律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人们的活动,就不存在经济规律。因此,经济发展波浪式地前进,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结果。问题在于是盲目地进行经济活动,受波浪式前进规律的自发支配,还是自觉地遵循和利用这一规律,指导经济有目的的发展,促进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做到后者,就需要研究利用经济波浪式前进规律的条件和怎样促进经济上台阶。在这方面,邓小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思想。
(一)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经济发展上台阶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强调要“抓住机遇”。他对我国的发展总是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他说:“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槁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邓小平不仅强调我国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有时也劝告其他发展中国家注意这一点。他说:“现在国际形势看来会有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即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环境。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在90年代初,邓小平总是反复告诫我们:“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中国面临大发展的机遇”,“机会难得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机遇?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和内外条件。所谓抓住机遇就要抓住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和有利的内外条件,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抓住机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虽然有好的机遇,但是人们没有认识它,或虽有所认识,但未能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加以利用,经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经济发展机遇的出现,第一,是经济发展波浪式地前进规律的表现。经济发展波浪式地前进表现为经济发展由扩张到收缩再由收缩到扩张的周期性波动。所谓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是经济发展自动进入扩张阶段,当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扩张阶段到来时,是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住这一态势,并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这就是抓住机遇的问题。第二,经济发展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邓小平在1992年初谈到我国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时,就强调:“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所谓机遇实际上也就是一定阶段出现的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国内和国际条件。这种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稍纵即逝。所以,邓小平强调“机会难得”,担心“丧失机会”。
在经济发展的机遇到来,即经济发展的扩张阶段到来和国内外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如何抓住和利用机遇是个大问题。这里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不认识和不善于利用机遇,而坐失良机。如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已取得重大成效,国际上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我国却发动“文化大革命”,集中抓“阶级斗争”,而丧失了一次经济发展的机遇,拉大了我国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邓小平对我国80年代未90年代初这次经济调整,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飞跃和稳定的关系。他说:“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他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种态度是经济发展的机遇到来时,超越客观条件的可能,过高过快地盲目推进,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不仅不能使经济发展上台阶,而且伤害了整个发展的机体和机制。如1958年的“大跃进”和70年代末的“样跃进”。所以,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时,又强调:“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第三种态度是根据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适当的目标和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这种情况的实例有我国50代中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84—1988年五年的飞跃发展。
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必须注意几点:(1)要正确分析形势,善于把握机遇。1989年至1990年国际形势由于苏联东欧的剧变,很多人把国际形势看成一片漆黑,看不到我国发展的机遇。邓小平不同意这种悲观的观点,指出:“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他强调:“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机遇”。对国内形势,他也强调要正确分析。他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就会丧失时机。(2)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他说:“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3)“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他认为在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时,必须要有大的措施,对此应当根据条件及时决策。他特别强调“上海开发晚了”!“回过头来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所以,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努力中,他把抓上海开发浦东作为一个大的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4)不搞争论,争取时间千。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论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他主张对政策有不同意见,可以允许看,最后拿事实说话,正确的政策最终会被人们普遍接受的。(5)要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邓小平在谈到抓住时机使经济上一个台阶时,强调要解决“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问题”。他说:“1975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
(二)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邓小平在论述如何抓住时机使经济发展上台阶时,强调:“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得出来的结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定了战略目标,“从何处着手呢?”他强调“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他认为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是对1984年至1988年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在概括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进程时说:1981、1982、19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互相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过程”。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促进。所以,邓小平强调:“这一段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重点放在哪里?我看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这是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说:“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发展不光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表现为经济发展会出现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的周期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正如我国有的学者研究指出的: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1994年的42年中,共经历了9个短周期,大体上平均5年左右一个短周期。两个短周期组合为大约10年左右的中周期,如1953—1962年、1959—1976年、1982—1990年。认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符合大体上10年左右的这种中周期”。①邓小平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这不仅是着眼于短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中长期持续发展打基础考虑的。按照邓小平的估计,“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样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就有了更加完善成熟的制度和政策保证。
(三)依靠科技和教育,经济发展才能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经济发展要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主要依靠什么?邓小平明确回答:“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依靠科技和教育来加快经济发展,争取上新台阶,这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层次把握,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把科技和教育放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地位,这是邓小平基于20世纪后期世界发展特征的深刻把握而形成的新发展观。从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来看,国外许多理论家主要强调货币资本的积累、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作用;在我国,除了这些之外,过去曾经特别强调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干劲)这样的优势。应该承认,这些东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已经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了。邓小平对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是这样认识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①我们之所以不顾文字的冗长来引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清楚了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理。这段话对于当代世界科技革命与经济飞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来把握的。
①李京文,刘树成:《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周期波动——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7页。邓小平关于怎样抓住时机使经济发展上台阶的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抓住时机是前提,这是对经济发展周期的准确把握和利用;坚持改革开放是动力,为经济发展上台阶提供制度保证;依靠科技教育是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基本手段。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总的都体现邓小平主张的抓住时机使经济发展上台阶,与1958年组织“大跃进”的本质区别: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的科学分析,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①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