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中,一向是把基础工业和农业一起摆在十分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强基础工业。早在1963年研究我国工业发展时,就根据“立足现实,瞻望前途”的指导思想,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当然是低水平);工业本身必须着力解决基础工业薄弱的问题。”①在党的十二大确定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后,他又明确提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他还说:“翻两番,分成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主要是为后十年的更快发展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能源,一个是交通,一个是原材料,一个是智力。”②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他又提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加强基础工业的重视。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8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3—214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邓小平所以把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作为战略重点,要求大力加强,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基础工业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1963年他就指出:“工业本身,首先是基础工业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钢铁两头,采矿和轧钢,都差得很多。有色金属工业很薄弱。机械工业的力量也很差。石油产量只有几百万吨,燃料就靠煤,而煤要上去得多投资、花时间”。②到80年代末,我国基础工业和60年代相比,已有巨大发展和根本变化。用1963年和1989年数据对比,原煤由2.17亿吨提高到10.54亿吨;原油由648万吨提高到13764万吨;发电量由490亿千瓦小时提高到5848亿千瓦小时;钢由762万吨提高到6159万吨;成品钢材由533万吨提高到4859万吨;铁路货运周转量由1815.95亿吨公里提高到10394.18亿吨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由64.25亿吨公里提高到3374.7亿吨公里。但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规模更大,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邓小平在谈到经济不能滑坡的时候,指出:“现在主要是我们基础工业薄弱,缺少电和原材料。”他强调:“这次解决经济滑坡的问题,要清理一下急需解决哪些问题。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①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今后十年和‘八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二,对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国际经验的借鉴。邓小平在60年代谈到加强基础工业时,就指出:“许多国家工业发展得快,尖端工业能够较快地上去,都是因为有强大的基础工业。现在似乎还找不到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很差,而尖端工业发展很快的。”②在80年代,邓小平又不只一次地谈到:有位日本朋友建议“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上入手,我看有道理。”③基础工业无非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交通、通讯、前者为其他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动力和“粮食”,后者是投资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①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35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页,第54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2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35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2页,165页。交通和通讯成为沟通各种经济联系和传播信息的桥梁。因此,它们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基础作用。基础工业的基础作用早已被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所论证,也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实践所证明,它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第三,加强基础工业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有后劲。邓小平在谈到他“完全赞成”“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特别提到农业、钢、核电站、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强调“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稳扎稳打。”他在建议制定一个下世纪前50年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规划时说:“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基础工业一方面是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很重要;另一方面它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利润率低、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在这方面老舍不得花钱。”但是,基础工业的落后,如同农业滞后一样,它对国民经济影响的面广,持续的时间长,也是“三五年转不过来”的。因此,邓小平主张必须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有后劲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基础工业的重要性。
在认识了基础工业重要性以后,采取什么有力措施来加强基础工业?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意见。
第一,要抓好长远规划。基础工业发展既影响国民经济全局,而又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它发展必须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中安排好。党的十二大确定本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后,他就提出“现在要聚精会神把长远规划搞好”,长远规划的关键又是安排好前十年的能源、交通、原材料、智力等为后十年更加快发展作准备。为了下世纪更长远的发展,他又建议“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基础工业既然事关全局、影响长远,就必须有战略眼光,早作运筹,而不能够临渴掘井。
第二,基础工业建设要抓好项目,特别是骨干项目。基础工业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除了已投产项目提高效益外,重点是要上新的项目。邓小平特别强调:“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在抓项目中,邓小平主张:一是要处理好各种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基础工业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的关系、大的骨干项目和小项目之间的关系,“哪些项目早上,哪些晚上,要有个安排”。在项目之间的资金、材料发生矛盾时,“宁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特别是一般性的加工工业项目。这些小项目上得再多,也顶不了事。”①二是对重大项目,要“准备提前做好建设前的前期工作,这件事要认真落实。要列出进度表,什么时间勘探清楚,什么时间拿出设计,由专人负责包干。”要发挥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优越性,能早上的就集中资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
第三,进行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要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他说:“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方向等,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基础工业,无非是原材料工业、交通、能源等,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年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②至于投资资金的来源,他主张采取中央、地方、社会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他说:“中央的收入少了,中央对开支也不能包那么多。要把地方上和社会上的钱,转一部分用基础建设。我们只能走这条路。”③此外,他特别强调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大胆引进外资。他说,发展基础工业,“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很缺乏,所以必须坚持开放政策,欢迎国际资金的合作。”④他说:“这也是开放,在这方面,胆子要大一些,不会有大的失误”。过去我国对于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限制较多,所以这方面投资发展缓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其中包括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领域,这必将促进我国基础工业更快地发展。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页,307页,193页,54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