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三、关于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的一些思想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就成为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问题。他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主要有: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政治上解放科技生产力;提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从政策体制上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跟踪追赶当代科技生产力;提出“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

  (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首先表现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的发现、发明、创造、再生产,以及推广运用,都要以智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为主力军。科技人员是科技生产力的载体,没有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使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我国过去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和政策的影响,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不被看成劳动者,而被扣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帽子。“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更把错误推到极端,知识分子被作为“全面专政”的对象,名列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被称为“臭老九”。因此,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生产力的作用,首先就需要解决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从政治上解放科技生产力的问题。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时,他就顶住“四人帮”的巨大压力,明确指出:“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要解决教师地位问题。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说:“科技人员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员叫‘老九’吗?毛主席说:‘老九不能走’。这就是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样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未,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他深入地分析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肯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脑力劳动者。马克思曾经指出,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这就是说,他们也是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因此,他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强调:“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未,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①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作用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①在1988年他还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二)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一头是科学技术,一头是生产力,它从理论上把科技和经济结合起来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对此,邓小平通过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之后,进一步从方针和体制两个方面来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邓小平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的同时,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他说“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仍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②这里涉及科学技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与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可能”。③所以,他提出“科学技术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适应方向的转变,他又明确宣布:“中央要求科技界面向经济建设”。①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基础上,中央制订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门类很多,应当为多方面服务,但主要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指明了方向。

  我国长期科技发展不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体制与机制。主要表现在:(1)在运行机制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2)在组织结构上,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3)在人事制度方面,由于“左”的影响,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为此,中央在1984年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之后,在1985年3月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评论这一决定的草案时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②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8—90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0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8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

  (三)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如实地指出生产技术的落后状况。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什么状况?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正是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出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发展我国的科技生产力,他提出要“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他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①

  怎样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办法是“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多种政策措施。

  1.“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这是邓小平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方针。第一,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从目标上要坚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第二,重视战后欧洲、日本通过采用贷款方式引进技术、专利,加快恢复发展经济的经验。日本在1950—1978年间共引进技术3万多项。有人估计,如果由日本人自己从头做起,要多耗费4倍的时间和几十倍的经费。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更应该充分利用“后发性效应”,来加快实现发展目标。第三,他指出:我们已经有了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2.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邓小平在讲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时,强调包括管理。他认为“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先进的技术装备,要由人来使用管理,否则不能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①对于西方国家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人们常常把它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混为一谈,因而不敢学习借鉴。邓小平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并没有阶级性”。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1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9—130页,351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9—130页,351页。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

  3.要利用外国智力。邓小平在1977年8月,根据外交部反映有一批华裔学者要求回国工作的情况,就指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同中国友好的学者中著名的学者多得很,请人家来讲学,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干!”对于这个问题,在贯彻执行中由于认识不足,决心不大。邓小平在1983年7月8日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强调:“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他说:“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乏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冬多花了几个钱。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请来之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④邓小平还特别关怀出国留学人员。“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⑤4.参加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研究。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夫妇等时说: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落后。你们成立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创举。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个世界实验室的工作。①(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高科技的发展是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国际范围科技竞争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的变革作用来体现的。我国要发展科技生产力,必须重视高科技,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进入80年代以来,邓小平对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给予极大的关注。

  1.他要求:“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强调“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他从头到尾,亲自关怀指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建设。他主张“还有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他提倡“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2.发展高科技,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提高。在80年代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对发展高科技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美国的“SDI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原经互会的“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前苏联的“二十年科技进步综合规划”、日本的“振兴科技基本政策”、韩国的“国家长远发展构想”、印度的“新技术政策声明”等,都是以发展高科技为基本内容的国家级战略规划。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这就计划。这个计划是根据王大衍、王涂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个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两百多位专家学者的全面论证和反复修改而制订的,它规定了我国发展高科技依照“瞄准前沿、积极跟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选择了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确定了15个主题;明确了发展高科技的基本任务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同国外差距,力争在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并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八六三计划”是指导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纲领。是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32页,378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32页,378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32页,378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83页。

  3.高科技的发展既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又能增强军事实力,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战后,不同国家对发展高科技采取不同政策,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前苏联发展高科技主要着重于与美国争霸,重视军事领域发展,忽视民用,导致国民经济的停滞。日本则主要将高科技用于民用产品生产,使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国制订“八六三计划”时,对于选择高科技发展项目是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还是以增强军事实力为主,出现不同意见的争论。邓小平明确批示:“我赞成‘军事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方针,既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必须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也反映出他对国防现代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正确安排。他说:“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①4.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为全国“八六三计划”工作会议作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我国在1987年开始执行“八六三计划”以后,为了与这个计划相衔接,从1988年8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这是一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技术产品为龙头,以高技术成果为依托,以大中企业、大院大所和高等学校为骨干力量,促进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性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到1991年9月三年内共安排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579项,加上各省市自己实施的项目,共计近2000项。全国已有27个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开发区的言技术企业已近1690家。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为高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才能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对高科技的研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按照邓小平的题词去做,就会使我国高科技的研究和高科技产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邓小平如此高度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曾经引起有些人士的不解。邓小平曾经谈到:“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①邓小平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的战略眼光出发,重视我国高科技发展,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发展高科技,是振兴我国国民经济的希望所在。“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第二,高科技的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他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第三,发展高科技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否则,不参与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就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第四,邓小平把发展科学技术,特别高科技,看成是关系实现人类希望的大事。他说:“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正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倡导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9—100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