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赵树海 袁俊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6月指出:如果说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们应把发展问题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迅速得到提高,日益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好当前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只有认识并利用好各种机遇,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炔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加快发展

  机遇,主要是指好的机会或条件。因机遇带有暂时性,所以在它来临时不认真加以把握,往往会失去发展的好机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认清并抓住机遇,其发展便会出现较大飞跃;反之,便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抓住时机,发展自己。”[1]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便取得了经济上的飞跃发展,就是因为它们看清了国际国内形势,紧紧抓住了机遇。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日益壮大。其次,由于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被大大削弱。可以说,战后40多年间,世界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尤其在50—60年代,正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之际,日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政府在这一国际形势下,针对国内具体条件的变化,采取了保护产业、扶植出口这条贯穿对外贸易战略的主线。50年代,为平衡国际收支,主要侧重保护国内尚未成熟的产业,实行了对进出口贸易和外汇的全面管制政策;60年代,由于许多企业实力加强,为促使企业直接参加国际竞争,前五年主要采取贸易开放策略,后五年由于贸易顺差逐步增加而以资本开放为主;70年代以来,由于同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贸易摩擦,实行了协调与竞争并举的贸易政策。前苏联在30年代,成功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生产严重下降,对外贸易锐减,物价猛跌,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危机的范围广。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国内形势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等等,苏联政府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西方严重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大规模地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建立了大批的骨干企业,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是由于他们在发展经济时,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挥本国(本地区)特长,分阶段、有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方针。60年代,利用了全球新技术革命造成的契机;70年代,成功地利用了两次能源危机;80年代,“四小龙”着重使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调整,如南朝鲜的“科技立国”,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生产快速发展时期。西欧、北美等国相继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一大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成功地利用了这一机遇,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较快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而正当许多国家快速发展之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没有抓住机遇,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此看来,谁抓住机遇,谁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反之则成为落伍者。中国当前正面临很多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抓紧,否则将失去机遇。

  二、我国当前面临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

  一个国家若要加速发展,需要良好的机遇。当前我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环境,从而好好把握机遇,即“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2]

  从国际上看,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由于苏联解体,两极对峙局面已经结束,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还打不起来,会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霸权主义日益遭到各国人民的反对,要求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其次,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与越南、独联体等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第三,周边国家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密切发展,他们对我国的工业制成品需求量很大,我国的产品在质量、档次等方面更适合他们,那里有广大的市场。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呈现出不景气的局面,经济上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它们为走出困境,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因此,我国对西方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强,国际市场不断扩大。最后,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对我国经济增长十分有利。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

  从国内看,形势对我们加快发展也极为有利。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具备了较雄厚的实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在努力实现小康。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积累也有较快增长,这种状况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国还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加上我们丰富的资源,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而且,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沿海许多地区的经济已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些地区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落后地区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其次,我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例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等等,摆脱了以往许多观念上的束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积极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十四大”提出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加以展开。再次,我们在十几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成功的典型已经涌现出来,这对于加快发展也极为有利。

  我们在把握以上各种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还存在着压力和挑战,“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性一比较就有问题了。”[3]如果我们不扭转落后的局面,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不能得到有力证明。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国内资金仍很欠缺;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而引起的矛盾也很突出;人口增长面临新的高峰,等等。这些不利条件都要认清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可以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历史上少见的,但忽视了不利因素,同样不能加快发展。

  三、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认清了以上所述国际、国内存在的各种机遇,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机遇呢?

  首先,继续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在1983年7月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要扩大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合作。”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自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目前,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在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下,加快发展。

  其次,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人公认。1978年以后,我国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等,但是,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1950—1989年才达到30%。[5]可见,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无论何时都应注重科技发展。

  再次,要大力抓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6]以往,我们在教育方面有许多失误,对教育的重视不够。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培养出的大批人才。战后的日本,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日本政府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因素”,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中国看,教育总体水平还很低,到1990年,大陆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2亿多人,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仅为3%,而中等发达国家在1987年便达到17%。[7]这种教育状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抓教育。

  最后,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传统体制,被邓小平称之为“一种革命”,[8]这绝不是夸张。自实行改革以来,农村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正在展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化成功。”[9]由于我们的党对传统体制弊端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这些年改革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无论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仍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弊端,因此,“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10]

  综上所述,国际、国内形势非常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只要好好把握机遇,并克服不利条件,社会主义中国一定会实现经济起飞,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社会主义迟早会走出低谷,迎接崭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赵树海: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袁俊峰: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5页。[3]《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载《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7]世界银行:《1990年发展报告》。[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9]《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10]《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