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是欧洲过去的强国,其面积一百五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五六千万,它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有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在现代的制度下,从更广的范围看很不一样了,欧洲的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是20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的人口至少都是1亿、两亿,美国有3亿多,中国是10亿多,差别很大,这些国家人口很多,与美国和中国比,欧洲还是比较小的,人口是衡量大国的一个标准,另一个标准是人的能力。
我不认为法国是一个重要国家,它是一个中等强国,它不是美国和俄罗斯那样的大国,俄罗斯幅员辽阔,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说重要的话,确切地说法国是欧洲的强国,而不是世界性强国,但是在欧洲某些东欧小国对法国的地位有异议,他们愿意把美国视为大国,并害怕俄罗斯。
法国和德国造就了欧洲,他们欲创建强大的欧洲,英国没有赶上这一列正在快速行驶的火车。
英国企图拉起警报使这列快车停止前进,我想法国能够在欧洲发挥重要影响,或者说我们在非洲和北非马格里布国家发挥作用,北非国家有伊斯兰问题,还有个阿尔及利亚问题。阿尔及利亚对法国怀有某种敌意,法国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发挥了作用,也能在非洲发挥作用
,中国也能在那里发挥作用。非洲的一些问题比较难以解决,科特迪瓦形势一直比较好,现在法国在那儿的影响被削弱了,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过去一直治理得比较好,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影响也成了问题,这个不太理想。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
法国前总统
法国是一个大国,但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从人口看,中国、印度是大国,还有美国。法国只有六七千万人口,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文化具有罗马文化色彩,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10世纪开始,法国就比较快地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而当时大部分其他(欧洲)国家还是处于分散、分裂状态。法国只有一个王朝,它的政权是一个强势的、稳定的政权。它产生了一些世界知名的人物,如拿破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后来有戴高乐将军,因此,法国的起源基础是牢固的,比较集权的。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
学院院士
法国的影响是从18世纪开始的,当时它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当时环境对它有利。当时普鲁士皇帝1740年登基,他是亲法的,法语讲得很好,他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的思想,他把伏尔泰请到柏林,他要求柏林科学院用法语讨论,德国的某些出版物也使用法文。俄罗斯皇后叶卡婕林娜二世也是非常亲法的,她还把狄德罗请到俄罗斯圣彼德堡。狄德罗为法兰西文化在俄罗斯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这两个国王当时在欧洲是非常强大的,18世纪末俄罗斯有2000万人口,普鲁士有700万人口,法国的影响是自发扩大的,并不是法国的国王发挥了作用,法国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不是通过国家的行动进行的,而是由于当时法国的繁荣。这个情况后来被法国大革命所打断,法国人的精力都投入了战争,大革命以后拿破仑通过武力建立了帝国,才确立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最后失败了。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法国曾是世界上一个大国,现在的超级大国是美国。当然,还有中国和欧洲,法兰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大国。那么现在如果把法国称为是超级大国的话,那倒不如说是欧洲强国。政治欧洲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酝酿而形成,政治欧洲开始建立的时候,主要是以法、德为主导的。德国曾经是一个战败国,而法国呢?也曾受到战争的破坏。因此法国和德国形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集团。这个集团的建立使欧洲和这两个国家的重建成为可能。
首先,在经济方面进行合作,两国建立了钢铁、煤炭的联盟。后来法国和德国逐步吸收了其他欧洲国家参加了这个联盟。法国成为强国的一些条件已经逐渐消失,在智慧、精神方面还存在优势,同时也是由于当时欧洲以外的环境的影响。当然,法兰西帝国的殖民政策也对法国的强大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这些政治、地理方面的原因外,同时也要看到法国在精神智慧方面的作用。在18世纪,整个欧洲都讲法语。如果你们读到《战争与和平》你可以看到书中的一部分对话是用法文写的。当时俄罗斯讲法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欧洲人都讲法文。
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国的智慧、文化真正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出现了其他强国,如前苏联、美国,但是法国仍然保持了它的强势。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使我们感兴趣的重要的原因是法、中文化年,它表明了仅仅在军事、地理、经济方面的强盛是不够的,法国精神智慧方面的力量超出了美国,而美国的文化影响在世界上是有限的。我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学习法国文化的热潮。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我认为路易十四是18世纪一个伟大的皇帝,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和其他人一样,他也犯了一些错误,他派出了远征军,他还发布政论迫害新教徒,除了这些以外,他的政绩是好的,这是另外一种战争政治,像布什一样发动了强国战争,要问这些战争是不是都是非常残酷的?他创建了六角形的法国。另外,路易十四是文学油画作品的保护者,拿破仑和他不同,拿破仑宣扬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而希特勒继承了拿破仑邪恶的一面,拿破仑杀了好多人,这不好,但是他还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有2000多万人,法国当时实行了一种强势政策。有很多穷人包括农民,路易十四实行了聪明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建设政治。拿破仑时代法国有300万军队,是欧洲当时一支很强大的军队,发动了一个群众性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他具有军事天才,后来法兰西被强大的四国联盟打败,法兰西还是生存下来了,他们没有像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王国那样被摧毁,戴高乐时代不一样了,那时法国有4000万人,在欧洲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遭到很大的失败,而戴高乐能够将失败转为胜利。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
国王的使团们1785年出发,1788年到的中国,他们首先在泰国和越南停留了一段时间,这个使团颇有一点特殊性,因为他是法国国王派出的,他们的使命一方面是传播基督教,一方面是发展贸易,贸易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法国创造财富。
国王希望通过发展贸易,使法国致富,更加强大,同时也出于科学上的好奇,这些牧师从法国出发之前拟定了一个很长的问题单,这些问题都是由法兰西科学院草拟的,而法兰西科学院是1766年由皇帝下令创建的,它负责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地理方面的,制定地图,绘制世界地图册,他们希望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领土幅员,对中国进行准确地观察。
而当时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这些传教士必须为这些问题在中国找到答案,他们不但要了解地理情况,还要了解中国的种植业、畜牧业、风俗习惯等,以及其他所有关于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天文知识、制造业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这些方面信息使得法国人后来能够编辑一部百科全书,全面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1785年到1788年,这些传教士的旅行确实既有科学的意义,也有商业和宗教的目的。1784年到中
国后根据康熙皇帝的要求,法国的传教士布热尔回到法国,寻找一些康熙皇帝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向路易十四转交了康熙皇帝的信件。
后来路易十四于1787年又派了十几个传教士乘“昂飞特里号”船前往中国,以后又陆续派了几批前往中国。两国的交往后来基本上保持正常,后来法国国王又建立了一个皇家贸易公司专门负责与中国的贸易往来,18世纪60年代法国在印度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为了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国王特地下令成立了一家专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公司,当时两国开始了在商业、科学方面的正常交往。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
我想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经济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比英国还强大,英国那个时候只有700万~800万人口,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有2700万人,这样众多的人口使得法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它当时的影响就如同今天的美国,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所以它的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因为他们认为法国在18世纪是一个强国,今天好多世界文明的成果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一些中国人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也是起源于这个时代,当时的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的先进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思想相融合,但没有一个光荣榜能表明某一个国家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在某一个时期它的思想是正确的,有效的,在另外一个时期就不那么正确了,也没有这样一个光荣榜列出法国的思想家对有些作家、思想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在某一时代,对某些思想家具有巨大的影响,而对其他人只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时代的变迁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思想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时代环境造就了一些人物,如在20世纪上半叶,康德的作用被他的继承人所取代。
今天人们又重新想起了他,又重要了,为什么呢?今天的人们在寻求普遍的世界通用的良方,因为康德的思想具有普遍性,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他是主张世界和平的,所以这一思想引起众人注意,也可能康德将来还会被人遗忘,10年以后也许又有另外一个哲学家出现。
现在人们更多地是思念他,而不是卢梭,在某些时代人们更多地怀念卢梭。
路易十四时代法文在宫廷和所有的行政事务中使用,在巴黎地区一些大的作家都使用法文写作,17世纪的大作家也使用法文,法语是随着法国迁都而逐步形成的,法国的国王经常迁都,如14世纪、15世纪,他们常常在卢瓦尔河流域建都,那时候这一地区是法国的中心地带,卢瓦尔河的居民为法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今天卢瓦尔地区的人讲的法语是最标准的现代法语,16世纪末法国的国王最后定都于北方的巴黎,从1780年开始,路易十四在离巴黎17公里的凡尔赛定都,从那个时候起巴黎人就越来越重视法语的完善,必须看到现代法语的形成完善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在17世纪,主要是巴黎地区和卢瓦尔河领域居民口语使用法语。
法文主要是由宫廷不断完善的,同时由法兰西皇家法兰西科学院的学者们不断纯洁的,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据说四分之一的人使用法文,四分之三的法国人基本上能懂法语,实际上在他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讲方言,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法文才在全国普及。
就像上海人、福建人一样,小孩子回家以后还是讲方言,这种情况在法国存在很长时间,现代法语的形成创建是逐步的,首先在行政和学术界使用,后来在外交界使用,法语在普通的百姓中普及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路易十四时代没有在全国普及使用法文。
今天中国人和法国人有许多共同点,现在他们都喜欢娱乐,都喜欢吃好的,都喜欢聚会,他们都爱笑,都爱唱歌,爱聊天,爱开玩笑,现在他们也喜欢跳舞。
他们热爱生活,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很富饶的国家,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财富使生活更加幸福,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尽最大努力利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使生活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法两国人民有着许多共同点。
在精神生活方面,对文学和历史的尊重、热爱,也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点。在法国的各个阶层都是热爱文学艺术,在法国的小学义务教育和在中国一样,小孩从小就要学习背诵诗歌。也给小孩子讲历史课,两国的小学都有历史课,这是重要的。法国人非常喜欢诗歌,甚至在普通百姓当中也是如此,歌曲也是一种诗歌的表现形式,并且在法国是很普及的,法国人认为有些知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向他们灌输。
在萨特去世的时候,很多法国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当时我的女儿5岁,我们也把她带去了,为了使她长大以后了解萨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文学教育的例子。你如果参观法国的一些文物和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好多法国家庭的父母向孩子解释历史。保存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在法国是比较普遍的,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是如此,如在德国、意大利、英国,它们都是非常重视历史、文学和精神遗产的。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我认为法国国家神圣化,法国的文化也神圣化,尊重文化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具有高水平文化的人比较少了,现在文化出现了一种民族化的倾向。譬如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众戏剧,一些精英文化也开始逐步民族化、大众化,25年来,真正文化价值的理念还是完全存在的,仅仅是文化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城市、乡村的百姓,他们还是继承了法国的文化传统,今天再也看不到30年、50年以前的那种文化价值观。
法国有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法国的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雅克·朗,他曾为各种文化定名。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现在街头放置了各种文化形式的雕塑,有时候与传统文化的观点相距甚远,但它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因此需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特别是要尊重个人文化、民族文化,对于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文化,我们也给予他们同样的价值,如同原来意义上的文化一样。
至于文化全球化,现在人们赞扬摇滚乐、流行歌曲和各种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甚至中国也有这种情况。这些新事物逐步逐步地侵蚀着原来意义上的文化,这些都是通过DVD、CD传播的,但是对文化的尊重现在仍然是存在的。在法国,文化是完全受到尊重的。在法国,不是一种文化,而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得到尊重。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是灿烂的文化,法国文化是从中世纪开始繁荣发展的,15世纪出现了弗朗索瓦·维龙和夏尔·多尔莱昂这样的伟大诗人,后来兴起复兴文化,其代表人物由蒙泰涅,诗人拉扎尔,那是巴洛克文化,路易十四时候的文化是比较古典的、严肃的、冷漠的,被称为凡尔赛文学和作家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莫里哀,这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它表明一个国家有70%的文盲,也有伟大的文学。18世纪是哲学的创作时代,以伏尔泰为首的哲学家,他们与基督教是非常对立的。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的思想家,那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时代。19世纪出现了浪漫主义和以福楼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我认为这个伟大的传统现在受到某种威胁,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小学教育在退化,使法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我认为法国文化还是伟大的文化,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有70%~80%的人是文盲,法国的文化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因此我不是完全悲观主义者。
让·克莱门特·马丁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所长
启蒙是指法国18世纪中期开始的整个思想体系,那些当时在社会大辩论中发表的哲学思想也称为启蒙思想。
后来整个欧洲的思想潮流都用启蒙这个词来表达,这个词18世纪末在欧洲很受欢迎,当时的思想潮流与18世纪初英国的思想家洛克,和18世纪末德国思想家康德的思想是一致的。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这个思想是建立在思想世俗化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个人的思想交流基础上,这些人中有哲学家、文人,但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者。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
启蒙思想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当时教徒和教会之间还根据自由的思想原则建立起新型的关系。启蒙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是逐步的,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那些革命家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从1786年开始,拒绝接受那些哲学家的思想。
他们甚至认为哲学家的思想是危险的,如果说他们是启蒙时代的继承者,那是间接的。
启蒙思想产生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君主政体并没有很快被推翻,1814年荷兰恢复了君主政体,瑞士也恢复了君主制。法国1818年也恢复了君主政体,这种辩论也从法国传播到美国。
启蒙运动推动了自由讨论,并挑战权威,换一句话说,使人民大众言论自由不断增加,很显然巴黎人并没有阅读哲学家的著作,他们获得这种自上而下的言论自由,最后整个法国社会获得这种由上而下的言论自由,这不是启蒙思想的直接影响,而是一种间接影响,并且是不自觉的。
当时法国的情况是特殊的,这些思想在法国找到它们的市场,而且其他地方是不可能。
例如在意大利,当时启蒙思想非常盛行,但是国家被分裂了,人民和精英之间不团结,革命没有在意大利发生。
那不勒斯和米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人民也受到自由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们没有想建立这种新型的政治关系,因为他们没有进行相关的准备。
卢梭在法国革命中和反革命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他经历了两个潮流,卢梭的思想受到某些哲学家的批判。有些哲学家是非常反对卢梭的,他们之间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有很大分歧的。我认为卢梭的思想有一点是重要的,这个重要作用是他强调家庭的独立。强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强调尽力以爱为核心的家庭,进而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国家,根据这个思想组织一个和谐社会,这是卢梭的社会思想。
卢梭还认为在一个大国,不应该实行共和制,认为在法国这样的大国不能建立共和,他反对议会代表制,反对法国采纳议会制,因此不能说卢梭的思想塑造了法国大革命。
他和伏尔泰、孟德斯鸠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他们认为道德,人和人之间的爱,以及家庭应该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教会的批评,批评教会的苛刻制度,伏尔泰主张法国社会公平,卢梭也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
伏尔泰曾对加拉斯家庭的审判提出批评,这个批评使国王和教会的权威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他的这一做法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20年以后人们还想起卢梭,可以理解为伏尔泰的思想为法国革命的开始发挥了作用。
同时不能忘记的是,在革命中途伏尔泰也被否定了,因为他采取了对教会批评的态度。
启蒙思想是对政治权威和宗教权威的挑战,启蒙时代传播哲学的著作在法国大量发行,哲学书籍在当时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哲学家的作品,是阐述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观点。还有一方面认为这些著作是指黄色书籍。
这些书籍在法国大量发行,批评宗教教育,被认为是对法国社会的挑战,对宗教的挑战,因此可以说,启蒙思想一方面是合理的,是理性和哲理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完全非理性的。
向权威发起挑战,包括通过黄色书籍来挑战权威,要求全面的自由,要求风俗的自由,由于当时放松新闻检查和思想控制,各种书籍广泛发行,但是一些不重要的书籍,包括一些不值钱的小册子和一些广告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各种书籍和刊物的传播,法国社会上产生了新的思想观念。
比如1760年到1770年之间,在法国开始实行节制生育,法国农民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教会进行干预,他们还是节制生育,因此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某些人藐视任何权威,反对领主,反对国王,反对教会,因此在实际生活当中,刑事犯罪和暴力行为频繁发生。
米歇·皮克特
伏尔泰咖啡馆老板
为什么这个咖啡馆叫伏尔泰咖啡馆?因为伏尔泰曾经居住在大楼一层,为了纪念他,所以把这个咖啡馆称为伏尔泰咖啡馆,当时巴黎一些建筑的底层一般是用来养马和停放马车的。这里曾经也是伏尔泰停放马车的地方。
1945年抵抗(希特勒)的时代,这里的主人是我的公公婆婆,那些抵抗运动的战士常常躲藏在地窖里,并在这儿用餐,德军住在附近(茉里斯)旅馆,也常来吃饭,我的公公就在他们之间周旋,为抵抗运动的战士做了不少工作。
帕斯卡·莫内
先贤祠负责人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伏尔泰、卢梭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实际上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也是那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者,反对19世纪末期的专制主义,反对君主政体,这些人物试图通过他们的哲学、思想、著作铲除18世纪末在法国和其他国家君主制度下的极端行为,启发人们恢复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回归历史,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希望法国成为这种新价值观在全世界和欧洲的传播者、推动者,指导人类生活,向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价值观和必要的教育思想。
雨果是第一个安葬在先贤祠的,那是1805年决定的,此后有一批杰出的人物安葬于先贤祠,这些人都是法国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说是法兰西文明的缩影,也是法兰西精神的代表。
先贤祠是1790年建成的,1791年4月,在先贤祠的地宫前建立了一个很有名的牌匾,它记载了先贤祠的历史和它的价值,同时对法兰西历史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这里安葬的都是法兰西所公认的爱国者和伟大人物。
从1805年开始,先贤祠真正成为法国全民族的先贤祠,许多重要的法国人民敬仰爱戴的人物都安葬在这里,现在有72个人安葬在先贤祠,他们实际上代表着法国的历史,这些人绝大部分在全国是非常知名的。
其中有伏尔泰、卢梭,他们是法国18世纪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使法国革命后,在政治和哲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1806年到1815年,拿破仑时代开始,有40多个知名人物都安葬在这里,这些人对于今天的法国人和欧洲人来说有些人不太有名,但是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们中有些人制定了《民法》、《刑法》,这些法典后来在欧洲和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1805年后安葬在先贤祠的人,有不少重要人物,他们是法国有影响的资产阶级的代表,最著名的是维克多·雨果。还有诺雷斯,他是法国政策的捍卫者,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里还安葬着居里夫人、让·穆兰和皮埃尔·马克杜里,他们十分重视捍卫科学精神价值,还有马尔罗,他十分重视文学价值。
法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常来这里悼念他们,在他们的墓上献上花篮,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让·克莱门特·马丁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所长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三个等级,教会、贵族和第三等级,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里有富人。在贵族、教会和第三等级里也有很穷的人,知识分子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不是简单的,他们之间的对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富裕的平民越来越难以进入贵族阶层,另外还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法国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法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而某些等级越来越封闭,因而产生了矛盾。
拥有财富的社会阶级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并产生了一些新思想,这就是后来革命爆发的原因。
革命以前的30多年,可以说社会等级和人民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些等级不是完全一致的,也处于分化当中,各个阶级当中有穷的,有富的,也由于他们在政府中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了分化。
因为一部分贵族出身的人被排除在权力之外,一部分富裕的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当时法国社会普遍的富裕了,由于社会富裕了产生新的矛盾,同时引起了法国社会中知识界和教会激烈的辩论,因为教会当时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矛盾不得不促使国王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
由于财政赤字,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当时产生了全国三级会议,即使没有三级会议,我想也会寻找其他办法,总而言之,由于矛盾巨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经济危机不是根本的导火线,如果没有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方面的辩论,仅仅经济原因不可能使人产生变革的愿望的。因此经济危机仅是革命爆发的多种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关于自由、平等、博爱,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可以肯定地说,从1789年到拿破仑上台,自由、平等、博爱随着法国的红、白、蓝国旗在全欧洲到处飘扬。
19世纪初法国、意大利的一些著作是非常有趣的。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军队在国旗上印着金色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字样,它们打着这样的国旗进入意大利。
后来,很快发现为实现自由、平等、博爱,某些欧洲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法国军队,德国、意大利当然还有英国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产生疑问,这些情况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在整个19世纪一直喊着这样的口号,当时法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平等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自由也仅仅是某些个人和那些富人的自由,博爱不过是一个慈善的梦想。
20世纪初法国出现的有关欧洲社会主义和社会改革的思想,试图赋予自由、平等、博爱一种新的价值。不论正确与否,无论在今天的法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生活的人们,都不应该怀疑这个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这种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说起来是很容易的,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向外输出法国人的思想,都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为基础的。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口号是虚伪的,这些口号在革命开始的时候是实行了的,当时人们对此充满希望,从1779年到1812年,尽管当时的气氛很恐怖,但最起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能够在法国社会推行,这些价值由于法学界人士的努力得以逐步实行,直到1914年,诺雷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一直坚持这个口号的价值。戴高乐将军仍然倡导这个价值,这一思想逐步地深入人心,同时它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推行,谈到国家的强盛,可以肯定地说这三大思想是法国赖以强盛的思想基础。
无论这些思想在其他国家、在法国殖民地和在法国本土真正实行与否,法国都是以平等、自由、博爱这三大思想在全世界发挥影响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圣化的国家,国家是公民福利的担保者,最高的担保者。
保证实行自由、平等、博爱,保证人权,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安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大概国家被认为应对公民的一切负责,使个人及其自由,当然也包括博爱和平等不受侵犯,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种完全的社会保证之下。人权在法兰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载入了联合国的宪章和世界文化遗产。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权都必须得到维护。
一旦人权在某一方面被侵犯,譬如工会、种族隔离等方面,各种保证制度很快便发挥作用,如向法院起诉,我们为了保证各种制度发挥作用做了很多努力。关于人权和人的安全可以谈得远一点。比如说一个市政的某条河的河水泛滥,那么这个市的市长就应该受到法律追究,因为在这之前他没有注意大坝的安全,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灾难。
这种安全保证涉及在法国很多方面,国家的保证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中国、美国也有这样的权利保证,而且美国存在私人司法保证。在法国是国家给予保证。
现在大家都不同程度地赞成这三大价值,但是现在可以看到一些伊斯兰运动拒绝这一价值。自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立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与对自由、平等、博爱价值不同的声音,一些非洲国家在讨论中否定这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譬如说在非洲的马格里布以及前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那里曾经接受了法国的价值观,现在还保留了某种东西,称作法语国家,这两个法国过去的势力范围仍被认为是讲法语的地区。
现在一切都完结了,这些国家都独立了,并且取得了进步,但是还存在一种东西,那就是他们还是讲法语的国家。这使得不光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还有人民也与法兰西在语言上保持着联系,讲法语是十分很美好的,这是一种法国的遗产。现在一些塞内加尔、刚果、印度的作家仍然用法文创作。
皮埃尔·罗桑瓦隆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自由、平等、博爱是三种价值,但是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自由可由国家颁布规定,但是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人民必须为之动员起来。平等是一种目标,实现起来更加困难。有两种平等,一种是权利平等,两个世纪之前,法国大革命宣布权利平等的时候,是为了取消社会特权。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应有同样的机会,它不是人诞生时就能决定的。平等不仅仅是权利平等,还应该有经济平等,在实现民主中最大的困难是这个问题。权利的平等和机遇的平等是密切相连的。每一个人的机遇不是生下来的时候就决定的。实际上这是现代民主应当争取的。
每一个人的历史不是从生下来就写好的,而是由他后来撰写的,同时,必须有这么一个
原则,告诉人们怎样生活,什么是公共服务,怎样才能取得入学的机会,哪些是每一个人应当得到的经济来源,这就表明民主不是由法律规定的纲要,民主是需要不断地讨论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如果由上而下规定一种经济平等,那它就要扼杀自由。
如果自由仅仅停留在原则上,没有在制度方面扎根,没有国家担保的社会平等。如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医疗的保证,没有形式等方面的牢固确立。这就表明自由的原则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也表明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能简单地决定社会纲领,它是指自由社会的生活方向和发展趋向。
一个自由社会不断提出这些问题:社会基础问题并讨论它的价值,还要不断讨论把这些价值付诸实施的条件,而不是简单地讨论实施这些价值的方式。第三个问题就是法国革命提出的博爱问题。
博爱的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实施起来问题更多。对自由下一个定义比博爱容易,那就是把每个有自制能力的人看成一个整体,使每一个人不受他人和国家行动的侵害。自由就是根据人的潜力、自制能力和其法定能力来定义,这就是自由。
平等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理想,博爱是一个道德的理想,怎样使它们相辅相成,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讨论的问题。这种理想不能写在《宪法》上,这是一个感性的理想。法国革命之所以谈到博爱问题,使我感到有另外一种东西,自由、平等、博爱是革命的象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抽象的,这是法国革命最危险的一个东西。
后来一直被法国人所批评,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欲望,法国社会本来是反对旧社会的等级、特权和行会主义,这一切对每个法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监狱。如现在的等级壁垒,必须摆脱这一切,使个人成为社会的轴心,使每个人成为社会的活细胞,把每一个人从社会内部牢房当中解放出来,这是必须的,因此从某种观点上讲,就是要建立一种以每个人为基础的社会,每一个人就如同是社会的原子一样。
重新塑造一种社会,因此博爱是一种理想,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一种集体,在现在社会上还有另外一种倾向,法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有意义的,但它不应成为一个模仿的榜样,法国革命提出了不少现代民主中遇到的问题。
但远远没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它清楚地表明,哪些是自由和现代民主之间的矛盾,以及自由和平等之间的矛盾,个人主义原则和集体社团精神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国革命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但它不能成为仿效的榜样,法国没有为善下定义,法国的样板不是成功的历史,它提出了一个实施纲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人不能在自由民主方面教训别人,法国革命是经验的汇集,是有许多需要回答的有趣的问题,如果说和其他国家讨论政治经验的话,应该谈到这些问题的困难。
不能说某一个样板是理想的,某些是可以实施的,重要的是在现代世界各个国家都可以进行比较,如果一个社会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那么,日益强大的个人主义可能构成对社会的威胁。因此,不能把法国革命作为一个国家的榜样,应该把法国革命看作一个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蓝图。
因此法国不能教训其他国家,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权利谈论现代自由的问题
,法国的经验可能提供了一套建议和需要解决的困难,但肯定不能充当别人的老师,法国本身就是一个蹩脚的学生。当人们大讲博爱,法国革命快结束的时候,拿破仑却在殖民地恢复了奴隶制度。
当法国人宣布自由、平等、博爱的普遍理想的时候,他们把殖民地人民当作次等公民,法国的殖民主义历史是完全与这些原则的普遍性相矛盾的历史,现代民主可能必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试验。人类世界大同的理想是一种乌托邦,有可能在某一天实现。
今天一个国家的生活告诉我们的是,体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重要价值必须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进行,单一民族国家可以对这些价值观在其小小的领土上进行试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试验只能是临时的和有限的,在一些领土幅员很大的国家,如中国,和在领土幅员很小的国家,如瑞士进行试验,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
18世纪法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西方的很多哲学家认为,可以在领土很小的国家实行公民社会的民主,对此,法国人认为,可以有不同的考虑。法国当时被看成一个欧洲大国,它有2500万人,而欧洲有8000万人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法国在欧洲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人认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仅可以在小国实践,也可以在大国实践,这表明,现代理想的价值的实现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国家领土幅员,价值观具有空间性。
团结是一个博爱的名词,博爱是需要实现的,但是法国从来没有实现过博爱,这表明现代理想的价值和价值范围的思考是分不开的。
怎样实现这三大价值?法国从来没有实现过三大价值。法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博爱的社会,法国是一个权利平等的社会,今天法国社会到处都存在着经济不平等,我认为法国完全没有实现自由的思想,为了把法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国家,人们相信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人,从某种角度看法国本身就是一个学校。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关于自由、平等、博爱,自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但是被拿破仑和罗伯斯庇尔等一些独裁者所干扰,他们不愿意人民有过多的自由,实行平等是法国人民所追求的伟大事业,法国人惟恐失去社会平等,在美国如果一个人买一辆汽车,他的邻居不会妒忌,在法国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得到提升,其他人往往产生嫉妒心理,法国人很容易产生社会嫉妒,这就是法国人的平等观念。
博爱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过去牧师在教堂对教徒讲话时,首先称“我亲爱的兄弟姐妹”。法国成为强国是在有自由、民主、博爱之前,法国在圣·路易和路易十四之前根本没有提出平等、自由、博爱,自由、平等、博爱是一种实践,在欧洲和美洲的一种实践。自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军队所提倡的,但是它也遭到一些抵制,直到19世纪法国还为一些国家带去了自由和民主,如19世纪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甚至于日本。
我认为法国人过分自由,有些人认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有些年轻人甚至在大街上犯罪,另一方面,我们的自由也不是真正那么自由,我们不能自由地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移民问题,为了不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我们对伊斯兰信徒的移民非常小心,这就限制了我们的舆论自由,我是完全反对种族主义的,对某些恐怖主义的行为,我们有时候也非常谨慎。
平等在法国是不存在的,在美国也不存在,美国的贫富差距很大,在法国一些有权力的人,是从法国高级行政学院毕业的。
关于舆论方面的自由,某些禁忌的东西应该取消,让人们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譬如说土耳其想进入欧盟,我们对土耳其是尊重的,但是还是劝它不要加入欧盟为好,对于恐怖主义行径,我们必须谨慎,因为自由发表意见可能会被威胁。
我们有些法律具有约束性,对于政府官员来讲,不是说平等自由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安全问题,如果你要保持职业的稳定,一般官员必须主动积极的工作,我们这个制度非常先进,但是法律规定小学教员55岁退休,为了减轻负担,现在要求他们50岁退休。还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法国铁路部门动辄举行罢工,罢工对国家生活是有害的。法国南方有好多狼,那些牧羊人夜里睡觉的时候必须带着枪,因此他们反对欧盟通过的一项“不准猎狼”法案。
巴黎断头台酒吧老板
这个房子,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建的,这个断头台是1783年,皇家军队在镇压旺代起义时候建的。
在旺代起义的朱安党人就是在这里被砍了头,这座房子都是用石头砌的,我们把这座房子建成一个爵士音乐厅,现在就是一个爵士音乐俱乐部。过去人们在这里演唱宗教音乐和法国其他音乐。
这个东西叫断头台,这是现在法国惟一能够看到的一个,其余的都被放进了库房保护起来了。可以说,不向公众开放。曾经在某些时代用它来砍头。
这是法国历史的一部分。不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而是有些人思想比较顽固,不承认这段历史。而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有中世纪的历史,看到各种尸体,曾经有宗教战争,什么都有,断头台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否定呢?
这种砍头刀有两种。军用的比民用的稍微短一点。人死了以后,很快被装进小车,推走。朱安党人起义的时候,他们手里握有武器,而皇家军队没有武器,就把朱安党人直接拉到村子里的断头台砍杀,也不进行审讯,就地砍头。在镇压朱安党人的恐怖中,有几万人死了。这是法国历史的一部分。
雅克·奥立维·布登
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教授
历史学家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取得政权,成立执政府,他是一个将军式的人物。5年以后即1804年他宣布登位当皇帝,成为法国一个新皇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革命15年以后拿破仑成为法国的新皇帝?
法国人不但摧毁了法国的帝制,而且处决了路易十六,拿破仑是在法国革命,也就是一段恐怖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独裁者。
实际上当时法国处于一场内战,革命以后国家需要稳定,那时法国需要一个强势人物,使法国政局稳定,巩固革命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拿破仑与法国的专制政治是没有关系的,拿破仑实际上是以革命的儿子和革命继承人的面目出现的,继续进行革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法国的专制制度的绝对者。
拿破仑实际上非常忠于革命原则,也就是说他也主张公民人人平等,结束封建特权。他
宣称尊重自由,实际上自由在当时法国社会是被践踏的,另外重要一点是,和旧政权不同的是,他十分重视全民族的意志。他不同于封建皇帝,他也不是皇太子,他的政权不是上天所赐,也不是世袭的,而是人民和民族赋予他的,因此他重视全民选举,选举在法国封建时代只是在极少数地区进行过,但是还是存在的。
但是拿破仑想效法皇帝做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他通过教会赋予的权力成为君主,当他宣布登基的时候,他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说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还宣布如果他登上帝位以后,人们可以把他看成是现代皇帝,他曾经试图当一个立宪君主,保持国民议会,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民议会,当然他控制着国家的不太发达的政治生活,他试图把封建体制和革命中产生的自由平等的原则结合起来。
拿破仑是一个将军,1799年他取得政权的时候,法国政局动荡不安,他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困难的,1812年的时候不少欧洲国家都包围了法国,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扼杀法国的革命,在法国恢复帝制。
法国和欧洲国家的冲突不是从拿破仑战争后开始的,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冲突实际上就是革命的法国和反革命欧洲的冲突,不论他当时的政治倾向如何,拿破仑是主张和欧洲国家和平相处的,执政初期,拿破仑和欧洲其他国家维持了和平。但是时间不长,只是短短的一年,和英国的和平也就是1802年到1803年,1803年他开始对外征战。
拿破仑解释说,他上台是为了维持和平,人们很难解释,从1803年开始,他为战争进行辩解,宣称他是以法国革命原则的名义发动战争的,法国军队攻打欧洲其他国家,是为了在那里确立革命的原则。也就是说为了推翻那里的封建君主政权,特别是要推翻封建制度和消除特权,像法国那样建立平等和自由的原则,恢复信仰自由,相互容忍。所以说拿破仑的制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从1803年开始至1812年对俄罗斯作战,9年中,法国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在这些国家确立了上述原则,但是他并没有直接下达命令,而是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些国家完全被法国占领,法国的疆域扩大了,后来成为自然疆界,法国的东部边界被推进到莱茵河,比利时和德国西部的一些省份被法国占领,西南意大利的一部分领土也被法国所占领。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些附属国,表面上看这些国家是独立的,实际上是法国的附庸,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国是完全一样的,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的扩张直至1809年,有些国家没有被法国征服而被保留下来,俄罗斯和奥地利先后被法国打败,但是他们领土保持完整,和法国结成联盟。
对这些被占领的国家,拿破仑采取了几种不同办法,有些地区并入了法国版图,在这些地区任命省长,实行法国的法律,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建立新的政权机关。1805年后,也就是说拿破仑成为皇帝后,他把他的一些家族成员委派到这些国家执政。例如把他的兄弟和他的姐妹委派到这些欧洲国家去,他的哥哥被委派去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当国王,两年以后,又把他的哥哥派到德国去当国王。1807年他又派了另一位兄弟路易到荷兰当国王,后来又把他的第三个兄弟瑞罗姆派到德意志军队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当国王。不久又把他的妹婿卡
罗丽娜的丈夫姆拉克元帅派到德国一个国家担任国王,后来又把他派往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王国,代替他长兄担任国王。
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些国家被拿破仑征服以后,他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些国家确立了新的原则,即法国的革命原则、平等的原则并摧毁、铲除封建制度,与其决裂。在某些国家铲除奴隶制,特别是在德意志铲除奴隶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宗教活动的自由,这些国家的人民宗教信仰不都是一样的。他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实行《民法典》,《民法典》的宗旨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基础。一直到19世纪,由于他建立的宪政体制,这些国家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自由平等的原则,这些原则直至拿破仑垮台以后,还为西方建立民主社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拿破仑的态度是暧昧的。外国人对法国军队的态度也不是一致的,一部分外国的老百姓,特别是资产阶级,是拥护拿破仑的,因为拿破仑给他们带去了自由,特别是使一些新的阶级登上了这些国家的政治舞台,因此他们对拿破仑是欢迎的。同时在一些国家的一部分老百姓不能忍受拿破仑的侵略,因为拿破仑的军队在这些国家抢劫、强奸妇女,控制商品销售,从这方面看他们是消极的,拿破仑还利用这些国家,掠夺他们的财富,填补法国的财政窟窿,他还征集这些国家的青年人参加法国军队。1812年法军入侵俄国的时候,军队中有一半不是法国人,而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普鲁士人、荷兰人和奥地利人。这也是有不少国家起来攻击拿破仑的原因。
在西班牙战争一开始,有不少西班牙人起义反对拿破仑,驱赶拿破仑的军队,发动了真正的反法战争,起初是城市游击战,后来又在乡村发展游击战,西班牙是反对拿破仑的策源地之一,其他地方也反对拿破仑统治,各国情况有些不同,德意志是一个非常锋利的国家,有很多小王国,这些国家一部分被奥地利操纵,另一些国家被普鲁士控制。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抵抗拿破仑的两个较大的国家,1805年奥地利,1806年、1807年普鲁士开始抵抗拿破仑军队,这两个较大的王国后来被拿破仑打败,他们感到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法兰西民族团结在一个强势领导周围。后来普鲁士人,特别是奥地利人被动员起来了,实现民族振兴,改革国家制度,改革军队。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法国恢复了帝制,路易十八接替他的被砍头的兄弟路易十六,登上王位后,这些国家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旧制度,这场战争持续了25年,直至1814年、1815年结束,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导致了他的第二次被流放。
雅克·奥立维·布登
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教授
历史学家
尽管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了,法国人民还是认为这个时代是光荣的时代、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军事上成功、胜利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不少元帅和将军,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为现代法国奠基的时代,那个时候建立了政治机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所有的公民政治方面的一些成果都是由拿破仑创建的,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法国政党把拿破仑时代看作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对于其他某些法国人来讲拿破仑结束了法国革命,使革命时代倡导的自由和民主受到破坏。
对于另外一些法国人来讲,拿破仑是一个暴君,几十万法国士兵死于欧洲战场,这是拿破仑时代的另一个方面,但对拿破仑时代的肯定是占主导地位的,毫无疑问拿破仑生前做了一切。被流放以后,他通过口述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法国为他树立了纪念碑,这些纪念碑今天还耸立在法国的城市街头,有些街道还以拿破仑时代的将军、元帅命名,还可以看到拿破仑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塑像,今天还有可以纪念拿破仑时代的建筑,如凯旋门、荣誉军人纪念馆,当人们参观巴黎的时候,导游还向游客介绍了艾菲尔铁塔旁边的拿破仑塑像。
拿破仑现在仍然是一个光荣的征服者,他在国外也是一个知名的人物,虽然他早已载入历史,但他仍然可以和现在另外一位法兰西的象征人物戴高乐将军相媲美,在对法国发挥政治作用方面,他们大概都是同样伟大的人物,虽然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几乎具有相同的生涯。
吉尔·罗内特
巴黎1787咖啡馆老板
曾在这个咖啡馆认识拿破仑的巴拉斯来咖啡馆寻找拿破仑,请他率领一支部队在拉罗克教堂前向保皇党人开枪,教堂离这儿不太远,拿破仑当皇帝之前也是这个咖啡馆的常客,当了皇帝以后他再也没有来过这个咖啡馆,这个巴拉斯原来是一个十分激进的革命者,他后来也成为较温和派人物。
一些历史学家说拿破仑当时是很穷的,革命时期的军人薪水很少,拿破仑也是这儿的常客,他们常常欠账。同时也是在科拉兹咖啡馆拿破仑第一次结识了约瑟芬,约瑟芬曾经是巴拉斯的情妇,约瑟芬是巴拉斯带到咖啡馆的,他们常来皇宫,因为当时皇宫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聚会的地方。
雅克·奥立维·布登
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教授
历史学家
《民法典》是拿破仑的一部杰作,制定《民法典》的思想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1804年制定这部《民法典》是为了代替君主政体下的法律,法国大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大革命时期准备了几个草案,但是没有一个成功颁布。
拿破仑·波拿巴1799上台的时候,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通过这部《民法典》,确立革命的原则,也就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为此他挑选了几个法学家负责法国的内政事务,他推动了《民法典》的起草和颁布,这部《民法典》使法国在19世纪建立起现代社会。财产权是这部法典的一个重要内容,家庭成为这部《民法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庭里妇女处于次要的地位,妇女必须服从丈夫,根据《民法典》,妇女是没有什么权利的。
财产权和家庭权是《民法典》的两个支柱,不满18岁的儿童由家庭管理,这两项权利使法国成为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在旧制度下,社会是以职业和城市为基础,现在它被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所代替,社会的核心是家庭。这部法律在拿破仑垮台以后并没有被废除,至今还是法国社会的基础,这部法律使得法国比其他国家强大,1815年拿破仑被推翻以后,《民法典》的这些基本原则,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在其他欧洲国家被采纳,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也吸取了《民法典》的原则。
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和欧洲。
从1804年开始拿破仑建立的立法、司法制度,谈及民主权利比较少,有关地方选举和公民投票中的自由也比较少,国家的权力是掌握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里,拿破仑依靠他们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们一方面掌握着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804年以后他们也是中央政权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从这个观点上看,整个司法制度为资产阶级的权利奠定了基础,比如说《民法典》充分阐述了继承权,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有权来决定其财产继承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与公民平等原则相矛盾的,平等的原则也是1799年宣布的,社会的不平等实际上没有体现这个平等的原则,因为继承权是有利于社会不平等的,因而导致不平等原则一直存在,显贵和资产阶级以及贵族是权力的掌握者,他们占据了议会和政府的重要职位,实际上掌握着整个的国家政权,同时一些法律允许社会下层人物有机会迁升,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成为军官,成为将军。
《民法典》又称为《拿破仑法典》,《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4年复杂的过程,拿破仑成立了一个国务委员会,制定了法国所有的法律,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由拿破仑任命的一些法律金融方面的专家组成的。
1800年到1804年的法国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拿破仑常去巴黎,并经常参加国务会议,他几乎参加了国务委员会的所有一般会议,参加了制定《民法典》的讨论,其中包括继承权问题、家庭问题。
由于他的坚持,《民法典》保留了离婚的条款,某些法学家认为婚约是不能解除的,在革命时期离婚是很困难的,当时拿破仑也许就想到后来有可能与约瑟芬离婚,1809年他与约瑟芬真的离婚了。这部法典总体上体现了他的公民权利方面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观点。
雅克·马塞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经济史专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法国没有具体时期,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它和过去有一个明显的间隔时期,在法国工业革命的运动进入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没有明显的间隔时期,这是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出现蒸汽机为标志的,从整个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纺织工业和铁路,增长率和英国相比较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世纪,和英国不同的是它没有那种快速起飞。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冶金、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
法国惟一的高速增长期是1945年到1975年,我们称之为30年辉煌时期。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是很长的、缓慢的,没有那种明显的间隔期。
18世纪国内生产值增长率每年平均1.5%,到19世纪年增长为2.5%,因此这个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这个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增长率,这个经济增长的过程是比较长的,不能和英国与德国比,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同的。
法国的政治动乱可能影响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法国革命实际上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整个18世纪,法国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强的,是可以和英国相比的,这是一些英国的历史学家的观点,使人惊奇的是他们认为在前政权时期(封建时期)经济增长率和英国一样高,法国那个时候蒸汽机比较少,但是水力资源、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法国人口也较多。
马克·哈特
马奇诺防线工友协会主席
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炮塔,这个碉堡建筑在斯纳堡,这里过去有两门75毫米的大炮,这是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从1930年开始为了保卫法国,防止邻国德国突然袭击而修建的,德国离这儿10多公里,在我前面和右边离这儿10多公里,边界离这儿很近,德国在北边和东边建立了工事,为防止德国军队很快地穿过边界,因此法国在边界上建立了工事,在马奇诺防线曾经发生了30次战斗,为了防止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式进攻,法国加强了边界防御。
从1950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登纳和戴高乐将军决定使两国人民和解,斯纳布尔成为两国人民和解的象征,法国人和德国人决定共同努力重建欧洲,根据历史我们共同修建了一个博物馆,过去曾经遭到轰炸,现在还有很多弹头。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
法国前总统
这是一个奇怪的时期,当时我还是儿童时代,法国准备和德国的战争,我们学习德文而不是英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占领德国,因为我们将面对德国的军队。相反我们可能被德国所占领,我们整个的军事制度就是准备和德国进行战争,1945年之前我们建筑堡垒制造武器,这些事距今已经60年了,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外交部长罗伯尔舒曼,拒绝与德国和解,这种想法当时看来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在开始的时候,东西方之间有一道铁幕,东欧被苏联占领。西欧部分有两个大国,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法国。两国有5300多万人口,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欧洲的50%,这两个国家从经济和人口来看是很重要的,从他们决定和解的时候开始,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与邻国和睦相处。因此就出现包括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在内的欧盟创建国这个名称。
皮埃尔·罗桑瓦隆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拿破仑法典》就是《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是什么呢?是完全和英国的法律相反的,英国的法律是以习惯为基础的,《拿破仑法典》则相反,它是非常具有权利理性主义的,从那个时候起,世界上有两种法律模式,一种法律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如《哥马路法典》,另一种法律是以理性为基础的,那就是《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
可以说这两种模式一直在世界上并存,前一种已经超越了后一种模式,它比较实用,因为它重视人的社会地位的价值,而不以抽象的原则为指导,根据《拿破仑法典》的乌托邦思想,它不需要对法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拿破仑法典》只要求机械地实施法律,人们永远不能机械地执行法律。
不管什么时候,原则都必须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法国受到了狂妄的理性主义影响,法国
人认为一切都可以组织实施,这就引起了法国社会的一个问题,法国社会试图将现代社会从成见和宗教中解放出来,这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伟大之处。
《拿破仑法典》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世界的理性论。它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而实际上引起了问题。
《拿破仑法典》的第二个特点是完全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一切基础是契约和个人责任,整个世界建立在个人自治意志的基础上运行,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乌托邦,一个社会不能简单地只有契约和个人的自治意志而存在,还必须有制度。
《拿破仑法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几大洲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拉丁美洲,最后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都采用了《拿破仑法典》,而没有采用美国、英国的《哥马路法典》,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也吸收了《拿破仑法典》的思想。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我认为殖民主义问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我们放弃了一些殖民地,这是很好的,但是有关对殖民地的法律是不一样的,过去说这是一种殖民主义。法国人做了很多对殖民地人民不利的事,譬如说我们没有对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行很好的教育,但是看看印度支那、越南的那些精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来到法国,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降下法国的三色国旗的时候,人们唱着马赛曲,把它看作是一种胜利,这是法国人的思想,就这样我们离开了阿尔及利亚,戴高乐将军善于抵制美国人,他使法国获得真正的独立,有时候他虽然傲慢,毫无疑问不能指责他把美国部队赶出了法国。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
法国前总统
那是在19世纪殖民主义时代,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除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殖民化不是通过移民实现的,而是行政机构的殖民化。而这些行政机构是吸收了我们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的权利,而且法国没有通过暴力很快处理这些殖民地的独立问题。
譬如,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和其他殖民地一样,是通过和平步骤实现独立的。这些国家的一些知名人士,过去一直参与法国的政治生活。我们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如果你们要问那些曾经被法国殖民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那里的人民现在对法国仍保持着良好的印象。
皮埃尔·罗桑瓦隆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没有能够分配共同的社会财富,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法国失败的原因,不是由于阿尔及利亚人的枪杆子斗争,而是由于法国人的价值没有被实行。这使法国人导致了他们自己的失败。殖民地的问题首先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谁和谁分配什么东西,谁应该和谁平等,关系到平等的一些基本问题。政治经济的平等条件实际上在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不是一样的。理由很简单,民法典的自由的权利没有得以实施,在殖民地没有像在法国本土那样实施。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