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平 《北京青年报》2003年5月14日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距此不远,南行数百米,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名叫箭杆胡同,其中有一个9号院,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北京的寓所,这个院落同时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1917年1月从上海迁到北京以后的所在地。
有人把这个院落称作五四运动的司令部
因为陈独秀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的身份,《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与民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的地位,所以有人把这个院落称作五四运动的司令部。
现在箭杆胡同一带正在开始进行危旧房拆迁改造,这条小胡同只剩下短短的一段。它隐身在民政部大院的西侧,胡同北侧的房屋在不久前全部拆迁,已经用蓝色的挡板围成了工地。胡同南侧只有紧邻民政部信访办公室的9号院还存在。它没被拆的惟一原因,就是因为它是陈独秀故居和《新青年》编辑部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部门最近派人来此做过勘察。据院内居民讲,他们不久也将搬迁出去,这个院落将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力争恢复历史原貌。
解放初期登记的房屋院落系私房,业主姓孙,房产来源是祖上遗产,购于1911年。由此可见,陈独秀先生1917年从上海来京,是租孙家的房子做寓所的
箭杆胡同在北池子大街和北河沿大街之间,处于老北京皇城范围之内。民国初年在北京市内分区,皇城改称黄城,原皇城的范围均属内六区。现在到即将整体改造的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转一转,在个别老宅门上还能看到蓝色的“内六区”的门牌。翻阅《燕都丛考》等文献古籍的记载可知,这一带在清末民初时肯定相当气派和风光,应该是东城区精华所萃的一个地方。
箭杆胡同9号是旧时的门牌号码,内有东、西两个院,位于箭杆胡同与妞妞房胡同相交的把角处。现在院子朝北的正门,门牌号码是箭杆胡同20号;西侧相交的妞妞房胡同已改称骑河楼南巷,朝西所开的侧门,门牌号码是骑河楼南巷9号。按照北京市东城区房地局现存的房屋档案记载,这个院子的总面积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解放初期登记的房屋院落系私房,业主姓孙,房产来源是祖上遗产,购于1911年,即清帝逊位、民国肇始的民国元年。由此可见,陈独秀先生1917年从上海来京,是租孙家的房子做寓所的。
两个院落一直相通,所以当北洋政府通缉陈独秀,派来的警察快到箭杆胡同的院门时,陈独秀是从西院门出妞妞房而脱身的
据知情者介绍,当年9号院内的东西两个院子,既分隔又相通,都很安静、清幽。孙家自己住在西边,东院整个租给了陈独秀先生。三间北房是陈独秀的住房和办公室;三间南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靠街门的小房算个传达室,《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门边;两间东房是陈独秀所雇车夫和厨子住的地方。两个院落一直相通,所以当北洋政府通缉陈独秀,派来的警察快到箭杆胡同的院门时,陈独秀是从西院门出妞妞房而脱身的。而《新青年》杂志也从1919年迁回上海编辑出版。
陈独秀和《新青年》编辑部租住箭杆胡同9号院,算来时间也就两年多。迄今则已80多年了。风雨沧桑,时移势易,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箭杆胡同9号院依然存在,只是更加衰颓苍老。现在院内仍住有四户人家,房屋的总体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据记载,箭杆胡同是北池子大街和北河沿大街之间并未纵贯东西的一条短胡同。北池子大街上有武备院旧署和故宫外八庙之中的风神、雨神两庙,武备院早已无存,改成了民居;风神庙即北池子大街北口的宣仁庙,现在正在重新进行维护修缮;雨神庙即北池大街中段的凝和庙,现在的北池子小学所在地。北河沿大街上则有前清时的光禄寺署,到晚清时改为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宗室觉罗的事务,为皇帝的近支亲贵王大臣所管的衙门,其地即现在的东华门幼儿园所在地一带;还有礼器库和译学馆,译学馆是晚清开展洋务运动以后由恭亲王所创设,门临北河沿,约在现今民政部的所在地。这一带还有不少名人的故居,如宣统年间,以后做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就住在现在清华同学会北面的小胡同里。段祺瑞最亲信的徐树铮上将的故宅、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张志潭的故居、北洋重臣亦为段祺瑞亲戚的吴光新的故宅,都在这一带。 (李平)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