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世界要和平,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国人民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迫切希望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国人民也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
中国要加速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既是中国发展的必须,也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证明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我们要想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一开始就是具有社会性。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最早发展大规模世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广泛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客观上就打破了闭关自守。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生产、交换和消费打破了以往各地区相互封闭的状态,使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形成了广泛的交往关系。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发展。由于世界市场形成使生产、消费也变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恩格斯还指出: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可以在这方面更大大地向前迈进。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商品生产发展的规律,预计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加互相广泛往来,开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提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3]他提出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和技术,他说,当我们国家在技术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是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他还说:“把一些矿山、森林区、油田等等租给外国资本家,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能加速恢复苏维埃大工业的补充装备与机器。”[4]但是,由于他过早逝世,并未做出全面的解决。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当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统治地位,已能供应农民必要的工业品后,特别是当世界上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原来资本主义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后,他就提出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相互之间经济上合作和互助,将巩固自己的“新的市场”。这就在实际上否认了世界市场的存在和国际之间通过合作发展本国经济的必要性。以至很长时间里,形成一种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国家只应当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发展经济往来,不应当也用不着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协作。这种观念曾障碍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对外开放,主要是原苏联、东欧等国。后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封锁,加上我们自己内部的原因,在实际上我们是闭关自守了。邓小平同志针对以往的实际情况,指出:“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5]
二、对外开放是国策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概念,而且把对外开放提到国策的地位,把它作为长期的、不可忽略的发展国家的大政策。他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6]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我们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虽有不同,但毕竟都是市场经济。要吸收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为我所用,以便我们少走弯路。
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需要资金,只靠我们自己的积累还不够。由于我们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消费压力很大,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引进资金。如果单靠我们自己慢慢地积累,势必拖延经济发展的时间,失去有利于发展的时机。扩大开放可以吸收和利用外资,这也是世界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方式。
另外,从生产技术改造方面来看,我们的任务也很重。我们现有的企业大部分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改造,一切都靠自己从头摸索费时费力,这样会使我们和先进国家生产技术的差距拉大。事实上,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门类繁多,一个国家不可能开发本国需要的全部技术。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领域或个别生产技术上获得了新发展,而且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持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因此,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科技成果交流吸引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促进我们的科技进步,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7]只有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引进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是利用别国的智力,以利于自己创造新的智慧。
从近些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凡是在发展经济上有所作为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强国,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40的日本,创造着世界1/7的财富,人均产值高达2.7万美元,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日本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吸收、引进全世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加以改进、创新,为己所用。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广东的深圳、上海的浦东等地,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也都是开放决策的成果。浦东新区的开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进入新区的大项目多、三产多、高新技术项目多,新区内已有外贸企业700多家,内资企业1400多家,吸收外资15.6亿美元,内资92.6亿元。浦东的开发在发展经济上起了龙头作用,它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上海以至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各国间在原料、市场以及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依赖程度大为加深,对外开放也必将成为各国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根据联合国有关的统计资料:1970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1.4%,1980年增加到14.1%,1990年已为16.2%,预计2000年将达到20%。而有些国家出口所占比重更大。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寻求资金的有效配置,国际问的直接投资大为增加,跨国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据联合国有关资料,1970年时全球有7000家跨国公司,1993年发展到3.5万家,共有海外子公司17万家,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发展使许多产品的生产方式成为全球性的了。
跨国公司的增加表明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这种新形势推动各国经济向外发展实行开放型经济,否则就难以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开放也就不可徒实现本国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可能把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本国,也不可能利用外国的先进管理和广阔的市场,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所以邓小平讲:“总之,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8]
在开放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我们参加到世界市场中去,作为独立自主的一员,参加竞争,进行比较借鉴。
三、我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是服务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一贯坚持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我们以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在经济上是补充。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论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是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服务的。都是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壮大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在我们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坚定地指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我们的这个原则立场,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来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而只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是以互相有利为基础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衡量改革开放是非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9]这些话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意志,这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有原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遵循小平同志提出的原则去工作,就不会因为开放而损害我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独立。
四、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中,发展是核心。在两极世界格局终结后,由于军事因素的作用下降,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发展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邓小平同志指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10]世界经济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的论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但由于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购买力还低,没有形成吸收商品的重要市场,所以世界商品、资金、技术流动,基本上是在发达国家范围内兜圈子,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现在的状况是,发达国家为商品、资金、技术找不到能够增值赚钱的市场而发愁,经济被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所困扰;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为找不到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而发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发达国家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如何加强合作,以求解决南北之间贫富差距。这是国际舞台上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桥梁,中国的发展,对于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是世界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资金、技术和商品的容量越来越大,在帮助发达国家克服经济衰退和失业方面将起重要作用。按照西方国家每出口5亿美元可安置1万人就业的标准计,中国到2000年可以进口一万亿美元的设备,这就可以为西方国家创造2000万人的就业机会。这对承受高失业率压力的发达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一是资金、技术、商品的流动冲破了仅仅在发达国家兜圈子的限制,为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开辟了道路;二是减少了发达国家之间为争夺市场而日益激化的贸易摩擦,使世界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当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不仅进口要增加,出口也会相应的增加。这样也会产生互相竞争。但是,由于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按照国际分工的原则,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生产高档商品较多,而中国技术水平较低,生产中低档商品较多,在世界市场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第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从7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一直是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1990年以来,西方国家爆发了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而东亚地区则不同。1993年全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1%,而东亚地区(除日本以外)仍保持8%的高增长率。东亚地区的经济所以能够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在1992、1993两年连续高速增长分不开。1993年中日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300亿美元,中韩之间贸易额超过了100亿美元,大陆与香港、台湾的贸易额分别超过了25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中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贸易额也有很大增长,1994年第一季度,中国不仅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市场,也是东亚地区投资的重要场所,中国引进的外贸,东亚地区占80%以上。一些西方舆论为了挑拨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硬说中国的发展影响了外贸向东亚其他国家的流动。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一是,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进外资项目的重点也不同,不会影响外资向其他国家流入;二是,竞争也是种动力,在引进外资方面通过平等竞争,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使东亚地区的经济更加充满活力。
第三,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物质援助,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不少相似之处,中国发展民族经济、摆脱贫困的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仅为占世界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趟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发展道路,而且为世界资本的流动冲破发达国家的狭隘界限,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良性循环架起了一栋桥梁。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作者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32卷,第303页。[4]《列宁选集》第4卷,第548页。[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