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英国的经济起飞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权利法案》中的规定,虽然没有使英国成为一个普选制的民主国家,但是它一劳永逸地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英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圈地运动,不遗余力地谋求海外市场,更加积极地维护私人财产权利。在社会思想领域,英国也占据了时代的潮头,培根、牛顿、达尔文这些硕学大家的出现,提升了普遍的科学意识。
于是,英国终于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在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指引下,结束了重商主义时代,建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米字旗的升起
仿佛上帝要为倒霉的詹姆士二世复仇,1689年威廉和玛丽夫妇如愿以偿地登上王位之后,没过几年,没儿没女的威廉夫妇就先后辞世了。先是玛丽女王罹患天花去世,身体健康的威廉1702年又在一次骑马中不幸摔伤,撒手人寰。玛丽的妹妹安妮登上了王位。
不过,可怜的安妮在即位前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这样,在安妮死后,王位将要落到詹姆士二世的儿子爱德华之手。议会并不愿意让这个结果出现,于是《王位继承法》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可怜的王室仅有的一点权威又被缩小了,他们甚至不能自由选择继承人,国王连出国都要经过议会批准。
苛刻的《王位继承法》甚至为安妮女王指定了继承人,他就是王室的远亲德国的汉诺威王室的乔治。届时斯图亚特王朝将被汉诺威王朝取代。
不过还有一件大事比王位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
虽然从1603年起,两国共有一个君主,但苏格兰仍保持了独立的地位,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和法律。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了《联合法》,为两国几百年来的恩恩怨怨划上了一个句号。也防止了在安妮女王死后,“王位觊觎者”爱德华把苏格兰作为进攻英国德基地,进而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合并后的新国家称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国旗也不用费心重新设计,英国人简单地把两国的国旗图案合在一起,一面新国旗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杰克联合旗”,即我们熟悉的米字旗。
不过,这时的米字旗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还有所不同。它只是英格兰的圣乔治旗和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旗“联合”在一起,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旗还要再过100年才会加入进来。
米字旗和苏格兰风笛就这样加入了英国征服世界的进程。
在今后的二百年间,苏格兰风笛刺耳的声音和米字旗在联合王国发动的一次次对外战争中,被英国军人带到了全世界,给那里的人民送去杀戮和灾难,直到联合王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成为帝国主义的同义词。
第二节 大国之战
在1500年之后的大国竞技场上,有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在每一个世纪,英国人都要找一个对手,然后将它击败,而且,这些对手实力还都很强大。
16世纪,英国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英国人打败了这个老牌殖民强国,成为新兴海上强权,17世纪,英国击败了荷兰,成为世界头号海上强国。到了18世纪,轮到了法国,这回双方争夺的是殖民地。
1688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虽然已经把“海上马车夫”荷兰打败,成为新的海上霸权国家,但在英国崛起的道路上还有重重障碍,它不得不面对欧洲大陆上的霸主——法国。从那个时候开始,两个国家的明争暗斗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成为主导欧洲的矛盾。直到1763年,经过一场历经七年的决战,英国才在竞争中大获全胜。
这场新的大国争霸赛开始于1701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过了气的西班牙帝国的国王查理二世死了,不幸的查理二世没有后代,这就给欧洲各国角逐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提供了机会。各国王室为了这个问题争吵不已。
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依然是老办法:战争。在这次角力中,以英国、荷兰、奥地利结成的“大同盟”为一方,法国和西班牙为另一方。
经过十多年漫长而无聊的一系列战斗,双方都感到筋疲力尽,英国人先后投入了1.3亿英镑的军费,却还是看不到战争的尽头。精打细算的英国人开始和法国人谈判,寻找结束战争的体面的方式。
1713年,交战双方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条约规定:
法国承认英国新教国王的继承权,路易十四的孙子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法国、西班牙不得合并,必须分立为两个国家;法国割让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哈德逊湾给英国;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米诺卡岛给英国;英国有权每年将一船非洲的黑人奴隶运往西属美洲殖民地。
这场战争虽然打着王室的旗号,不过,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号后面仍然是英、法两国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在国际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
觉得吃了亏的法国人心有不甘,到了1730年代,法国与西班牙秘密订立联盟,共同反对英国。鉴于西班牙人在上一次战争中战败割地,法国人拍着胸脯慷慨地答应帮助西班牙从英国手中夺回直布罗陀,西班牙则答应把在西班牙殖民地经商的特权转交给法国。
于是,在法国人的唆使下,西班牙开始在殖民地找英国人的麻烦。新的战端一触即发。
西班牙缉私队千方百计搜捕英国贩运黑奴的走私船,甚至一些从事合法贸易的商船也不幸遭殃。从1713年到1737年间,大约有180艘英国商船被西班牙的缉私队搜捕。血本无归的英国商人纷纷愤怒地向议会请愿,要求政府对西班牙采取强硬态度,保护他们的财产。
导致战争的原因是千奇百怪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以至于我们可能会觉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就像寻常百姓之间的斗殴。
1738年,有一次议会开会时,一个叫詹金斯的英国船长来到下院,他拿出一个装着被割掉的耳朵的瓶子,声称在1731年,他被西班牙掳去吊上桅杆,并被割掉了耳朵,请求议会主持公道。
虽然詹金斯船长赌咒发誓,声称绝无虚构,如假包换。但是此事究竟是否属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不过,詹金斯船长的出色表演,使议会内的反西班牙情绪火上浇油。掌权的辉格党党魁沃波尔众怒难犯,不得不派遣一支海军舰队到地中海,向西班牙表示约翰牛的强硬姿态,并堵住议会内反对派的口。
最后,在1739年10月,这场蓄谋已久的、所谓的“詹金斯耳朵之战”战争终于爆发。整个民族压抑已久的战争欲望终于得到释放,整个英国像过狂欢节一样热闹。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战争开始后,老大帝国西班牙和法国联手,竟然屡屡挫败英军。沃波尔先生不幸失去了议会多数的信任,不得不宣布辞职。他这一举动开创了内阁首脑得不到议会多数支持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头脑发热的英国人逐渐冷静了下来,他们决定不和西班牙再打下去了,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传统的务实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真正的敌人是法国而不是西班牙。英法争夺殖民地才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他们决定重开赌局,把这次的损失捞回来。
我们又看到了无聊的一幕,英国人又找了一个和上次战争一样的参战理由,不过这次的当事人由西班牙换成了奥地利,这就是为期八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但是英国人的目的不过是和法国人争夺殖民地,所谓的王位继承权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所以,英国人这次在欧洲战场没有什么重大行动,他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到了欧洲以外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1748年虽然和法国缔结了和约,但是英国与法国的之间的争夺并没有因此结束,双方在北美和印度争得头破血流,这为后来的七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三节 七年之战和殖民扩张
七年战争虽然是因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西里西亚而起,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英国人参加七年战争旨在与法国争夺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
1756年,奥地利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奥地利女王甚至声称即使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要从普鲁士手里夺回西里西亚。
这场延续7年的战争一爆发,勾心斗角的欧洲列强们就迅速地计算着成本和收益,然后决定自己站在哪一方。既然在这一战争中,法国和它以前的敌人奥地利站在了一起,那么英国就毫不犹豫地支持普鲁士在欧洲大陆同法国斗,虽然他们在上一次战争中还互相是对方赌咒发誓、花大量的金钱和力气要消灭的对象。
七年战争从头到尾,英国人就美在欧洲大陆上占到什么便宜,当然英国人也不愿意在这里花太大力气,反正他们的核心利益是和法国人抢海外殖民地。可怜的普鲁士不幸成了英国的炮灰。
为了表示自己支持盟友的坚定决心,英国人德意志西部建立了一支6万人军队。不过这支军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它对战事只采取壁上观的态度,无所作为,被普鲁士人挖苦地称之为“观察军”。1760年,这支军队坐视俄国军队攻入普鲁士,并无情地蹂躏其首都柏林。
虽然英国人在欧洲大陆无所作为,但是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却表现出了与一个大国地位相称的气概。在战争中,英国海军严密地封锁了法国沿海,并无情地炮轰法国的沿海城市,在与法国争夺北美和印度殖民地的战争中,英国人可谓不惜老本,全力投入,以期取得丰厚的战争红利。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英国在海军上占有压倒优势,在北美殖民地也有足够的力量与法国抗衡,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世界各地,法国将被迫分散自己的力量无法形成相对优势,从而自乱阵脚,而英国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集中力量。这样,就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把法国从北美和印度赶出去。因此,英国必须在欧洲、北美、东方同时与法国作战,而不应把战争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区之内。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完全奏效。在北美的加拿大,尽管法国军队作战顽强,但是他们无法从母国获得足够的物资支援,英国海军完全掌握了制海权。1763年,加拿大完全落入了英国之手。
在印度,英国人勾结了当地的土邦主。在战斗中,这些封建主倒戈投到英国人一边,从背后给法国人捅了一刀,使英国人取得了胜利。法国的势力被排挤了出去。
倒霉的法国人垂头丧气,向英国人抛出了橄榄枝,要求和谈。趾高气扬英国人自恃实力强大,加上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们故意提出了令法国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将可怜的法国人羞辱了一通。然后,才在1763年2月和法国人签订了巴黎和约。
这场战争轮盘赌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法国人丢掉了海外的大片殖民地,而可怜的普鲁士则遭到了列强的又一次蹂躏。
根据巴黎和约,英国人得到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大部分土地。在印度,英国将法国的势力排挤了出去,输光了的法国人只能在印度保留几个不设防的沿海城市,以供巴黎的裁缝们做点小生意。此外,在加勒比海英国得到众多岛屿,在西非则得到塞内加尔,在欧洲收回了梅诺卡。
英国获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同的国家制度决定了参战双方意识的截然不同。法国士兵是在为国王打仗,而英国人是为自己作战,英国普通人把战争的目的简洁的概括为:“殖民地使我们有工作”。
七年战争时的英国,已经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了在当时来说是先进高效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这时的英国,已经迈出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步,这使英国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而此时的法国则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专制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政治制度腐朽无能,国内问题重重,实在无法与团结一致的英国作战。
对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法国丢掉了北美洲和印度,不得不让英国在这场争夺殖民地的世界竞争中暂时领先,英国则牢固树立起了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海上争夺,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在这个时候初步形成了,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
殖民地的迅猛扩张,使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作为即将形成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采取了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完全不同的殖民政策。
英国将宗主国和殖民地构筑成一个封闭的贸易圈,不再把殖民地仅仅看作是掠夺的对象,而是把它们当作自己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封闭的贸易圈中,宗主国英国承担工业品或制成品生产,殖民地成为原料的供应地与产品的销售地。
这种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逐渐使世界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使拥有悠久灿烂文明的国家沦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这是英国超越早期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这也是英国能够取代荷兰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关注的重心转向生产,从而为向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不过,七年战争还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这是连英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七年战争庞大的战争开支,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一再提高税收,结果导致国内民怨沸腾,并使北美殖民地萌生叛意。
十几年后的1781年,当北美的英军唱着《这个世界被颠倒过来了》,在统帅康华利勋爵的率领下向北美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投降时,他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种子早在十几年前就被种下来了。
大多数英国民众对政府的失败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他们把它看作是对国王和政府横征暴敛的惩罚。
似乎除了英国政府和国王之外,全世界都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从来没有被颠倒过来。
第四节 工业革命
不过,日不落帝国在全球有庞大的殖民地,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并没有使英国失掉北美,加拿大还在日不落帝国手中。而且,北美的市场也还在英国人手里。
联合王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迅速成长,使得全球对英国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来以手工工场为基础的生产能力顿时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不让唾手可得的财富飞走,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
“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
这条信息告诉我们,棉织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巨大,因此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这种市场需求并不是来自海外的,恰恰相反,它来自于英国国内。
与开拓、培养海外市场的初衷相反,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反而为棉花的产地印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英国公众越来越喜爱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英国国内对棉织品的使用逐渐变得非常广泛。
而英国本地的纺织业以毛纺织业为主,根本无法与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竞争。
在二十一世纪高唱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英国人当时的表现丝毫没有体现出半点自由贸易的精神。在强大的毛纺行业的压力下,1700年,以重商主义为基本国策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禁上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对英国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举动没有任何反应。
如果放在今天,印度人肯定会与英国打一场世界级的贸易战,以便新帐老账一起算。
赶走了印度棉布,英国纺织业的机会来了。面对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英国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纺纱和织布的速度。要知道,当时纺织业采用的工具与罗马时期使用的工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市场上犹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行业的产品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一首当时的诗描写了在市场的刺激下,英国手工工场的繁荣情况。
在一个长长的大房间里,
竖放着二百台非常坚固的织机:
确实,有二百个男子,
在操作这些排成一长行的织机。
每台织机旁,坐着一个机灵的男孩,
正高高兴兴地把线绕在筒管上。
近旁的另一地方,
有一百个快乐的妇女,
坐在那里放声歌唱,
同时心情愉快地努力梳理棉花。
另外紧挨的一个房间里,
呆着二百个少女,
身穿鲜红的粗毛布裙子,
头扎乳白色的头巾。……
那些漂亮的少女从不停歇,
整天在那里纺纱。……
接着,人们又走进一个房间,
那里有一些衣着破旧的孩子:
全都坐着拣羊毛,
从粗羊毛中挑选最纤细的。……
在另一地方,
杰克正暗中监视着整整五十个规矩的男子,
这些人个个都是剪羊毛者。…
他们近旁,还有着
整整八十个正在努力干活的划手。
那边,杰克己拥有一个染房,
在那里,他雇用了整整四十个男子;
同样,他还为自己的漂洗机
雇用了整整二十个人。
这样,在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工厂体系已经初见雏型。
为了能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样,从纺织业开始,英国一步步接近了工业革命的起跑线,而七年战争的隆隆炮声,则扣响了这场革命的发令枪。
接下来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个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过程。
1733年,一个名叫约翰·凯伊的织布工人发明了飞梭,飞梭可以使一个工人独自完成织机上的所有工作,而不再需要帮手。1765年,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他以女儿“珍妮”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成果。
珍妮纺纱机仍然使用的是人工动力,1771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到1779年,这个工厂已经拥有了几千个纱锭和300名工人。阿克赖特以这样的组织形式创建的工厂,成为近代大工厂的典范。
1779年,童工出身的纺纱工人塞缪尔?克隆普顿经过5年努力,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骡机”,因为它综合了多轴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骡机”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而又结实,已经完全具备由家庭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技术条件,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到1800年,英国已经拥有600家骡机纺纱厂。
这样,棉纺织业最先实现了机械化。在生产中大规模地使用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并最终导致了现代工厂的诞生。
但是这些工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原因很简单,到18世纪初,唯一能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还是人类已经使用了将近2000年的水力。
这种动力源严重制约了生产,因此,哪个国家能最先造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动力机器,它就在这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这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钥匙。
格拉斯哥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它也是“工业革命之父”、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先生的故乡。1736年,瓦特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为了纪念这位蒸汽机的发明者,如今,在他当年诞生的地方,格拉斯哥市建立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酒店——詹姆斯·瓦特酒店。
当时的格拉斯哥市是欧洲的烟草中心,这里的烟草商垄断了英国半数以上的烟草进口,瓦特的祖父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烟草商赚钱的方式很简单。瓦特的祖父将满载着英国纺织品和其他制成品的大船,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开往北美洲英国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卖掉之后,他又将从那里收购的烟草运回格拉斯哥,然后再转运到欧洲各地。由于船只往返都装满了货物,因此这种贸易方式赚钱很快,吸引了许多人参加。
瓦特父亲的生意比前辈更进一步,他成立了一个造船作坊,这个作坊同遍布英国的手工工场一样,没有什么机器,基本上靠工匠的手工技艺,它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吸引了几个因为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凭借着与殖民地或直接或间接的贸易,瓦特的祖父和父亲都积累了不少财富,他们成了当地有名的财主,两人都当选过市参议员,瓦特的父亲甚至还当选过市长。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有很多像瓦特家族这样的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他们抛却了过去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念,开始想办法发家致富。这些新教徒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
如果进一步扩大眼界看,就会发现格拉斯哥与北美弗吉尼亚的贸易,仅仅是英国全球贸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据统计,1686年时,有44%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
就这样,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他们把殖民地的原料不断运回英国,然后再把英国的工业品卖给殖民地。循环往复中,英国社会逐渐富裕了起来。
当整个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在伸直了脖子眼巴巴地盼望着那台可以产生无穷动力的机器的时候,最终制造出“万能蒸汽发动机”的詹姆斯·瓦特先生,却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他向朋友抱怨说:“我还有妻子儿女,眼看自己变得雪染双鬓,却没有任何固定的职业来供养他们。”
不久,新的打击又降临到了不幸的瓦特头上。和他共同生活了10年,为他养育了4个儿女的妻子去世了。生活在瓦特先生面前崩溃了。
1773年秋天,经历了破产和丧妻的双重打击之后,37岁的瓦特决定接受一位朋友的邀请前往俄国。他对自己的友人说:“眼下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可我又是这样的贫困。我对这片故土感到十分沮丧。”
但是此时的英国,这片让瓦特先生沮丧的故土,也许会让一个不成功的商人离开,但是绝不会让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走出自己的视野,因为它早已建立起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这个机制的基石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垄断法规》。
早在1624年,英国就已经开始实施《垄断法规》,其中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专利权的对象是新创工业领域中的最早的发明,专利年限在14年以内。
据统计,到1851年为止,英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英国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有力地促进和保护了私人的发明积极性。
为了鼓励创新和发明,英国还授予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爵士头衔;奖给骡机发明者五千英镑;奖给水力织布机的发明者一万英镑。
对财富和荣誉的渴求,使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一本英国刊物称,“工程技术的贡献大于战争和外交;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在改变社会方面,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
在这种全民性的技术崇拜中,一个新兴阶层表现得最为虔诚,因为技术和发明与他们有着最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这个阶层当时被叫做“工厂主”,今天则被称为“企业家”。
1773年,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挽留住了即将离去的瓦特,他的名字叫马修·博尔顿。
博尔顿出生在英国伯明翰,1760年,他建造了一家当时最现代化的大工厂。工厂中装配了几十台机器,由1000名工人操作。在这家工厂里,生产着从发卡到望远镜大小几十种当时被视为十分时髦的工业产品。
博尔顿家族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踏上了追逐财富的路途,起步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勤奋。英国最初的一批工厂主大多和博尔顿家族有着类似的创业经历,当他们成功时,英国人干脆用industry这个词来称呼他们创造的生产部门。
直到今天,在英语中工业和勤奋还是同一个词。
在博尔顿的身上除了勤奋的品质之外,还具备两种大多数商人所缺乏的品质:首创精神和卓越的商业判断力。几乎可以说,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瓦特制造的机器将改变世界的人,而当时甚至连瓦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后来当他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的工厂,当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时,他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
当国王大惑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时,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
正是由于这种远见卓识,博尔顿极力挽留瓦特,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
为了吸引瓦特留下来专心从事他的发明,博尔顿早已为瓦特准备好了所能指望的一切,他为瓦特建造了制造蒸汽机所必须的试验车间和厂房,他向瓦特保证制造蒸汽机所带来的一半收入将归瓦特所有。他甚至让出了自己的旧居给瓦特一家居住。
最终,犹豫再三的瓦特接受了博尔顿的邀请,在博尔顿的工厂中重新开始了“蒸汽发动机”的研制。
1782年,一种全新的联动式蒸汽机在瓦特的手里诞生了。后来,人们把这种高效能蒸汽机看作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腾,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瓦特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瓦特是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的发明者。用蒸汽产生动力驱动机器的设想,早在瓦特之前就已经有人付诸于行动了。
早在瓦特出生之前,一个叫托马斯·纽科门的小镇五金匠就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不过,这种蒸汽机又大又重,并且耗煤太多,只有煤矿主才用得起它。
到1790年,瓦特机几乎全部取代了老式的纽科门机,经过改进的瓦特机成了效率显著、可用于一切动力机械的万能“原动机”。
古老的人力、畜力和水力被蒸汽动力所代替,工厂不必再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使大规模生产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
1785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棉纺厂。19世纪30年代以后,蒸汽动力逐渐在棉纺业中占据了优势,蒸汽动力历史性地超过了水力。这样,作为工业革命先行部门的棉纺织业,率先实现了机械动力的蒸汽化。随着机械动力蒸汽化的完成,工厂制度最终在古老的英国确立起来了。到1840年,棉纺织工厂工人人数已经超过手织机工人人数1倍多。
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在瓦特机的带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为了制造瓦特机,机械制造业也繁荣了起来。
1812年,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在英国投入使用。
1814年,乔治·斯蒂芬逊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
1825年,全长37英里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公共铁路。
瓦特研制的蒸汽机成了工业革命的标志。
这样,以蒸汽机为龙头的工业革命,在几十年内就使英国建成了一套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迅速地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推上历史的巅峰。但是,这套史无前例的大工业体系一旦建成,它就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加速历史的发展,从而改变大国间力量的对比,大国争霸的游戏规则也将因此而改变。
这个规则就是:工业以及隐藏其后的科技将成为决定国家力量的关键因素。这也是英国日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的原因,英国人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太过于依赖对殖民地庞大市场的垄断,以至于忽视了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和科技,而不是殖民地和掠夺,决定了大国的兴衰。
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的故事,可以向我们展示科学技术的力量。
瓦特之所以能对“蒸汽机”提出革命性的改进,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把科学和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家。他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
瓦特知道先探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再进行实践,在这一点上,瓦特和纽科门等传统工匠产生了质的区别。因为纽科门等人的发明,并没有理论的指导,他们是完全靠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几千年中,人类生产和创造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生产、技术、科学。这个过程就是凭经验盲目地进行生产,然后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经验当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过程当中产生科学。这是一个及其漫长和缓慢的过程,进步微乎其微。不过,这种模式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就被改变了。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节 理性时代
近代科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时代,不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则是艾萨克·牛顿。虽然牛顿发表学说的时间比工业革命早了近80年,但是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牛顿
对工业革命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棵苹果树之间的故事可能更为熟悉和亲切。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主楼旁边的苹果树是后人为了纪念牛顿而栽种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引起牛顿研究万有引力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不幸被一个从树上落下来的苹果砸中。
这位科学史上的旷世奇才,在17世纪带来了一场科学的革命。一位于牛顿同时代的传记作家将牛顿比作尼罗河:其巨大的威力人所共知,但其源头却仍无觅处。
1642年,这位未来的天才科学家在内战的恐怖中出生,特殊的童年环境使牛顿的性格变得内向,喜欢独自冥想以求慰藉,长大后他变得持重寡言、喜爱思考。在学校里,这位不为人注意的沉默的男孩学习成绩出众,后来进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在这里,牛顿的天才受到了数学教授艾萨克·巴罗的注意。作为最早发现牛顿的天才的人,在牛顿获得学位后,巴罗先生辞去了教授职位,以便让他的学生接替。
大学毕业后,牛顿回到他的老家伍尔斯索普工作了十八个月。后来,这十八个月被称为“创造性想象的全部历史中最富有成果的十八个月”,牛顿种种伟大的发现的萌芽都孕育在这十八个月里。牛顿的整个科学生涯,就是阐述和证明这些伟大的发现。
在剑桥大学,牛顿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他几乎从来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干脆就忘了吃饭。偶尔去学院餐厅就餐,也是“着一双后跟磨掉的鞋子,穿一双没有系好的袜子,披着白外套,头也几乎没有梳理过”。
据说,牛顿经常对着空无一人的大厅演讲,那神情就像是大厅了坐满了听众一样兴奋。
在这些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里,产生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一部伟大著作的问世,常常因为一些小概率事件而起。
1684年,天文学家埃蒙德·哈里前往剑桥大学拜访牛顿,哈里就他和科学家胡克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向牛顿请教:“假设引力随距离的平方变化而减小,行星运行的曲线会是怎样的?”牛顿简单地回答道:“椭圆”。当哈里问原因何在时,牛顿说道:“我计算过”。在哈里的再三要求下,牛顿为英国皇家学会写了一篇稿子,这就是科学史上的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样,这次访问也成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访问之一。
1687年,牛顿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开出版。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里,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从此以后,无论是简单的钟摆运动还是复杂的行星绕日旋转,人类第一次有了可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体系。
只要听一听下面的这段话,就可以明白,牛顿的伟大所在。这段话出自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休谟之口,他被认为是英国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他描述了在牛顿所处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被动地看待这个世界的:
“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无能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
300年前,人类的思想还被迷信和恐惧所充斥,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当时的人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他们只能将这一切归于上帝的神秘力量。
牛顿的出现,终结了这种状态,他通过自己伟大的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降临。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直到今天,许多西方人仍然认为,穆罕默德之下便是牛顿。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是他们的一个象征。在引力的支配下,行星无一例外地做椭圆运动,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地震。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人类就可以握住自己的命运咽喉。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理性主义”。
牛顿被称作“理性时代”的开创者,亚历山大·蒲柏用他著名的诗句表达了他那个时代对牛顿的感受:
自然与自然法则为夜色笼罩,
上帝说道:
让牛顿降生!
万物顿被阳光普照。
牛顿不仅帮助人类树立起了“理性主义”的旗帜,而且他通过自己的科学实践,沟通了人类5000年来一直无法跨越的“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正是这种改变,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后,通过牛顿开辟的科学方法,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里发现事物的真相和原理,揭示规律,然后运用这个原理从事于技术发明,最后再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因为遵循了科学、技术和生产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人类才能在18世纪之后的300年时间里,创造出了种种伟大的发明。
这些发明的数量,比过去5000年中发明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写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灵感和天才仿佛用光了,他陷入了某种神经崩溃之中。在这种状态下,他曾经向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洛克(《政府论二篇》的作者)写信抗议,谴责这位学者企图使他卷入绯闻,然后再写信道歉。
光荣革命后,牛顿被选为议会议员,不过他从不发言。1696年,牛顿担任了皇家造币厂厂长和督办,铸造出了许多优质钱币。牛顿自觉不会再在科学上有所作为,于是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晚年的牛顿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尽管牛顿不再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声望日隆,1703年,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离开人世。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
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柩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声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一个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么,对于工业革命时代我们也可以作如是评价: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附录:英格兰银行】
不列颠的崛起是与一系列战争分不开的,在十七世纪,连年的战争给英国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694年,为了解决战争资金的问题,财政大臣蒙泰古建议成立贷款组织,凡是给政府贷款120万英镑的人就有权联合成立一个特许公司,享有发行纸币的垄断权。他的建议获得了议会通过,根据他的建议,议会还通过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法。结果,10天之后所有股本被伦敦的富商们认购一空,这导致了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尽管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在进行这样的描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商人们确实已经搭上国家的航船向前进了。
英格兰银行很快让贵族们认识到了现代金融的巨大魔力。
除了提供战争信贷之外,英格兰银行成为一个吸引零散资金的吸金器,由于英格兰银行稳定可靠,信贷业务飞快拓展。股票交易也在1695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得到特许状后,即成为合法的商务。18世纪的英国已经采用金本位制,近现代货币制度也首先在英国初具规模。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到1928年,英格兰银行已经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这样,英格兰银行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及基础。1946年之后,英格兰银行被收归国有,仍为中央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按政府要求决定国家金融政策。
英国人完善了荷兰人首创的银行,金融财政也成为商业活动有力的推动者。因为,银行家们最关心的就是:谁是真正的生产者?英镑要借给能再带来英镑的人。
在重商主义理念的引导下,英国人认为:商品是交换的基础,获得贵金属的方式就是少买多卖,因此要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产品越多,可卖的东西就越多。英国人把殖民地看作是原料的供应地与产品的推销地,不再仅仅是掠夺的对象。殖民地逐渐成了英国商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英国人关注的重心转向了生产,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这也使英国能超越葡、西、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这样形容这个时期的英国:“这是一个对财富和商业着了魔的民族,包括集体和个人都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曾经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英格兰银行被称为“中央银行之母”,是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
(图片:英镑。说明:根据1694年英格兰银行法,英格兰银行成立时发行的票据,这是英镑的前身,采取了三项防伪措施:不列颠女神像、水印纸和带£标志的面值区。)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