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二、“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和改革目标选择问题。人们对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都要有一定标准作为衡量是非和决定取舍的尺度。邓小平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及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夫系的观察、评价上,打破了人们动辄从社会制度性质(姓“社”姓“资”)来考虑问题的传统思维定式,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在回答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提问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怎样“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考察、评价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根本标准,这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必须搞市场经济作出科学的回答。邓小平不仅对市场经济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作出原则判断,而且对它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了许多重要的论述。

  1.他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认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①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大弊端是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邓小平在1980年就提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②现在则认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是一个认识的大飞跃。这标志着已经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的要害在于“只搞计划经济”而不搞市场经济。现在的出路是搞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主张“计划和市场都得要。”③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各有所长,结合运用可以优势互补。但是,只搞计划经济或以计划经济为主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所以,邓小平说,“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②2.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以市场为纽带,把生产和消费有机联结起来,两者互相促进,这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极端重要性,邓小平通过对苏联东欧国家长期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教训来阐明这个道理。他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苏联东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僵化的结果,是使其生产和消费都在低水平上循环,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这是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销,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3.邓小平还从信息的重要来说明必须搞市场经济。他说:“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①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传递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按照计划经济的理想,社会中心组织能够准确地掌握全社会的经济信息,并能作出科学决策,迅速得到实施,因而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传递、组织管理水平都做不到这一点。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的传递主要是纵向的。纵向信息畅通,而横向信息闭塞。我们摘市场经济则是要使纵向信息和横向信息结合。市场对资源配置状况的反应信号最为灵敏,而且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市场上的各种经济信号能获取到国内和世界的经济信息。所以,邓小平在1989年平息动乱以后,谈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时说:“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②可见,邓小平总把市场经济和信息的重要性、对外开放联系起来考虑。4.邓小平主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其核心思想要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加快生产力发展。他指出:“我国当前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③他在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谈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证券、股市等经济形式时,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①

  ①③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149页,364页,20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6—247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306—307页,149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306—307页,149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了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正确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过程。在党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也经历一个以逐步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为主线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实际上都是使生产者逐步成为市场主体,为他们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逐步放开价格,逐步构建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的过程。我国这种以市场取向为方向的改革,在空间上采取了渐进式的梯度推进的战略,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实行的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地区有区别的政策。其中,经济特区,从创办一开始就明确实行市场经济裆时叫做“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经济政策和思想观念优于内地,其市场化程度也大大高于内陆地区。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逐步强化市场机制作用的改革过程,不仅没有削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最快和人民生活提高最多、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的新时期。特别是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先行地区(经济特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沿海地区)更以其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和人民生活提前进入小康水平,为全国提供了示范,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1995年将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1995年已提前实现。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