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1991年8月谈到总结经济工作经验时,提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之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①1992年1—2月,他又再次提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这就告诉我们波浪式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波浪式前进表现为“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要抓住时机在一定阶段加速发展,来一个飞跃,使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但又不是每年按一个固定的百分比直线增长;一段时间高速增长,上一个台阶以后,必然出现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不平衡、不协调,需要放慢速度,进行调整,理顺关系,克服薄弱环节,为再次前进、再次飞跃创造条件做好准备;经过调整、理顺关系后,又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来一个新的飞跃,而不能因为调整、整顿而使经济发展停滞萎缩;经济发展上台阶是需要每隔几年实现一次的周期性过程,而不是不间断地、毫无喘息地进行。因为经济发展是飞跃和调整、不平衡和平衡互相交替的辩证过程。
邓小平提出:“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经济发展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规律,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的科学结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左”的思想束缚下,总认为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也有周期性波动。因此,在经济的周期波动面前,往往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当经济扩张的时机来临时,往往超越客观条件,盲目大上。当经济收缩阶段到来时,又被动调整。粉碎“四人帮”后,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破坏的局面,1977、1978两年在经济工作中提出一些“左”的口号,轻率地发动“洋跃进”,使“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破坏更加严重。面对这一现实,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主张立即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邓小平在这次调整一开始就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平衡不平衡规律来说明调整的必要性和意义。他说:“首先,我们对于被林彪、‘四人帮’长期破坏的我国的经济状况,要有个清醒的估计,要有个统一的看法。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8页。
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看来,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农业、工业、基建、交通、内外贸易、财政金融,在总的前进的过程中都还需要有一个阶段调整的时间,才能由不同程度的不平衡走向比较平衡”。他强调:“在经济比例失调的条件下,下决心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调整,是我们的经济走向正常的、稳定的发展的前提。这在全国解放初期和六十年代初期两次调整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①根据这样的认识,中央决定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由陈云、李先念挂帅,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并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说明调整和发展的关系。他说:“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他主张做经济工作“要瞻前顾后,看远一点”,调整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安排得低一点,经过调整,理顺关系作好准备,在下一阶段加快发展。他说,如果在下一阶段“我们的速度不能够更快一点,我看交不了帐”。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又提出要进一步贯彻调整方针,邓小平强调:这“是健康的清醒的调整。这次调整,在某些方面要后退,而且要退够。其他方面..还要尽可能继续发展”。他说“如果不调整,该退的不退或不退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只有某些方面退够,才能取得全局的稳定和主动,才能使整个经济转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次调整与60年代初期为克服“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困难而进行的调整有很大的不同。第一,60年代的调整,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提出“先退够,再前进”的指导思想,大大降低了各项生产指标,缩短整个基本建设规模,减少了2000万职工,使国民经济逐步恢复。80年代初的调整,总的来说是稳步前进,从各个局部来说是有进有退,有上有下。这次调整由于是有退(主要是基本建设、一部分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的企业、行政费用)有进(农业、轻工业,能源交通、科学教育卫生)的调整,把调整与改革经济体制、整顿现有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使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协调、经济工作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造成的影响逐步消除,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这就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从1984年到、988年的五年里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大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过快,国民收入超分配等。1988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在进一步治理整顿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市场销售疲软、某些企业产品滞销、工业速度回落过猛等。邓小平指出:“我赞成边改革边治理环境整顿秩序”。“现在的局面看起来好像很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需要进行调整,这是不可少的,但是,治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能使经济萎缩,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正是自觉地运用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规律、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来认识和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结果。他在1989年3月23日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曾经有这样一段谈话。他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底的十年里,“中国有了可喜的成就,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失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太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困难,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准备用两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把错误纠正过来,就能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①在这里,邓小平已经基本上概括出了经济发展上台阶论的思想,从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来看,上台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通货膨胀)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全国人民思想统一,认真对待,“治理也不难”。通过治理整顿,又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从这次谈话以后,邓小平多次讲到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要抓住时机使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2年初南巡重要谈话中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特别是1984年至1988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经验,得出结论说:“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1页。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理论,也是邓小平认真思考和借鉴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结果。他在1991年8月提出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要求抓住时机上台阶时就指出:“这方面也有国际经验嘛。好多国家都是这个样子,十年就跳出来了”。“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①后来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更具体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
从我国和国外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波浪式地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确是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正是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这一规律的。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是邓小平概括的“抓住时机,几年的加速发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理——再继续前进,新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形式可简化为一个公式:“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经济发展的这种形式,从哲学上来看,这是毛泽东曾经概括的“不平衡——平衡——再一个不平衡——再一个平衡,以至无穷”,是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经济领域里的表现。经济发展的飞跃、上台阶,是通过打破原有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关系来实现的。但飞跃式地发展以后,又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在新的基础上使经济顺利发展,所以需要调整、治理,而通过调整、治理又为新的飞跃、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互相制约、互相推动的过程,使经济发展逐步上升到一个新阶段。这样一个“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的公式,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考察,它是多种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和结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在一定阶段出现一次加速发展、一次飞跃、上一个台阶,它是该国经济发展的量的积累、经济政治制度或体制的变迁、国际环境和条件的作用、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指导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经过一阶段大发展后需要进行调整,更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概括前面所述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调整的必要性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的飞跃或工作指导上的失误,国民经济出现比例失调,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8—289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8—369页。需要通过调整,理顺关系,才能为新的飞跃发展创造条件,这种调整可称为结构性调整。第二,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换代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不仅是量的扩张,还要有质的提高、飞跃。这特别表现在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由粗放型增长进入集约型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增长进入知识技术密集型增长,这就需要有一个调整阶段,才能进入新的飞跃,这种调整可称为质量性的调整。第三,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的要求。当代世界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普遍趋势。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都受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调整,往往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的作用:如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世界市场的变化和波动等,也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进行调整,才能使本国经济有新的发展和飞跃。这种调整可称为适应性的调整。这三种调整,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可能各有重点,但有时又可能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需要有一定时期的调整,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事物发展平衡不平衡规律和要求,而且是在概括我国和战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