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沉沦的菩提:苏曼殊全传

九、情殇过后的日子

  樱山村的情殇,使苏曼殊的感情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动。他带着心灵的累累伤痕,和眼角上不尽流淌的泪水,没向母亲告别,没向惠子告别,没向乡亲们告别,于19××年悄悄离开那里,来到了横滨,他要寻找好友——冯自由,他要选择一种新的生活。

  暂趁曼殊寻找冯自由之际,我们且抽出笔来简略交待一下那个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状况: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年代,是每个黄肤色的中国人最不该忘记的年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西方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一系列罪恶的侵略战争,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掠抢,无恶不为,犯下了严重的滔天罪行。他们借炮口的威逼,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控制中国的主权,瓜分中国的土地,侵略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败坏社会风气,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祸患。所以中国人民走出中世纪这一过程中的最初感受,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的屠杀和野蛮掠夺,是极为深重的民族屈辱、民族灾难、民族危机。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民族屈辱,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全面深刻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首先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这是中国不愿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极为痛苦的问题。为了民族的生存,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侵略进行了持续的、英勇顽强的抵抗斗争。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抗争史、奋进史。正是在民族的屈辱、抗争、奋进之中,开始了那场预示着“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的革命。同时,这个时期,中国的反清的风潮也达到了顶点,上世纪播下的种子,在本土到处生长起来,在有华侨社会的外国土地上也开始萌芽。特别是岛国日本,有一大批热血青年在奔走呼号!他们没有经验、没有策略,有的只是激情和热血!他们呼朋引客、招降纳叛,焦急寻觅着真正的同志。他们是意识到人的尊严并把这一意识迅速传播开来的第一代中国人。他们要民族主义,更要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数一数这些人,他们是: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邹容、陈天华、陈少白、蔡锷、赵伯先、陈英士、冯自由……

  冯自由,是开先河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为活跃的一个。他祖籍广东,父亲是有名的商人——冯镜如,也就是横滨大同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自由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每每学习完一天的功课,就要来到父亲面前,按着父亲的要求,讲述一段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一直讲到唐宋元明清,尤其讲到五胡乱华,朱石篡唐,崖门投海,煤山自缢等项,父亲总是潸然泪下。一次,他给父亲诵读《易》经,读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句,父亲突然把书抢了过去,两眼直直地看着他,说:“儿,你能记住这一句吗?”他点点头。父亲又说:“我要你终生记住这一句,能做到吗?”他又点点头。父亲这才将手掌缓缓地落到他的肩上,他分明感到那手掌的重量。至此,他越发喜欢读书,喜欢思索了。14岁随父到日本后,他对父亲关注的问题,更加感兴趣了……

  一日黄昏时分,家中来了两个人,一位身材魁伟,面庞红润,黑黑的剑眉下,两只深潭般的眼睛,现着异样的神采;另一位体态瘦弱,面皮白净,棱角分明的面颊上,一双并不大的眸子闪着睿智的光芒。两个人都身着长衫,不留发辫,一看就不是平俗之辈。开始,二人和父亲爽声大气地谈着话,渐渐地谈话的声音变小了,他觉得很纳闷,就装作困倦的样子倚到父亲的腿上,眯缝着眼睛,聚中全部精力听他们谈话,听着听着便眨动起眼睛,思索起来。这一下,把那位身材魁伟的人逗笑了,他摸了摸自由的脸蛋说:

  “小家伙,你好机灵呀!你知道,我们二人是什么人吗?”

  “儿子,你猜猜,他们二人是什么人?”父亲也附和着。自由眨动了一下大眼睛,说:“什么人?反正他们是好人。”

  他这一句话一说出,父亲和那二位都哈哈大笑起来。

  面皮白净那人边喝水边说:“小家伙,实话告诉你,我们是强盗。”

  “什么?强盗?”自由十分惊讶。

  “是强盗,”父亲微笑着说:“儿子,你知道咱们粤中有四大寇吗?”

  “四大寇,我知道,那是满清政府诬蔑革命领袖的话,其实,真正的强盗,是清政府。”

  “说得好,儿子。你知道四大寇都是谁吗?”

  “这怎么不知道。”自由扳着指头数算起来:“四大寇有孙中山——逸仙,陈少白——葵石,尤烈——少绔,杨飞鸿——衢云。”

  “对,说得完全对。”面皮白净那人欣喜地摸着他的脑袋:

  “那你看看我们像不像四寇中的前两寇。”

  “真的?”自由便用眼睛打量着二人。“你们就是孙先生、陈先生。”

  “儿子,这位就是孙中山先生。”父亲指了指身材魁伟那人,又指着面皮白净的那人说:“这就是陈少白先生。”

  “真的,难道我这不是在做梦么!”自由兴奋得眼眶中几乎闪出了泪花,说着就要伏身相拜。

  孙中山伸手就将他扶住了,扭头冲冯镜如说:“俗语讲,三岁看老。镜如啊,你这个儿子可真是个好苗苗啊。小家伙,叫什么名字?”

  “我叫冯自由。”

  “自由,多么好听的名字啊!”孙中山也非常兴奋:“人活着就要寻求自由,就应为大多数人寻求自由。”少白脸庞上闪烁着神采,问道:“你喜欢读书么?”

  “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读陈腐的书,不喜欢读束服人的书。我最愿读有智慧的书。”

  “具体地说说喜欢那本?”

  “我喜欢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张飞我喜欢,关羽我喜欢,吕布我也喜欢。可是我最喜欢的却是诸葛——孔明。”

  “好!”中山先生大声说道:“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喜欢诸葛亮,就是明白古今顺逆之理,天道之理。你知道我们这些革命党,也就是清廷所谓的大盗,说到家,就像汉朝的刘备、诸葛亮,大清黄帝就是曹操、司马懿,我们革命推翻满洲皇帝,就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恢复汉室。”

  “先生,那,那我参加革命党行吗?”自由征询道。

  “你,这样小的年纪?”

  “年纪小怎样?骆宾王五岁作《鹅》,王勃十八岁写《滕王阁序》,哪吒那样小还能闹海呢!”

  “讲得好。”中山高兴地说:“自由,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一定认真考虑你的请求。”

  “这样小的年纪,就有如此雄心,真是难得。”陈少白摸了摸冯自由的脑袋。

  几天后,自由的请求得到了批复,孙中山作为介绍人领他参加了宣誓会,他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的誓言声中,高高地举起拳头。于是,兴中会又多了一个最为年轻的会员。

  从这时起,冯自由便真正投身到反清复明的强大革命洪流中去,尤其在19××年大同学校反对保皇派的斗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同学校,是在孙中山先生的亲自奔走鼓动下,创立的一所华侨弟子的学校。建校伊始,学校的风气比较纯正,向上,课程设置,也比较科学,合理。自戊戌变法失败,康梁亡命于日本,大同学校的章程就有所改变,身任校长职务的徐勤,因聆受康有为的机宜,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天都要礼拜孔子,必须在孔圣人像前跪拜。拒绝这样做的,就要受到惩罚,被开除学校。对原有课程大加改变,强令学生大写歌颂圣君弘扬新政之类题目。学校会客室甚至贴出“孙文到不招待”的纸条。这样一来,维新、革命两派之间的关系即紧张起来。

  大同学校的校长及一部分教员虽倾向于康派保皇党,但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革命志士。徐勤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广大师生的愤慨。双方的冲突异常激烈。面对着校方的种种做法,冯自由义愤填膺,首当其冲。他将几个学生领袖召集一起,研究对策,形成方案,很快便将全体同学都组织起来,排着长队,高唱他亲手编写的“亡国际,如何计;愿难成,功莫济。静言思之,能无恧愧!勖哉小子,万千奋励”的短歌,手举着大幅标语,标语上书着十六个大字:

  国耻未雪,

  民生多艰,

  每时不忘,

  勖哉小子。

  他们从校园操场出发,游遍每个教室,最后来到徐勤办公室前,向他提出集体退学。

  这一下,徐勤惶恐了,脸上冒出了热汗,战战栗栗的来到学生面前,问道:“诸位义子,休要激动,有什么话都好说么!”

  “那好,徐先生!”冯自由从队伍中走了出来,走到徐勤面前:“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三条。”

  “请讲。”

  “第一条,恢复孙中山先生的办学章程。”

  “那么,第二条呢?”

  “我们不能写歌颂圣君弘扬新政之类的东西!第三条,我们不能每星期天都在孔子像前下跪。”

  “这……”徐勤支吾了一下,皮笑肉不笑地说:“这个咱们慢慢好商量。你们还是先回去吧!”

  “不!”冯自由非常坚决,他眼角斜视了一下徐勤,扭头又看了看大伙,异常果断地说:“徐先生你若不现在答复我们,我们即刻就走。同学们,对不对?”

  “对,我们即刻就走!”

  “快点答复我们!”

  ……

  同学们随之便狂喊起来。

  徐勤手足无措,异常狼狈,用手帕轻轻擦抹一下额头上的虚汗,可怜巴巴地说:“好我答应你们,答应你们!”

  到此为止,作为学生领袖冯自由领导的这场和校方保皇派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二年后,他离开了横滨,去东京就读。19××年,他又为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回到横滨。

  这一日,他早晨起来,心情异常愉快,回想起夜里的梦境,甚觉有趣。他梦见一头雪白的肥猪被他杀了,那头猪的肉是那样肥,他切了一块放进锅里,须臾,那锅里发出香气,馋得他险些流出口水,他实等不及了,便掀开了锅盖,只见那猪肉已变成了红扑扑的颜色,他伸手便拿,没成想,猪肉一下落到了地上,他哎呀一声便醒了……想想那肉,就觉得可笑,便问身旁的小李说:

  “哎小李,你说梦见猪肉是啥样意思?”

  “梦见猪肉,那好啊!”

  “怎么好?”

  “梦见猪肉,能见到亲人呐!”

  “真的?”

  “真的。”

  “那太好了,我真想念我的亲人啦!”自由说着,便高高兴地唱起来。

  这时,传来一阵咚咚的敲门声,小李便将房门打开了,随之走进一个人来。

  “请问,冯自由先生住在这里吗?”

  冯自由回身看去,禁不住大叫起来:“曼殊,我的兄弟!”说着就从床上高兴地跳到地上,一把握住曼殊的手:“我今天做梦太灵验了,说见到亲人就见到了亲人。”

  “自由兄,你这里可是真难找啊!为找你,我问了多少人,寻了多少路。”

  “那真有劳曼殊兄弟了,你快坐下歇一歇。”他随之将曼殊让到床上,回身倒了一杯水,递了过来。于是,两个人便畅谈起来,从海上相识,谈到樱山村重逢,从彼此心迹,谈到未来志向,又谈到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兴中会……

  闲谈了一阵之后,冯自由说:“曼殊此次来横滨,有何打算?”

  曼殊略略思索了一下,说:“自从上次你跟我提及读书一事,我一直神往,尤其是大同学校的那种校风,那种课程,更令我艳羡,所以我今天来找你,就是想到那里就读。”

  “好!”冯自由眼神愈发明亮了:“曼殊兄弟,你这个想法太好了,一切全包在我身上了。”

  “只是……”曼殊忽然语塞起来。

  “曼殊,有话尽管说。”

  “只是,学校不会以我的身份为嫌否?”

  “这个,曼殊你只管放心。大同学校不是三教九流都接纳的学校,它是按着孙先生的旨意,旨在培养英才。你若在这里就学,岂不增加这里的光彩。”

  “自由兄过奖了,我这一切可就全靠你啦!”

  “放心吧!曼殊!”

  “那我就先谢你了。”曼殊说着就深深一拜。

  “曼殊,干嘛这么客气。”

  ……

  此后事情进行得果然顺利,冯镜如先生听了冯自由对曼殊情况的介绍,学校当局又听了冯镜如先生的介绍,便作为特殊例外收下了这个学生。

  曼殊入学后,除了刻苦钻研学业外,行径却显得异常独特。有时与人相处,热情迸发,说话如滔滔流水;有时与人相处,异常冷漠一言不发;有时看着落叶,就悄悄流泪;有时看着残花,便哑言恸哭……他的画艺,被全校上下叹为一绝。人们看他作画,有人都忘了吃饭,有人帮他研墨,有人都放弃了自习。但人们无法理解的是,不管他花了怎样的功夫,用了多少笔墨描摹的画,山水鱼虫也好,花鸟人物也好……只要有人索要,他有时扔到地上,有时从窗口抛出……

  同学们都觉得他怪异,可是又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气。

  更为怪异的是:一日上课铃响之后,老师款款走上讲坛,说了一声“上课!”同学们便唰地一声站起,随之便齐呼每每课前必呼的口号:

  国耻未雪,

  民生多艰,

  每时不忘,

  勖哉小子!

  呼毕同学们都坐下了,只有曼殊依旧站着,他左右环视了一下,忽然又从头大呼起来。同学们都非常惊异,目光都齐刷刷地转向了他。这时的曼殊已经顾及不了这些了,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呼这一口号,他越呼越激昂,越呼越冲动,呼到五六遍的时候,两只眼睛上便盈满了亮闪闪的泪水。

  这时,同学们也都低下了头,他们从曼殊的泪水中,似乎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

  晚上,曼殊回到寝室,思绪也无法平静。想到白天课堂上的情形,想到师生那时的表情,他的心潮越发起伏了。为了不使自己陷入无限的思索之中,他从枕头下摸出一本书阅读起来。这是冯自由送给他的书,封皮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可是内容却是那么悲壮感人!书中讲述的是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位湖南乡间妹子正在水边洗衣,忽然凶残的清兵来到了,她怎样躲藏也来不及了,只得束手被擒。清兵看见该女子如此美貌,便欢心不已,这个想窃为己有,那个想献给顶头上司,于是他们拿出白花花的银两引诱女子,可是那女子连看一眼都不看。没办法,他们只得牵来一匹马,驮上女子,向前赶奔着。这一日,行至鹦武洲,队伍只得歇息下来。几个日夜米水未进的女子,忽然提出要喝水的要求,于是清兵就将她扶下马来,到江边饮水,他们哪里想到,那刚烈的女子趁清兵舀水的当儿,奋力地投入江中,滚滚的江水即刻吞没了她……翌日的清晨,当人们将她从水中打捞上来的时候,人们竟奇迹般意外地发现在她的衣裙上,写有绝命诗八首:

  影照江干不暇悲,

  永辞鸾镜敛双眉;

  朱门曾识谐秦晋,

  死后相逢总未知。

  征帆已说过双姑,

  掩泪声声泣夜乌。

  葬入江鱼波底没,

  不留青冢在单于。

  少小伶仃画阁时,

  诗书曾拜母兄师。

  涛声夜夜催何急,

  犹记挑灯读楚辞。

  生来弱质未簪笄,

  身没狂澜叹不齐。

  何伯有灵怜薄命,

  东流直绕洞庭西。

  当年闺阁惜如金,

  何事牵裾逐水滨?

  寄语双亲休眷恋,

  入江犹是女儿身。

  遮身只是旧罗衣,

  梦到湘江恐未归。

  冥冥风涛又谁伴,

  声声遥祝两灵妃。

  厌听行间带笑歌,

  几回断肠已无多!

  青鸾有意随王母,

  空费人间设网罗。

  国史当年强记亲,

  杀身自古以成仁。

  簪缨虽愧奇男子,

  犹胜王朝供事臣。

  看罢绝命诗,曼殊脸上又是一片泪水。他深深地被那女子的精神所感动着:那是一种坚贞的民族精神,那是一种满族统治所惧怕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比出嫁匈奴的王昭君要崇高得多。这个时候,他似乎明白冯自由送给他该书的含意,也越发感到了冯自由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活动的意义。

  夜,已经很深了,深蓝色的夜空中只有星儿在眨眼,浅黄色的月牙早已升上中天,像一个残缺的问号,在微微闪动。

  他看着月牙,又开始思索起来……

后页 前页 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