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大国崛起(图文版全集)

首页 > 大国崛起

第八章 戴高乐

  1945年,在象征着胜利的凯旋门下,法国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

  在戴高乐的带领下,自由法国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法兰西民族应有的贡献,而且在二战之后成功地恢复了大国的地位。

  第一节 “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列宁所说的没错,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惟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伍德罗·威尔逊总结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根植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

  1914年夏初,此时法国在民主政体最终形成后,经过40年的稳步发展,国家实力得到极大增强,工业生产增长了1.9倍,尽管与美、德、英相比差距不小,但总算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1914年的欧洲上空阴云笼罩,那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年代。威尔逊总统的密友和顾问豪斯上校称:“只需要一颗星星之火,就会闯下滔天大祸。”

  点燃这颗火星的是一个18岁的青年,醉心于民族主义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侄子,皇位的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德大公对波斯尼亚进行首次视察,事先有人警告他说,当地塞尔维亚居民可能会对他有危险的行动,但他置之不理。

  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坐汽车穿过萨拉热窝的大街时,那位狂热的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掏出一支勃朗宁手枪,向大公夫妇射击,7声枪响后,大公夫妇双双毙命。

  这次暗杀事件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关系密切的俄国、德国、法国先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也开始了对德的“复仇”之战。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英勇和激情在先进的武器面前似乎只是一个点缀,各个民族的鲜血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流淌,法国伤亡无数,136万士兵阵亡,300万人残废。而且国家经济遭受惨重打击,战争破坏了900万幢房屋,以及无数的铁路、公路和大部分工厂,许多农田寸草不生,法郎在1920年贬值80%。

  尽管法国人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法国终究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了谈判桌前。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

  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左右着大会的进程。

  5月7日,克里孟梭在代表战胜国交付和约草案时宣称:“清算的时候到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现在我们就把这项和约的文本交给你们。”

  6月23日下午德国政府被迫决定无条件接受和约。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正式签署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法国人把48年来所受的屈辱加倍送还给了德国,他们的政策是“让德国佬把老本赔光”。阿尔萨斯和洛林还给法国,法国监管盛产煤炭的德国萨尔区15年,德国军队降到10万人,另外还有100亿金马克的经济赔偿。

  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是一个虽然打了火漆,但火漆稀软,尚需不断加上新的印记的和平。”

  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第二节 “法国当时很快就组织起来了。……戴高乐很快就制定了计划……消灭德国人。”

  有一个法国少年14岁的时候写过一本叫《德国战役》的剧本。剧中假设法国和德国在1930年发生冲突,有一个“戴高乐将军”把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拯救了出来。该剧这样描述:“法国当时很快就组织起来了。……戴高乐很快就制定了计划……消灭德国人。”

  这个少年的想法与当年威尔逊的话很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战争风云又起。而此时的法国却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骁勇与坚忍,上层人物面对法西斯一味妥协,看不清形势。1939年8月26日,法国总理达拉第给希特勒写信称:“你我25年前都是士兵,深知战争的恐怖和灾难。”这封信被认为是迂腐的。

  5天之后,希特勒突袭波兰,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虽然宣战却守在马奇诺防线不动,眼看着波兰被吃掉。

  这种“平静”的战争持续了8个月后,希特勒向法国下手了,德国装甲部队没有硬啃马奇诺防线,而是从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短短40多天,法国兵败如山倒。

  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国动员了大批船只,经过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这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又一颗苦果。

  那位写《德国战役》剧本的小男孩已成为一名法国将军,他流亡到了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继续坚持反法西斯的斗争。历史与少年人虚构的情节如此相似,令人不可思议。

  1940年6月18日,正当法国贝当政府在德军的凌厉攻势面前张皇失措、准备投降之际,一位政治上默默无闻的法国准将,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法国人民庄严宣告:“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位将军,名叫戴高乐。

  在当时混乱的状态下,听到这次广播的法国人少之又少,而BBC也没有对这次讲话进行录音,它只是留给后人一份简单的常规记录:“时间:4分钟。无酬金。播送时间:22时。”正是这4分钟,使戴高乐开创出一个“自由法国”的神话,开启了他道义权威和政治领袖的历程,也最终将法国纳入战胜国的行列之中。

  在他的带领下,自由法国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法兰西民族应有的贡献,而且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1944年8月26日,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正在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戴高乐,他身后是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成员。这时候,国内抵抗运动的领袖皮杜尔赶了上来,境内和海外的抵抗领袖似乎“并驾齐驱”了。而让人吃惊的是,身高超过两米的戴高乐

  低下头对皮杜尔说:“先生,请您稍微往后一点。”

  在戴高乐看来,法兰西只有一个领袖,那就是戴高乐。

  然而,法国当时的政坛以及各种党派,并不认同戴高乐的主张。

  尤其在选择政治制度方面,这位法国的救星遭到了激烈的抵抗。

  戴高乐坚决抵制第三共和国那种反复无常的议会制。他主张,国家实权应该在元首和政府手里,国家的命运不应当由纷争不息的议会来决定。

  但是,战争结束了,在和平时期爱出风头的职业政客们,想在法国政坛上分一杯羹。他们更熟悉这种由政党操纵议会,议会操纵总统和政府,总统和政府只对议会负责的政治模式。

  所以,当戴高乐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这些政客们就指责他是想搞独裁。无党无派的戴高乐开始在选举中处于下风。

  在1945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皮杜尔领导的人民共和运动政党领先,最终建立了由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运动党三党联合的临时政府。无党派的戴高乐出任总理。

  没有达到自己政治理想的戴高乐备感失落,1946年1月20日,他突然宣布辞职,在辞职声明中他写道:“排他性的党派制度又要卷土重来了。我是不赞成这个的。但是,除非用武力建立一个我所不能同意的、无疑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独裁政权,我就无法制止这种尝试,因此,我必须告退。”

  1947年1月,社会党人奥里奥尔当选为总统。艰难诞生的法国第四共和国驶上了崎岖之路。

  在政治斗争中逐渐成熟的戴高乐,看到了自己个人力量的渺小,1947年3月,他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法兰西人民联盟。在当年进行的市政选举中,他的法兰西人民联盟获得了40%的选票。但是,由于先前他的形象让人们感到害怕,因此对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最后,戴高乐放弃了,1952年9月,他又一次退出了政坛。后来,他的忠实跟随者安德瑞·马尔罗回忆说:“戴高乐将军发动我们全速向(意大利中部的)卢比肯河前进,然后告诉我们扔掉手中的鱼竿。”

  第三节 辉煌30年

  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内,法国取得了比自己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优秀的经济成就。

  1947年,第一个国家计划开始,一直持续到1952年,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建,重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得到了发展。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也大大加快了法国经济的增长。

  从1950年到1958年,法国工业产量增长了80%,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每年大于5%的速度。

  农业也出现了大发展。拖拉机的数量从1946年到1958年增长了10倍。而政府也帮助法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以最大地提升法国农业的竞争力。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1965年,有一半的家庭拥有一台电冰箱,比6年前高了42.5个百分点。1958年到1973年,电视机的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汽车则从500万辆增长到1500万辆。

  而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特征则是殖民地问题的解决和现代民主国家的建立。

  第四共和国的内阁依然反复无常。在1947年到1958年期间,产生了24届内阁,平均每个内阁存活的时间仅5个多月。而且,仅存在一天的内阁就有两个:1955年2月17日到18日的比诺政府与1957年10月日17到18日的比内政府。

  而且,1947年确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在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第四共和国一再出兵镇压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起义。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已成为法属殖民地132年的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成为法国最为头疼的事情。

  以退为进的戴高乐最终等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那一天。1958年6月戴高乐接任法国总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历史的探照灯突然照到”一个人的身上,会“使他光彩夺目”,1958年夏,法国历史的探照灯照射在戴高乐的身上。5月29日,法国总统科蒂向国民议会发出咨文,宣布他请戴高乐出任政府总理,并说,如果议会拒绝他的请求的话,他将提出辞职。

  6月1日,戴高乐宣布新政府的组成,阿尔及利亚形势随即走向缓和。

  1959年9月,戴高乐果断地宣布,接受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并且开始和民族解放阵线谈判。1962年,双方签订了《埃维昂协定》,阿尔及利亚完全独立。

  尽管法国人是为了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而请出戴高乐的,但是戴高乐政治理想一直在他心中酝酿。

  1958年9月28日,以总统制代替议会制的新宪法出台,由此诞生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以绝对多数的优势当选为首任总统。1959年1月8日,戴高乐正式出任总统,当天下午,他按照传统和前总统科蒂前往凯旋门,向无名战士表达敬意。然后,在蒙蒙细雨中,戴高乐走向总统专用的大轿车,而将第四共和国末任总统科蒂留在历史的身后。在阿尔及利亚之后,法国继续推动非殖民化运动。1958年,戴高乐给予中西非殖民地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后续援助获得独立,要么继续保持与法国本土的联系但只能拥有部分自治。几内亚选择了前者,其他国家则选择了后者。

  戴高乐结束了法国头痛的殖民地问题,殖民地从法国本土获得的援助迅速减少,法国和殖民地的贸易也在缩小,但是,法国的经济却在不断地发展,因为法国发现它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在欧洲内部而不是其外部。20世纪50年代后期,第三世界占法国贸易的五分之一,到70年代后期则下降到二十分之一。

  法国与欧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对法国经济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法德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可谓重中之重。

  2003年1月22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聚会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隆重纪念象征着法德和解的《爱丽舍宫条约》签订40周年。两国发表了《共同政治声明》,重申继续履行《爱丽舍宫条约》,加强法德“特殊关系”。希拉克说,推动欧洲建设的法德“发动机”已在“全速运转”。

  德国和法国的和解过程,开始于更早一些时候。

  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将法德和解推向全面合作的过程。

  戴高乐对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思路已很清晰,同时他要使法国成为大国的思想也很明确,他也从现实中领悟到要发挥法国的作用,使欧洲成为第三种力量,法德从和解到合作是必由之路。

  1962年,在欧共体成立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这两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互访,并于次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宫条约》,规定了两国首脑定期会晤。

  这一条约反映了法德两国人民期盼和平相处的意愿,标志着法德两国捐弃前嫌,实现了真正的谅解。法、德都需要通过走欧洲联合之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法国有强烈的大国意识,但经济实力不足;德国虽经济实力雄厚,但因历史原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受到压制。

  因此,只有通过法国这个“政治领袖”出主意,德国这个“经济巨人”出财力,才能使法德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车轮滚滚向前的“发动机”。

  这一切,戴高乐功不可没,难怪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在宣布戴高乐死去的时候,这样叹息:“戴高乐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40多年来,从戴高乐与阿登纳,到德斯坦与施密特;从密特朗与科尔,到希拉克与施罗德,法德几代领导人都恪守承诺,每年至少正式会晤两次,共同商讨欧洲一体化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为两者走向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第一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上出现5个共和国,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实践自由、平等理念的艰难和法国国家的命运的曲折由此可见一斑。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与宿敌德国和解,共同担纲起欧洲的责任;

  从法属殖民地撤军,实现内外一致的民主;

  与新中国建交,打破东西方的壁垒与隔阂;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成为制衡世界的力量。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没有再忽视那条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则:真正意义的、内外一致的、属于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这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但是人类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无限接近它。

  在这条道路上,法国人以特有的浪漫气质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实验,因为他们的努力,使法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从这时开始,法国才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民主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成为世人心目中无可争辩的世界大国。

  这尊完成于20世纪初的雕像沉思至今。

  正如几起几落的法兰西,虽历经动荡,却以它独特的思考的姿态和独立、自由的思想,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