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谈到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抓的战略重点时,明确提出教育和科学是重点。他说:“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他在谈到四个现代化之间关系时,也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可见,他之所以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是由于教育和科学也是一种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
按照过去的传统观点,人们往往把教育和科学视为不创造物质财富的非生产性事业。但是,邓小平在1952年就提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在这方面的投资叫基本建设的投资。这表明他把科学研究看作具有生产性质的基础产业。当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后,教育和科学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就更加明确,而且它是处于关键地位的基础产业。教育和科学的这种关键地位,既从教育和科学与农业、能源交通等其他基础产业发展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也从教育和科技与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从农业现代化来讲,过去我们曾经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机械化,后来把它扩大到包括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这四化对农业发展都非常重要,但这主要从劳动资料革命这一角度来解决农业问题。而农业是一个以生物为劳动对象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部门,农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劳动资料的改善,更取决于其生物劳动对象的革命及其与自然环境系统适应。所以,邓小平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①他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②他具体解释说:“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页,307页,193页,54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页,307页,193页,54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页,307页,193页,54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8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页。①他认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③我国是一个11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占80%、而人均耕地少的大国。发展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走什么道路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国情决定农业不能走依靠扩大耕地、增加投入的粗放经营道路,而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也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国家主要采取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资金投入的“资金集约型”道路。我国人均资金短缺,而科技实力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强的,又处于新的一轮技术革命的高潮中,我国农业应当走“技术集约型”道路。因此,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60年代初的“绿色革命”: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的育成,对世界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影响。墨西哥和菲律宾都由小麦和水稻进口国变成出口国。70年代,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水稻每亩只要一般播种量的1/10(2—3斤),即可获得亩产1000斤以上的产量。方兴未艾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引起农业生产一场深刻的革命,为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工业的现代化更直接与科学技术现代化密切相联。从宏观上讲,工业的发展,其结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日本经验来看,从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加工组装工业化,到高级技术集约化不同发展阶段,都是以社会需求变动为导向,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落后,必然导致一个国家工业结构落后和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从微观上来看,“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市场调研、发展规划、产品开发、设备工艺、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企业形象,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科学技术现代化对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影响,邓小平在1975年进行军队整顿时,即提出:“科学要走在前面。”他首先从解决军队装备问题上指出:“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另外,在“抓战略”问题上,他提出:“现在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了。”这就要求军队干部要掌握现代军事战略,现代军事指挥科学和现代的指挥手段。所以,邓小平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①后来,邓小平提出“建立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口号,“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邓小平把科学技术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地位,必然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产业地位。因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②因此,邓小平在许多场合都是把科学和教育联系起来讲,结合起来抓的。早在1975年他在抓科研时,就对科研队伍大为削弱,接不上茬,表示的忧虑。认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③1977年复职后,他对“文化大革命”和林彪“四人帮”破坏造成的科技和教育的落后十分关切。他说,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他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他非常重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注意科技和教育的经验,认为“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更好。”他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①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21页,95页,34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21页,95页,3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21页,95页,34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