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陈独秀系列书籍

《狂人陈独秀》下集文稿

  PART1:

  纪实:

  主持:朱先生,你看,这立了个牌子——独秀山。

  朱:对对对。

  主持:陈独秀因山得名,

  朱:对。

  主持:就是对面这个独秀山。陈独秀有一房心爱的这个闲章叫做“独秀山民”,给人写字的时候要盖上这房章,这房章后来在重庆江津那个地方被小偷给偷了,他伤心的要命。

  朱:他在1914年,在日本,就第一次在甲寅上面写文章,那时候章士钊就叫“栏柯山人”,它不是浙江有个栏柯山嘛,下围棋,那么陈独秀也就学个独秀山人。

  主持:他大概找来找去发现家乡只有这个山名可能有点诗意。一峰独秀嘛,一山独秀。这个笔名后来就概括了他的其他的名字,包括他的正式的官名,包括他的字,最后是以这样一个笔名成为了他的正式的名字了。

  朱:以独秀名闻天下。

  串场1: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过去一个月后,早就被警方盯上了的陈独秀在与胡适等人一起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时候被捕。几天前,他刚刚在《每周评论》上放出豪言,他说,“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二,一是监狱,一是科学研究室”,而他的一生,必定“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陈独秀一生波折,多次入狱,也着实印证了自己的豪言。五四的那次入狱,对于他来说是个思想的大转弯。据胡适回忆说,“独秀在拘禁期中,没有书报可读,只有一本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他本是一位很富于感情的人,这回读了基督教的圣经,很受感动”;“他独自想过一些问题,使他想到他向来不曾想过的一条路上去。”而胡适口中的那条“不曾想过的路”,正是出狱后陈独秀为之付出极大热忱的共产主义之路。

  解说1:20世纪初,动荡的时局牵扯着陈独秀日益增长的政治神经,曾经踌躇满志,打算教育救国的想法在现实中备受打击。   孙:我觉得这里面有他对知识群落的失望,他对北大是失望的,他虽然是在北大给了比较高的荣誉,但是他突然发现北大这些教授们,你比如像黄凯这样的,他并没有放在眼里,虽然说这些是张门弟子很棒,他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像胡适这些东西它就是玩儿来玩儿去就是文字游戏,你说的很好,但是一个结不了果的一个花朵,他觉得中国要想改变中国社会,真正改变中国命运,我们知识分子在那边谈天论道不行。

  王:不能清谈。

  孙:必须要有一个可操作的环节,就是说改变社会,只是谈主义,只是谈思想,只是谈文化史那就是清谈了,那怎么办,要有个环节,把他实践到现实生活里面,能够成为现实里面的一个行为,那他就觉得应当中间有个环节就是政党政治,他在一篇文章里面专门谈中国缺乏一个健全的政党政治环节,把这个理想实施出来,这个选择应当说在当时他比很多人看得要远。解说2:在陈独秀组建政党之前,很多党派组织都曾拉拢过他,这其中不乏与他私交甚好的朋友,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孙:他当时觉得中国的政党是乌合之众,虽然国民党那时候已经有表现出一种那样的,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这个政党,有一种生气在里面,但是他觉得还是有一种士大夫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东西在里面,你比如说孙中山里面讲宣誓,按手印。

  主持人:这个陈独秀非常反感,黑帮的做法。

  朱:他跟孙中山本人没有交往,但是跟他的部下张继、邹容都是朋友,他就发现他们中间的人,包括汪精卫都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所以他对国民党,包括孙中山,他是有一种距离感,因为陈独秀这个人个性比较明显,他是喜欢做大老板。他要做老大的。举大旗,所以他一看,就没他的位置了他就不加入了。

  解说3:起初,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 孙:他当时其实对苏联并不了解,当了解以后是二十年代末期三十年代初他才开始真正了解苏联,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从理论层面来看,陈独秀对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是比较表层的,就是说,或者说他们接受的结论性的东西,至于这个学说怎么样他没有深入的研究,在这一点他还不如李大钊。李大钊在当时有一些从经济学、从哪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他还有他自己一些特点的,而且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永远的真理,它是一个时期的真理,那个时候的文人,像李大钊这种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我们后来的共产党人的理解又不一样。陈独秀当时怎么想的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猜测了,但是从他留下的一些文章和那些办的杂志,以及周围的人的回忆录里能感觉到,他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新的一个力量,一个层面出来,就像鲁迅当时希望中国有个新的知识阶级,之所以中国不行,中国没有一个像俄国那样一个独立的知识阶级存在,那么我想陈独秀他也会想,中国也没有一个像俄国那样,那样的一个政党,有力量的一个政党,能够带领这个民众,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一个政党,他之所以能够组建共产党就是有两种因素,一个就是在新青年时期,那些朋友圈子,比如像张申府,就张松年。

  王:他是很热衷于组党的了。张申府。

  孙:李大钊。李大钊对苏联的当时新生的苏联的那样的理解,这些对他都是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共产国际确实当时派了人来了,那么就是一拍即合。

  解说4:1920年,陈独秀应陈炯明的邀请,到广东办教育。同行的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建党“催化剂”维经斯基。那时的陈独秀对于建党仍然三心二意,骨子里的文人气使他并不想今后将政党政治作为主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家一致推选陈独秀为第一任中央局书记。

  串场3:

  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的时候,陈独秀还在广东以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做经费当着教育委员长。广州高校很多,青年学生听说陈独秀在广州,都想一睹他的风采,各校校长也纷纷拜访他,请他务必赏光,去学校演讲,以免被学生谴责为无能。那段时间,陈先生的大论响彻广东各大高校的讲台,内容当然也逃脱不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阐述,这对青年学生造成的影响十分强烈。当然,他的那一句“万恶孝为首”也惹恼了广东的保守派, 他们紧锣密鼓地盘算着“找机会将陈独秀赶出广东”。中共“一大”结束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嘱咐包惠僧说,陈独秀现在是中央局书记了,既然是书记,就要回到上海,负起责任来。包惠僧汇报给陈独秀,他心里琢磨着,是到了该打马回程的时候了。解说5:1921年9月,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在担任中共中央局书记之余,他仍在秘密主持《新青年》的编撰工作。由于缺乏谨慎,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次因《新青年》被抓进上海巡捕房,两次都被共产国际营救出来。如此,他在广州发下的“不要国际帮助,独立干革命”的宏愿便难以兑现了。当陈独秀的手和他一向不感冒的马林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某种未来便已被注定。

  唐:他在成立共产党以后,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职务,他必须要受到苏联,斯大林共产国际的约束,所以这段时期是最窝囊的时期。

  主持人:他既不独立也不自由。

  唐先生:他的思想都不能得到贯彻,他必须服从,违心地服从共产国际。

  主持人:好像他的那个儿子陈乔年先生,就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跟父亲有过一次争论,那个陈乔年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刚刚他也参加了武汉的会议是吧,说父亲你的路线进行了清算,你对大革命失败是要负有责任的,那么陈独秀很生气,他说我有什么办法,我的一切的东西都有一个共产国际代表坐在那个地方指手画脚,不经过他根本就行不通。

  唐先生:对,而且这个情况还不能讲的。

  主持人:还不能讲,还是纪律。

  唐先生:纪律,不能讲,共产国际给你什么指示,斯大林给什么指示,有什么决定,他必须去执行。

  PART2: 解说:1927年,蒋介石连续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无数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人头落地,中国的红色力量被浸泡在一片血色之中。此前和汪精卫签署联合声明的陈独秀遭到了义无反顾的清算。来自中共党内和共产国际的严厉攻击如暴风雨般将陈独秀团团包围。最终,陈独秀的种种错误被归结在一顶“右倾投降主义”的大帽子下,这项硕大无朋的帽子一直被他带进了坟墓。

  主持人:也就说我们一直把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失败,过去责任是全部推在陈独秀身上的,陈独秀真是有苦说不出来。

  朱:说到这个失败呢,应该讲祸根在1923年1922年就埋下了。

  主持人:就是第三国际是吧。

  朱:就埋下了,那个时候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由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就是在国民党在里面发展共产党。

  主持人:放一个共产党进去。

  朱:党中有党,当时就引起了共产党内部的矛盾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双方都不同意,但是共产国际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因为当时的马林,他认为要采取革命的机会主义,要利用国民党来发展我们自己,这个在斯大林看来,布哈林看来是革命的手腕,是一个手腕,后来这个陈独秀到苏联去之前,他接受不了,就是您刚才讲的,他以这个按手印勉勉强强的加入了国民党,然后呢他基本上不参加国民党的事,不参加,让别的共产党人去他自己不去,他是内心里面他是保守的。

  主持人:对共产国际的决定持保留意见。

  朱:他最后是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去了,后来共产国际实际上说支持国民党就是支持共产党,但是实际上他一屁股坐在国民党身上,他给了国民党的经费,几年来给了1600万卢布,给了共产党的是多少,是25万卢布。

  主持人:连个零头都不够。

  朱:相差60多倍,你想国民党,包括黄埔军校,包括蒋介石的军队,一军二军到六军都是苏联武装起来的,共产党连一支枪都没有,后来一个工人纠察队还给解散了,所以共产党没有武装,最后失败的时候,斯大林怎么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连最简单的一件事都没有做到,就是不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失败了是你没有听我的话。

  朱:陈独秀在这个问题上,他当时在1929年被开除党籍以后就明确地说,我承认我错了,但是你共产国际也错了,咱们都要承担错误。所以在2004年,胡总书记在任弼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就提了这个观点,就说,任弼时当时反对了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解说:从1927年到1928年,陈独秀度过了人生中最悲苦的日子。大革命失败后,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先后被捕遇害,女儿也因伤心过度,不久病逝。陈独秀一年内走掉了三个儿女,自己也遭国民党通缉,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其悲怆和煎熬可以想见。中共六大以后,陈独秀虽被保留了党籍,却没有分配工作,成了党内孤独的闲人,于是,无事可做的他重操旧业,继续编写《中国拼音文字方案》。

  朱:他在革命的低潮的时候,他的侄儿,外甥,他姐姐的孩子,叫吴季严他在苏联留学回来了,他是参加托派的,被开除回来了,回来以后他就向陈独秀告诉他,在苏联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矛盾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时候陈独秀才知道。

  主持人:才恍然大悟。

  朱:托洛茨基是站在他一边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陈独秀是醍醐灌顶,他看陈独秀,托洛茨基的书是如饥似渴,然后他在这一班人中间就形成了一个,一个圈子。

  串场4:

  “托派”是怎么回事,在云里雾里的思想混战年代里是很难看清的。托洛茨基主义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昂·托洛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在苏联和布尔什维克党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托派的发展和壮大,与党内和斯大林的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秉承列宁晚年对官僚主义的反省,极力要求废除斯大林的官僚统治,提倡通过国际“不断革命” ,来恢复苏联真正的工人民主。这样的主张,在长久以来被共产国际压制的陈独秀那里,迅速找到了共鸣。  解说:1929年,陈独秀组织的小范围“托派清谈”被党中央觉察了,党对他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陈独秀不以为意,继续发表托派言论,并试图壮大自己的“无产者派”。终于,192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开除陈独秀党籍。被清除出党的陈独秀正式成立“无产者社”,旗帜鲜明的当起了共产党的反对派。  唐:1931年,几个托派小组联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因为当时托洛茨基的策略是这样,命令各国的托派在共产党内部共产国际内部夺取领导权,改组,所以他们不承认托派,我们只是共产党里面的一个派,这种情况下,1931年5月1号在上海开了一个统一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  朱:陈独秀他这个个性得罪人很多,你像他跟李达,李汉俊闹翻都是拍桌子的,他对胡适也是这样,胡适到南京来没有到监狱来看他,他大发脾气,写信去指责,给汪原放写信说我这朋友少一个就少一个无非是再少一个就算了,但是胡适还给他写信,道歉,下次一定来奉看,后来到南京别的事不干先看陈独秀,这是两个安徽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徽州人性格一个安庆人性格,两个性格不一样。陈独秀因为有这个个性,包括毛泽东也是有个性的,所以在陈独秀回延安问题上,博古就说了要毛泽东来看陈独秀不可能的,他们俩谈不到一块去,他两个人的性格博古是看得很清楚的,他说我没有时间,我要有时间我去看看陈独秀,博古认为他自己还好一点,当时毛泽东为什么要他检讨,你回延安可以,先检讨,检讨了,那还是把你看成人民内部矛盾,检讨了不就行了,但是要写书面检讨,陈独秀就不写,这个一般的人该低头时候就低头,特别是这么大的问题,这么大问题,你不就回到党内了,回到同志们中间了,就不是孤家寡人了。但是陈独秀就是迟迟不写。他找一大堆理由,我已经在什么报上面声明我不是托派了,他们没登不是我的事,陈独秀找一些理由解释,所以七解释八解释好的王明回来了,想去也不行了。  解说:然而最终,无休无止的争论之后,陈独秀和他领导的中国托派分道扬镳。  朱:托派当时有点,比较的应该说极左。那么陈独秀跟他们观点不一样,包括跟共产党的合作,跟国民党的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托派他是不干的,反对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陈独秀比他们要有灵活性,所以他们之间有分歧的。再一个就是托派之间他比较鱼目混珠,他人员比较杂,后来很多人当了国民党的十三太保。

  主持人:而且就那么一点点托派还分成好多好多个小派别、小团体。

  朱:给自己争夺名利。

  主持人:陈独秀看出这中间的一种无聊。  解说:那时候,陈独秀在上海的生活已十分困难,写作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来源。不得已,1930年下半年,陈独秀从提篮桥搬到了熙华德路一座石库门房子里。在这里,52岁的陈独秀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

  朱:是一个临时工。

  主持人:临时工,一个小打工妹。

  朱:他当时和她正好碰巧住在上海的一个矮房子,是邻居嘛。

  主持人:碰巧是邻居。

  朱:两个相差二十多岁。

  主持人:那个时候好像潘兰珍才13岁。

  朱:年龄很小,无依无靠,帮助陈独秀,他们有的时候在街上走人家还以为是父女关系,是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但是托派的那些朋友们说,陈独秀他的猎艳水平很高。

  主持人:陈独秀好像是他的晚年,也幸亏了潘兰珍在他的身边照顾他。

  朱:对,当时她跟陈独秀之间吵嘴了,他在逮捕之前吵嘴了,吵嘴了以后她就离开了,潘兰珍就离开了。

  主持人:潘兰珍 这个时候根本不知道陈独秀何许人也。

  朱:不知道,陈独秀他要保密啊,他要说他是阿c,可能有被出卖。因为这个时候蒋介石在通缉他。那么这个时候,在1932年10月份,陈独秀(被)逮捕了。报纸上就有号外啊。陈独秀的巨幅照片满街都是的,潘兰珍就随便一看这不是我家先生吗,她就知道她家先生是阿c的头子。然后她就追到南京去了。

  主持人:到狱中去了。

  朱:到南京去了以后,监狱长就问她你是什么人,说她是他女儿,他女儿来过我见过,说是他学生吧没来过,就问她什么人,最后才知道他们是这种关系,这个监狱长都佩服陈独秀。

  主持人:后来在监狱中间五年,这个潘兰珍也就一直在南京租了一个房子,然后就一直在照顾他。

  朱:当时在南京,陈独秀还有朋友,就住在朋友家。

  主持人:后来这个一直沿着长江顺流而上,然后到了武汉,到了重庆,到了江津,这个过程中间都是潘兰珍在陪着他。

  解说:1932年10月15日下午,陈独秀在上海岳州路永吉里11号被捕。他相信,这一次,自己必将万劫不复。

  Part3:

  解说:被蒋介石释放后的陈独秀和潘兰珍一起,顺江直上,到了江津。在江津日趋平静的日子里,他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主持人:陈独秀他在晚年中间,你会发现他从在大革命时期,一切听命于这个第三国际,到后来变成一个很坚定的一个反苏联的和一个反斯大林的人,这个很奇怪的,在他的晚年的很多的通信中间,他把这个苏联的这套政治制度,是比至于希特勒这套纳粹的东西,把斯大林是比至于希特勒的,认为是人类历史政治中间最丑恶的两种,最黑暗的两种东西。

  孙:这个应当说,我觉得是陈独秀身上最迷人的东西,他的人格魅力,我觉得他晚年的绝笔,他的句号画的非常精彩,因为他看到了共产国际当中这样的一些黑暗的东西,看到了斯大林实质性的东西,应当说他是一个共产党的早慧者,他是很敏锐地发现了,在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里,他是违背他早期创党的意愿的也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他并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他觉得人类大同, 穷苦人的翻身解放,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个政党,它是应当在一种正常的生态里边,要监督的,彼此之间有牵制的,不能一言堂的,他这个看法我觉得是很深刻的。  解说:从创办新青年时起,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从未停止,在历经了大半生残酷的政党政治之后,他的民主思想得到了回归。  孙:应当说在政党政治这个层面上,他对民主的思考,我觉得这是胡适和鲁迅所不及的,而且他经过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后,他突然发现第三国际的这样少数人说了算,不民主,一言堂的现象,他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就是这种遥控,在遥远的天边根本不知道这边情况,一个御音发过来这就无条件执行。

  孙:他对共产国际的反抗,当时你看,包括像瞿秋白写文章对他的批判都是很尖锐的,瞿秋白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没有办法听令于第三国际,我觉得陈独秀他是一方面他看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另外他在独立的在想,他突然发现他所想的那套和共产国际不一样,他就觉得如果一个政党,他不能够按照就是更大多数人的意愿,不能够按照一些独立思考来实践一些问题的话他认为是有问题的,所以他觉得托洛茨基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引为同道,他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解说: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整风运动正如火如荼,陈独秀一个人在偏僻的重庆小山村里,用通信的方式,提出要重新评估列宁以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但是,回应他的,只有清苦的现实生活。  主持人:陈独秀那个时候已经完全无依无靠。

  朱:完全无依无靠了,北大给他一点生活费,300块钱,勉强渡日吧。

  主持人:尽管也有人在资助他是吧,但是陈独秀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对不明来历的这种钱财他是不碰的,好像是陈立夫,以小学师读本让他改个字他都不改,否则的话一大笔稿费就给他了是吧。

  朱:五千块钱给他了他就是不用。

  主持人:五千块钱放到那个地方,但是条件就是把小学识字课本那个题目改两个字。

  朱:他就不改。

  主持人:然后这五千块钱稿费就可以用了,但是不用,潘兰珍好像好几次因为没有钱了,当时物价也贵想动一下这笔钱陈独秀坚决不让动是吧。

  朱:对,是这样的。当时陈独秀在江津应该讲还是有不少朋友来看他,包括张国焘也来过也带了国民党给他的钱,他不要,他很有自己的骨气,你像戴笠,胡中南也来看过,都来看过他。都是微服私访,代表蒋介石来看他,一个是看看他的动态,第二个看看他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另外也想看看这个人可能还能利用,都来看过。  解说:那一时期,无论谁来看他,潘兰珍总是伴他左右,不离不弃。

  主持人:潘兰珍作为一个出身穷苦的这么一个女工,在生活上也没有特殊的要求,由于也不是一个知识女性,所以在很多方面也不会和陈独秀有过多的争吵,如果这个时候还是高君曼一直跟着他,我想陈独秀的晚年不会有这么幸福,高君曼会不断跟他吵架。

  朱:当时高君曼跟陈独秀就经常吵架,因为逛八大胡同,在北京,都发生在高君曼手上,所以陈独秀就骂高君曼是资产阶级情调,她经常就是说高要求陈独秀,陈独秀可能要搞一个低要求还好办一点。高君曼喜欢打麻将,这个都是知识女性,她有精神上的要求,这个潘兰珍就没有这个要求,她帮他挖地,种马铃薯,这个都是农民干的事情。

  主持人:所以可以说陈独秀一生中间的这几个女人,都是在他的某一个历史阶段中间,适时出现,恰如其份。

  朱:该来的时候来了。

  主持人:该要一种什么情调的时候就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朱:在情感上陈独秀还是可以的,还是很丰满的,还是弥补了一点。

  主持人:所以说当潘兰珍在长江的船上搀着这么一个老头过的时候,还有很多流浪的人投过来羡慕的眼光。

  解说:在江津的那些年,陈独秀又捡起了他的一大爱好,研习文字学。  朱:他这个人生有三次低谷,都回到了文字学研究,第一次是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他到上海去没饭吃也没事干,就研究这个小学,他的老师是章太炎,然后他的第二次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他在南京监狱里面,被逮捕了,坐了五年牢,就又回到这个课题上,然后他到晚年的时候在江津他又捡起这个事。又捡起这个事。而且他把这个《实庵自传》,他自己的自传摆在第二位,把小学摆在第一位,他本来准备把这个《实庵自传》写完,因为他要立志把小学写完,结果这个也没写完那个也没写完。

  主持人:他可能没有料到自己的生命会这么短暂。

  朱:他没有料到。他最后一个字是抛,抛弃的抛,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也就说他一个字这一个字地研究过来,研究到他生命终结画句号的时候,那个字是落在抛上头。

  朱:抛上,抛还没有 研究完去世了。

  主持人:还没有完就抛手人寰了,是有点宿命论的味道。

  解说:1941年夏天,家里因时常往来大人物而被小偷盯上了。  主持人:那天好像是个很炎热的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潘兰珍两个人在外头歇凉,歇凉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里头屋里头有点动静,但是没怎么太在意这个事情,也想不到小偷会光顾这么穷的人,结果进去以后发现失盗了。

  朱:可能小偷还认为他是有财有钱的,因为大人物来看他,看他家里还带着东西,其实偷走了以后很沉的,都是书,打开一看是书。他又不能暴露自己,他就一把火把它烧掉了。

  主持人:这个案后来还是破了。

  朱:破了,破了以后什么都追不回来,也没有什么办法,他烧掉了,对陈独秀,对他也有打击,很多,包括一些很重要的朋友的信件也毁了,倒霉的人没办法。

  串场5:陈独秀的最后岁月,是潘兰珍陪着他度过的。这个旧式女子给了陈独秀晚年意想不到的平静和安稳。那次失窃对陈独秀心里的打击,恐怕也只有她才有深切的体会。陈独秀不无伤感地说,我们是流落异乡之人,小偷竟不放过,真是坐以待毙了。之后的整整8个月,他几乎没有心情动笔做事。1942年,几次昏倒之后的陈独秀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拉着身边北大同学会委托在江津照顾他的何之瑜,指着潘兰珍说:“她还年轻,之瑜你帮她找个工作做,莫拿我卖钱。遇到合适的,再找一个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必自立。”潘兰珍哭着在旁点头,1942年5月27日晚9点40分,陈独秀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纪实:

  朱:陈独秀这个墓,他的公墓应该是在这边,他的妻子在这边,在右边。虽然是合墓,但是 棺材还不是一样。

  主持:同穴不同棺。

  朱:他的原配是在1930年去世的,他的第二个妻子,高君曼,1931年去世,葬在南京。那个墓呢,当时因为他跟陈独秀的关系已经破裂了,所以陈独秀对她的墓在什么地方不太清楚。他的第三个妻子,潘兰珍,她是在1949年在上海去世的。她的墓地应该是在那边。现在这个墓地等于是陈独秀跟原配的一个合葬。

  主持:我有一个想法,就是陈家一门英烈——陈延年、陈乔年现在都是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但是我觉得与其让陈独秀先生孤独地在这个地方躺着,还不如在他的墓的左右各来一个义冢,乔年先生的义冢,然后陈延年先生的义冢,在他的左右,按照这个父亲居中,母亲也居中,正好高夫人是他们的身生母亲,然后两边各来一个义冢,可能更好一些。

  朱:而且他们三个人都是中央委员,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委员,放在一起挺好。你这个建议很好。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