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21日,美国人为爱迪生的生日庆典高兴之余,也有一点担心。因为据说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老发明家因过于激动引发心脏病,被送入医院。
不过这担心并不影响人们的好心情。人们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象征,随着电气时代开启者的倒下,美国十年的繁荣结束了,甚至长达200多年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也面临崩溃,人类像需要光明一样需要创新精神引领着走出恐惧和沉沦。
第一节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1929年10月24日,也就是爱迪生生日庆典后三天,对于纽约来说,这天是一个天气清爽的晚秋,大多数市民都像往常一样充满信心地奔忙着,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
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良机,美国从战前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欠美国政府100亿美元之巨。相当于1916年美国政府收入的13倍。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太阳,而环绕其左右的是全球其他金融市场,包括伦敦,巴黎,柏林……
一个全新形态的大国正在强势逼人地走上国际舞台,它将给世界带来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曾拥有过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似乎繁荣可以天长地久的国家,人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威力无穷,没人意识到繁荣可能突然中止。
其实,危机的种子已经埋藏了很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水线的推广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但是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加。
1929年,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须有2000美元的收入,但当时美国家庭60%以上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
股票市场的投机愈演愈烈,经济中的泡沫聚积成了一个繁荣的大气泡,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
而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各国政府却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没有人想到这是悬崖边的舞蹈,随时会跌入深渊。
10月24日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中的人们像大地震之前的小动物一样惊恐躁动。股市价格瞬间下滑,银行家们运用摩根的方式费尽力气才稳住股市,但是好景不长。
10月29日,股市行情一天之内下跌23.6%,创下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下跌记录,几乎击碎了所有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一叶落而知秋,现在是秋风扫落叶了。纽约股市打的这个喷嚏,引发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200余年积累下的种种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都患上了重感冒,全世界陷入混乱之中,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美国。
1929年,美国的深秋比严冬还冷。人们一片恐慌,纷纷到银行提取自己所有积蓄,挤兑摧毁了7000多家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束手无策,千百万人民的生活依托瞬间化为乌有。
经济大危机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使14万家各类企业倒闭,17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残存的大企业也是苟延残喘,美国钢铁公司当时的开工率也只有19.1%。
当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差使了。
美国大小城市里,饥民们排成长队,等候免费面包和一点汤。千百万人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渐消瘦,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份儿。
远离城市的农民也在劫难逃。大萧条使农产品难以出售,到处是过剩和价格暴跌。农民负债累累。一位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胡佛政府仍然不愿完全放弃自由市场经济的信条,期望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国家经济生活。面对急剧下降的税收和不断上升的政府支出,不仅不通过降税和加大政府投入来拉动经济复苏,反而拒绝援助失业的群众,甚至按照自由市场的习惯平衡政府预算的名义,提高税率。
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应付危机的举措,但无法扭转经济的颓势,于是大危机过后接着出现“大萧条”。美国空前绝后的衰退创造了“大萧条”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来特指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
美国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1932年就只剩580亿美元了。美国生产财富的能力打了对折。
此时儿童唱起了儿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信号,美国直往地狱冲。”
大危机使公众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丧失信任。1932年3月,约3000名失业工人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厂前示威,警察在驱散游行队伍时向人群开枪,打死4人。经济危机终于导致政府使用暴力,人民流血了。
第二节 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就在这个哀鸿遍野的日子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2月15日,还没有正式就职的罗斯福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乘敞篷车行进,一个年轻人一边大喊:“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一边向罗斯福的汽车开火。同车的芝加哥市长中弹身亡,4人受伤。罗斯福安然无事,但他明白,贫民用子弹向未来的总统倾诉饥饿,这意味着什么。
人民要生存,出路在哪里?
美国人举目四望,此时的世界也已是风起云涌,处于大动荡的前夜。
1933年1月,在德国,17个工业巨头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推上了总理宝座,他以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通过大规模军事建设来消化经济危机和失业人口。
1933年,在中国,日军继攻占东三省和热河之后,大举进攻长城要隘,直逼平津。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的主张,他们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转嫁经济危机。
在受经济危机伤害较小的英法等国则继续以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来度过危机。
一枝独秀的苏联则以政府进一步全面规划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
那么,采取哪种方式来摆脱危机?是德日法西斯的政策,还是英法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或是苏联的计划经济?
美利坚到底何去何从?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这一日华盛顿天色阴沉,还下起了冰雹,凄雨淋湿了黯然的首都,狂劲的阴风似乎已经冷透了这个国家。
看着这位多年在轮椅上行动的人靠腿部支架站立起来,举手宣誓。这幅场景似乎是美国现状的一个象征。人们不知道美国的辉煌能否重现?美国依靠什么才能重新站起来?
人们在向上帝祈祷,希望这个艰难站立的人不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
哈佛大学商业学院院长说:“资本主义正在经受考验,西方文明前途如何,取决于这次考验的结果。”
千万个美国家庭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陌生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它传到血汗工厂和凄凉客店,传到胡佛村和流浪汉的栖身处,传到佃农们辛苦耕耘的土地,传到在工厂外寒风中打哆嗦的褴褛人群。
新总统要求人们抛弃恐惧,去创造新生活。人心的恢复和重建是一切恢复重建的基础。罗斯福的话使无数在贫困中沉沦的美国人又抬起了头颅,而他所要求的是历任美国总统不敢想象的权力。
他说:“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罗斯福的话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有人说:“有一点最清楚不过,这就是独裁政治快要出笼了。”
而人民却对此表示支持,45万美国人写信支持他。甚至有人表示:“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好哇,火到底点着啦!’”
权力越大,压力越大。手握前所未有权力的罗斯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他,一个新任总统的行动,就是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政”。
第三节 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其实远在竞选的时候,罗斯福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1932年9月23日夜,罗斯福面对面黄肌瘦的人民,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普遍繁荣,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在全国人民之间得不到很合理的分配,那么这些经济单位就不能存在。”
罗斯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放任和到处是扩张机会的“伟大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必须由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
“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
罗斯福在这里首次从普遍原则的角度阐发了他关于政府职能的哲学思考——政府职能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历史潮流作出相应的的调整和改革。
他的结论来自对200多年来自由市场经济和大萧条的重新审视,充满了创新性的思维,并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篇演讲也被人们誉为“某种意义上的‘新政’宪章”,事实上这一演讲影响了此后70多年美国经济政策。
“新政”一词,其实并非罗斯福发明的,而是出自一幅漫画。还在罗斯福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次日,一家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罗斯福座机,机翼上标有“新政”字样,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而不胫而走。
“新政”的核心是3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制;增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
也就是说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并通过市场行为调节经济。
那么新政到底是怎样施行的呢?
全面的经济大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新政也就从金融开始。
罗斯福一上任,立刻加强金融管制。首先是全面管制银行。在他就职后的第三天,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随后各家银行陆续领到政府核发的许可证。
之后,又通过了《银行法》,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由政府保证安全,假如银行倒闭,政府负责偿付储户的存款,这项法令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权力。
然后,罗斯福对储户说,现在,“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银行信用得到恢复,当时不知有多少床垫为之撕裂,多少铁罐因之重见天日。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就象以前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一年内10亿到20亿美元流回了银行。
这幅景象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国从未允许政府如此强有力调控过金融。但这的确有效。
很快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诗:“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金融措施稳定了局势,通畅了国家经济的循环系统,为恢复和重建准备了必要条件。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恢复和重建。
今天的田纳西河上水坝相望,船闸相连,水库如同波平浪软的大湖,把大河合理划分。两岸田畴整齐,牧场连天,城乡规划如局。这一场景正是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整个新政期间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这条野性的河被驯服,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身,整个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因此得到充分拉动,并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者。
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4.4万个就业机会。这只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缩景。
开建国家大工程来增加就业,本是新政策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原来的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1933年人均国民收入169美元,工程大见成效的10年后,这里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9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里新建的电力和工业系统在二战期间为一项绝密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在田纳西河边制造的两颗超级炸弹成为人类仅有的两颗进入实战的原子弹,为二战的结束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政府干预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933年5月12日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工农齐兴,这是战胜大危机的根本。
罗斯福成立复兴总署,拨款33亿美元,购买市政建设所需物资,以刺激工业复苏。
罗斯福成立工程开发总署,先后吸收了850万失业工人就业。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兴办了3万个以上的新工程:公路、机场、桥梁、学校、医院,无所不有。这一切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第四节 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然而,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十分妒嫉。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许多人为数十亿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的赤字担忧,咒骂罗斯福将资本主义拖入了“泥潭”。
最高法官们对罗斯福的某些政策下达违宪判决时,罗斯福进行了愤怒的反击,他说:“—个强盗集团.一个由饱食私利和私欲的经济财阀与巨大的政治权力在保守与封闭的堑壕中结合的集团,要摧毁掉美国人民的自由。”
正在罗斯福与反对派战斗的时候,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给予了罗斯福力量。
信里写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抉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而听任正统力量与革命去一决雌雄。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写信人正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之后,罗斯福邀请凯恩斯访美,两人交换了意见。
两人就新的经济管理方式达成了共识,从理论和实践上互为印证,为战后资本主义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新政期间,罗斯福政府颁布了46项经济立法,设置了35个具有经济职能的行政机构,支出350亿美元的巨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干预经济。许多法令和机构显示出长期效用,在新政后保留下来,成为美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1929年,成为美国经济制度的分水岭。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在1929年给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取代一切,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在一起,将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各国管理经济、推进发展的共识。
在华盛顿罗斯福纪念馆里,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的生产力倒退到了1905年至1906年的水平。经过罗斯福政府两个任期的努力,美国经济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就在此时,欧亚大陆的战云越来越密,人类的命运再次面对挑战。而大多数美国人还在观望着已然尸横遍野的欧亚战场,为是否参战而争吵不休。
1941年12月7日晨,珍珠港上空出现了354架日军战机,在1小时20分内,美国太平洋舰队除3艘航母外,几乎全军覆没。
美国参战。
强大的工业系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启动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美国生产了6500艘军舰,近30万架飞机,86000辆坦克,350万台车辆,1200万支枪械和4700万吨炮弹。美国几乎成为整个盟军的兵工厂,法西斯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被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生产力压垮的。
1939年,一个消息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德国化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由于担心纳粹德国会抢先利用这项研究制造出威力无比的原子弹,美国立刻做出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委员会。一场研制原子弹的竞争在美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
1942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在美国秘密启动。这项工程调集了全国15万科技人员,动用了全国1/3的电力,花费约22亿美元。三年后,1945年6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原子弹充分显示了科技的非凡威力,也标志着美国将动用政府的力量进入科技领域。
在这场研制原子弹的国家竞争中,美国凭借经济的实力和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国家的作用,在德国之前率先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为二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为1200余万人,成为海洋统治者,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控制远离本土的战略要点,垄断了原子弹,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几百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宣告结束。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心转移到美国。
翻开地图,人们发现,美国成了二战后扩张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支配的最远的地区离其国境为960公里,而美国支配的最远地区离国境为11200公里。
更为人所关注的是美国此时的富有。大战中,美国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得到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实力急剧膨胀。到1945年,美国拥有西方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3/4,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美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业设备还是生产规模都已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许多产品居世界领先位置,特别是以原子弹爆炸为标志,美国开始了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为龙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辟了科技的新时代。
美国凭借自己的强势,开始拟订新的国际秩序,它设计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都设在华盛顿,联合国总部在纽约,美国成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中心。
而且美国的“强”不仅在于国强,也在于民富。战后的美国一片繁荣,大萧条已经成为历史,复员的士兵发现美国如此富足,自己的亲人们热衷于种种新电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出现电视机、自动洗碟机和垃圾处理机,生活远比三十年代安逸,收入也提高了。
后来,一位美国作家如此描写道:“美国人在开国时极其艰难竭蹶,而现在则非常舒适安逸,因此对其民族理想及其独特行为方式,亦应可踌躇满志。我们这样慷慨大方和殷勤好客;这样生气蓬勃,机警活跃;贫而无告的人在别国走投无路,而在我们这里则有无限前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感到骄傲呢?”
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大国出现在两洋之间。
一个全新形态的大国强势逼人地走上国际舞台,它将给世界带来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曾拥有过的影响。
但这个国家没有一刻放松过自己的脚步。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