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萬曆野獲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两汉魏晋南北朝笔记 唐五代笔记 宋元笔记 明人笔记 清人笔记 民国笔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萬曆野獲編卷十一

  秀水沈德符景倩著

  桐鄉錢 枋爾載輯

  吏部一

  ○吏部一

  屢兼二品正卿

  借官出使

  科道陞州府

  傳奉官之濫

  方伯致政加銜

  堂官笞屬官

  九卿揖司屬

  嚴恭肅

  致仕官

  監生選正官

  太宰揖吏科

  陸沈兩公

  鄭蔣翁壻

  內閣中書外補

  憲臣改學官

  任子為郎署

  吏部堂屬

  吏部見客

  吏部三堂俱浙人

  司農署銓

  璽丞改吏部

  掣籤授官

  吏兵二部大選

  舉吏部

  選科道

  科道俸滿外轉

  臺省互改

  四衙門遷客

  用違其才

  異途任用

  添注衞經歷

  張西江比部

  州同降知縣

  老人漁色

  人臣漁色無等

  京官避大轎

  大臣屢逐屢留

  大計年分條款

  京官考察

  外官考察

  考察訪單

  外察附批

  大計不私至親

  六年大計

  考察破例

  △屢兼二品正卿

  【屢兼二品正卿】洪武間。詹徽以左都御史兼吏部尚書為極異。然此時官制未定也。正德初。屠滽以吏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嘉靖中。熊浹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俱專領憲事。李承勛、王廷相等。俱領團營。不預部事也。惟嘉靖九年汪鋐以右都理戎政。未幾改兵部尚書。仍兼右都。十年以太子太保改左都御史。兼兵部尚書。至十一年又以太子太保改吏部尚書。又加少保兼兵部尚書。蓋以御史大夫帶本品二次。又以太宰正兼大司馬者一次。皆身綰二綬。各領事寄。極古今權任之重。一身當之。且其人狙險貪狠。古今所少。何以當此異寵。其他以兵部尚書領左右都者。如毛伯溫等。以南兵書領者如王守仁等。以別部領者如刑書洪鍾等。俱以用兵帶憲銜。非正兼也。自國初至嘉靖。太宰為他官者不論。隆慶以後。為楊襄毅 【 博】 、嚴恭肅 【 清揚】 。在兵部不踰月即還吏部。今上丁亥。嚴以本官召掌兵部。未至而卒于家。今上戊辰。陳恭介 【 有年】 以吏部尚書予告。歸五年矣。忽以南右都御史召之。時陳已先歿。不及聞新命。然自來無北太宰得南臺長者。或謂內閣有意抑之。按諸公皆一時名碩。用之多不盡其材。而稔惡不悛如汪鋐者。乃持權久任如此。則永嘉張相。始終為之奧主也。

  △借官出使

  【借官出使】宋朝使北。正副二人。皆假尊官出疆以示重。我朝景泰初。以英宗北狩。遣使候問。亦有超等借官。 【 官原作用。據寫本改。】 然國初已有之。洪熙元年。宣宗即位。遣行在鴻臚寺丞焦循攝禮部侍郎、鳴贊盧進攝鴻臚少卿。頒登極詔于朝鮮。上復以朝鮮世修職貢。簡用爾等為言。且命以禮自持。其懷遠人。較諸國特厚。今使高麗者。例以翰林或給事為正。行人為副。不復借官。但賜一品服以往。復命繳還。最為得體。其後使琉球國亦然。○使朝鮮者類拜命即行。然必出疆始改服。惟琉球一差。以五年為限。第必于福建造船逗留。又有出五年外者。以故在閩中腰玉被麟。用八人肩輿。多設中軍旗鼓等官。其尊與撫臣無異。識者以為非體。又近年日本關白舉兵。廷遣行人司憲者。慰諭朝鮮。司君甫被命。即于都下麟玉騎馬拜客。傾國竊笑之。使還未幾。為遼撫所訐。以墨敗。

  △科道陞州府

  【科道陞州府】弘治初年。吏部尚書王恕。覆給事中林廷玉奏中。有成化二十一年刑科都給事中盧瑀、陞湖廣長沙府通判。給事中秦昇。陞四川廣安州同知。給事中童杭。陞湖廣興國州同知。又有原任禮科都給事中蕭顯。陞貴州鎮寧州同知。浙江道御史汪奎。陞四川夔州府通判。俱先年陞用官員。要依上登極恩詔。一體擢用。此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但憲宗末年。臺省陞擢。尚得冗散外僚如此。今或以三品大參而出。尚裂眦攘臂。如不欲生何也。○永樂十九年辛丑。黎恬以御史陞交阯南靈州知州。至宣德七年壬子。內擢右諭德。則此時官制未定耳。又天順五年。工科給事中曹■〈口上鼎下〉。以九年考滿。陞廣西平樂府同知。■〈口上鼎下〉即故大學士鼐弟。正統戊辰科庶吉士。又成化七年戶部左給事中李森。陞懷慶府通判。成化十七年。兵科都給事張鐸。陞漢陽府通判。成化二十一 【 二十一共三字原缺。據明史列傳六十八補。】 年。御史汪奎。陞夔州府通判。則又皆憲宗朝事也。

  △傳奉官之濫

  【傳奉官之濫】傳奉官。莫盛于成化間。蓋李孜省等為之。至孝宗而釐革盡矣。然弘治十年。清寧宮災。給事中涂旦等奏烟火傳陞者程通等十三人。建毓秀亭陞者。康表等三十餘人。其他李廣傳陞匠官六十六人。冠帶人匠百三十八人。幾與成化間相埒。此猶李廣用事時耳。至十四年吏部、兵部奏近年傳奉文職。至八百九十餘人。武職二百八十餘人。視李廣亂政時又數倍。蓋中官親戚居其大半。此又憲宗朝所無矣。

  △方伯致政加銜

  【方伯致政加銜】外吏以布政使為極。其久任不得內遷。往往以滯淫乞身。亦有淡于宦情。自保末路者。往時多晉京秩。以寵其行。如光祿太僕卿之屬。在朝廷已為殊典矣。惟弘治十五年。廣東左布政使周孟中乞休。上以其方會薦大用。勇于辭榮。加右副都御史致仕。仍命馳驛以歸。至正德二年。浙江左布政使林符乞休。上以其生平無過。恬退可嘉。亦加右副都御史致仕。嘉靖五年。四川左布政使林茂達覲歲乞休。上以其有夙望。亦加右副都御史遂其請。然而不得乘傳矣。此後方伯以禮允歸。尚量移清卿。近日四維稍裂。其引退者。類知吏議將及。藏拙居多。即小京堂絕響矣。何論中丞。

  △堂官笞屬官

  【堂官笞屬官】祖制。堂官得笞其屬。然久不舉行。惟嘉靖間吏部尚書汪鋐。以事怒其屬員外郎莊一俊。笞二十論謫之外。汪怙上寵。恣胸臆。當時已訝之。其前則有余祖母之祖。臨江守錢東畬公。撻其屬一知縣。亦被糾以調任歸。五十餘年。遂不聞此事。海剛峯起南總憲。到任後。忽設二大紅板櫈。云欲笞御史不法者。一時震駭。以為未有怪事。然終設而不用。其意亦欲姑示威稜。以厲臺綱耳。又上疏請懲貪官。復國初剝皮囊草之制。時情尤恨之。御史梅鵾祚。因劾瑞導上法外淫刑。得旨亦云瑞偶失言。仍留供職。按太祖初制。亦偶一行耳。所謂古有之。而不可行于今者。此類是也。弇州評海忠介云。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是其所長。不虛心。不曉事。不讀書。是其所短。似亦定論。

  △九卿揖司屬

  【九卿揖司屬】故事。吏部體最尊。其庶僚至部者不必言。凡大九卿以考滿及公事至者。先赴部見三堂畢。即赴功司揖。司官向外答禮不少讓。吏部司官有公事至都察院者。亦報名庭參。一如各御史見吏部堂官禮。行之已久。至嘉靖末年。郎中張濂始不報名。郎中陸光祖始不庭參。至四十五年。都察院掌院左都御史張永明不能平。揭示司務廳。命復舊規。時值郎中盧良當考滿。乃先詣永明私宅。約必免報名庭參。不然即止不來謁。永明忿甚。上疏直訐之。良亦上疏自辨。上下其事于禮部禮科。于是禮部尚書高儀等議。當如永明言。復舊規。于是吏部司屬見都察院。一如見本部之禮。而九卿亦不復往四司門揖。其閣部大臣考滿。應投供狀者。只于吏部後堂見三堂後。揖問孰為功郎。因手付以狀。幷不詣功司矣。

  △嚴恭肅

  【嚴恭肅】嚴寅所太宰 【 清】 。滇人也。本籍嘉興縣人。先大父為蜀之川南分守。嚴以中丞撫其地。相得甚歡。每言川中胥吏之橫。初嚴筮仕為敍州之富順令。而二司之吏。至邑督逋稅及文卷者。投刺書藩侍生、臬侍生。心恨之。而無以報。後晉蜀藩伯。亦不及治。頃得開府。始覈其名。則刻木輩尚有未死者。捕至。痛與杖而胥靡之。其現為二司吏者。馭之加峻。蓋修為令時宿隙也。嚴嘉靖甲辰進士。至此已將三十年。而追仇羣小乃爾。先大父笑云。嚴公見語時。自以為快心事。而余心訝其不宏。然冰蘖之操。目中無兩。正位統均不久。以病告歸。先人往問疾。至其榻前。布衾破敝。寒士之不如也。

  △致仕官

  【致仕官】唐宋士人以致仕為榮。如白香山見之歌詠。以誌慶幸。宋陸務觀亦受人賀禮。詩集可考。蓋不特臣子以為幸事。即主上亦優禮之。故唐令致仕官朝參。俱居本班之上。宋時致仕俱給半俸。今則不然。乃至內外考察。以致仕處年老及有疾者。而被論之善去者。與得罪之稍輕者。俱云着致仕去。于是林下之人。以致仕為恥矣。猶憶孫簡肅 【 植】 生前。以刑部尚書請告。後以工部尚書起用。孫辭不赴。屢疏始允。得旨加襃語。以原官致仕。身後其家求先大父文其墓石。因于銜上入致仕二字。其家入石時抹去之。大父屢以古道規之不從。孫有子六人。一任子。一甲科。一乙科。而所見乃爾。真習俗之移人也。

  △監生選正官

  【監生選正官】本朝監生本重。至景泰時許納馬而漸輕。然至正嘉間尚選教職。及知州知縣等官。以錢虜白丁。得專民社。所至貪暴不作進步想。 【 寫本不作進步想。作不自愛。】 雖吏議旋及。而民不聊生矣。至隆慶間。高新鄭以首揆掌銓。始議禁革。其雙月考中第一者。亦僅得州同知、州判官。一時仕路為之稍清。近年准貢事起。初猶以實廩。十年科舉三次者加納。既而甫補廩未科舉者亦濫觴矣。久之。而增附亦以居閒提學批廩納矣。近日則胥吏市儈。亦藉手津要。竟批廩生入貲稱准貢。旋以錢神選府判而出。儼然與二千石稱僚友。瀾倒至此。令人切齒。使新鄭公在事。必奮臂剗除立盡矣。○新鄭掌選。奏驛閘壩等官。無錢穀事寄。俱得選本省。以免遠宦之苦。奉旨遵行。至今便之。其教官得選本省。余自幼聞于大父。云是張永嘉奏准行者。近日有大老亦歸于新鄭所建白。則大不然。

  △太宰揖吏科

  【太宰揖吏科】太宰體尊。即輔臣考滿。亦必赴部。聽考核供狀。而考功司引奏于御前。亦必隨功郎之後。此舊例也。惟遇朔望則太宰親赴吏科畫名。亦累朝所行故事。其後改以侍郎代之。近幷侍郎亦不行。惟太宰以一名帖。遣吏說知而已。此規之廢。不知始于何時。聞高新鄭以首揆領銓。遂罷不行。高權傾中外。無人敢抗之者。若五部則遵往例。赴各科畫本。不敢異也。萬曆辛卯。吏科都給事中鍾羽正新任。特疏欲復舊規。時太宰陸莊簡 【 光祖】 素以骯髒見稱。竟置不復。後人無復敢議及矣。○聞部堂之至各科。科臣垂簾居內。部臣向內揖。科臣簾內答之。畫本畢。再揖而行。兩人不相面也。統均之地。折腰于七品小臣。似褻威重。竊以為不赴亦可。

  △陸沈兩公

  【陸沈兩公】吾鄉陸五臺太宰。初以少宰北上。時沈繼山司馬從戍所起璽丞。同舟詣闕。兩人懽若兄弟。陸一日問沈曰。公拚命請劍。其不畏死明矣。亦他有所畏乎。沈云自幼惡聞火砲聲。他日雍容曹署則可。恐邊塞戎馬之場不能踐耳。陸頷之。後沈以冏卿憂居。陸晉掌銓。用沈為勛卿。旋拜秦撫。至之三日。而劉哱反書聞。即被命移鎮協討。無日不在矢石砲鼓中。蓋陸憶前語。有意調之也。司馬為予言。輒絕倒。

  △鄭蔣翁壻

  【鄭蔣翁壻】吏部文選郎中蔣遵箴。廣西全州人也。在京喪偶。適兵部侍郎鄭洛。有女及笄。以美著稱。遂委禽焉。鄭為北直隸安肅縣人。與粤西相去萬里。聞者駭歎。或云蔣方秉銓。鄭謀出鎮。為勢所脅取。然亦醜矣。前于此。則有徐太常 【 元春】 。以女字劉金吾 【 守有】 之子。徐為華亭相公冢孫。而劉則故大司馬 【 天和】 孫。麻城人也。相去亦三千里。又前乎此。則嘉靖末。吳太宰 【 鵬】 以笄女繼董宗伯 【 份】 之室。董時已為大司空。管少宰事。年亦相亞。遂講敵禮。不復修半子之敬。然吳嘉興人。董湖州人。固接壤也。蔣文選官至光祿卿。有壻舒洪志。為尚書應龍之子。十九而登丙戌一甲第三人。鄙其婦翁。不與往還。鄭為其婦外祖。時正大用。鄭長子為戶部郎。次子為緹帥。在京邸亦不通聘問。舒未及壯遽夭。人惜其志節不及通顯云。

  △內閣中書外補

  【內閣中書外補】新鄭再起。以首揆兼冢宰。有內閣誥敕房辦中書事。序班十人。久次當遷。新鄭置不省。蓋華亭所收。意憎之也。十人者。齊訴于朝房。且以秩 【 秩原作直。據寫本改。】 滿故事請。新鄭呵曰。若輩有何勞。對曰。勞苦已三滿考。且索米長安。冀增薄祿餬口耳。新鄭乾笑曰。果爾耶。吾即有應。必不令若曹有侏儒之羨。俱喜謝而退。即刻入部具疏。十人者俱對品調外。為邊遠倉 【 倉字據寫本補。】 大使。無一人能赴者。皆慟駡歸。中一夏姓者。予及識之。新鄭秉重柄。任情非一。此特其最小者。然已足失人心矣。

  △憲臣改學官

  【憲臣改學官】永樂乙未科榜眼李貞。探花陳景著。俱福建人。俱以九年考滿。乞就養。一得高州府教授。一得福州府教授。俱終其官。已為異事。然猶七品官也。弘治元年。有雲南按察司僉事林淮。奏稱雲南路遠。母老不堪就養。辭官則家貧難供朝夕。乞授本處或附近教授。以便養母。詔許之。淮除常州府教授。親終仍除僉事。是以五品方面憲臣。而左官至從九品冗職矣。淮抵任未幾母死歸。以過哀病卒。竟不得還本職。淮不知何許人。料必生蘇松嘉湖間也。○又弇州異典述。云有錢塘王羽。以太常少卿請便養。亦得杭州府教授。又正德五年。御史陳茂烈。福建興化人。以母老乞歸。不能自存。吏部為改本省福清教諭。則異典未之及。

  △任子為郎署

  【任子為郎署】自弘正以後。大僚任子。拜各衙門幕職。得遍陞宗人府五都督經歷。若官及經歷。則五品竟陞知府矣。蓋以郎官應列宿。不欲輕畀也。穆廟時 【 時字據寫本補。】 高文襄以首揆掌銓。建議以為知府四品方面官。大臣子弟既可以紈袴得之。豈有反不堪郎署之理。且宗人五府經歷。兩京止十二人。缺少人多。銓法壅滯。宜一切疏通。除吏、禮、兵外。餘三部俱得遷轉。待俸滿陞知府如故事。得旨允行。時高勢張甚。言路莫敢忤。大僚亦有相左者。以其利己之子弟。亦唯唯贊成。遂相沿以至於今。然皆從都事太僕丞轉副郎。又有太僕丞轉五府經歷。始得員外。從未有直拜主事者。以主事為二甲初授官。及外長吏與甲科為六館者優轉之缺。故靳之也。近已有破例者。恐將來亦遂為故事矣。○今冑君在仕途多求速化。甚而有詬詈選郎者。銓地以忌器優容之。然以余所見。如常熟一邑得二人焉。一為瞿洞觀 【 汝稷】 冏卿。故宗伯文懿公長君。文采品格。冠冕一時。初授詹事府錄事。凡十餘年而始得部郎。積資以至出守。時許文穆、王文肅在政府。俱文懿公所錄元魁也。今日則有趙元度 【 琦美】 寺丞。故少宰文毅公長子。抗直有父風。且博洽一時少儷。初授南京都察院照磨。今已十五年。始進太僕寺丞。視曹郎如登天也。瞿與先人厚善。予亦識其儀貌。趙則余蠹魚友也。二君子故不可以 【 以字據寫本補。】 恆格論。○首揆一品恩蔭。例拜尚寶司丞。次揆與六卿至一品者。得拜中書舍人。中書考滿十二年。始陞三級為主事。又九年為尚寶卿。俱仍管中書事。即加至四品三品。不出局約略與璽卿等。諸冑君苦之。反羨京幕郎署之遞轉 【 轉字據寫本補。】 早得金緋。膺龔、黃之寄。然以祖宗成例。莫敢為遷就他徙者。近年則殷洗心 【 盤】 故歷下相文公長子也。居祕書年久。獨憤上疏。願得外陞三部郎官。如二三品任子事例。奉旨允行。殷首出為戶部郎。旋以正郎出理宣府糧儲。此後薇垣諸冑君。無復有厭承明者矣。

  △吏部堂屬

  【吏部堂屬】吏部雖榮貴。而並列六曹。其堂屬體貌。故無差別。而實有大不同者。各部有本司重大事。俱說堂貳卿。及同司官俱得商搉。吏部則不然。遇陞遷用人。選君獨至太宰火房。面決可否。其門■〈木〈寰,戶代宀〉〉皆選郎手自啟閉。即款語移日。無一人敢窺。至疏上而兩侍郎尚不聞。同司員外主事亦不敢問。此猶曰大柄所在。不可他假手也。堂屬大小最嚴。凡見于私宅。僅送之門而止。惟吏部則送其司官上馬方別。子初見之大駭。比詢之。則此事相傳已久。統均之地。先自炎涼。何以責人奔競要地耶。唯國子監。則祭酒、司業投帖于其屬各廳各堂。俱稱寅即去。為卿相而屬吏為冗散外僚。亦稱舊寅生。終身不易。蓋師儒重地。非他曹傳舍可比。此却最為雅道。與銓司冷熱迥別矣。○近日馮琢菴宗伯 【 琦】 為左右少宰幾三年。與延津李對泉 【 戴】 相終始。李太宰無事不與謀。至有行而為馮中止者。緊要章疏俱少宰手筆。太宰不更一字。本科司官。亦不敢有違言。蓋李為馮尊人仰芹 【 子履】 同年。而琢菴方負中外重望。以故折節尊信。而敝規為之一變矣。此後則恐未必然。辛丑外計。有欲中李本寧憲使者。賴馮救止。而吏科王斗溟 【 士昌】 用拾遺糾之。馮又力持。得薄謫。初過堂時。李之屬吏。遂昌知縣湯顯祖。議斥李。至以去就爭之。不能得。幾于墮淚。不知身亦在吏議中矣。湯為前吏科都給事項東鰲 【 應祥】 所切齒。項故遂昌鄉紳。時正聽補入京。故禍不可解。而李、馮二公。一片憐才至意。真令人可敬可悲。

  △吏部見客

  【吏部見客】吏部選君。雖握重權。其位不過郎吏耳。今乃于朝房見客。與揆地同一尊嚴。而言路諸公。亦俯首候之。須其一面。即竟日不敢告疲。或退有後言。而再謁則仍坐以待矣。至于不攜眷屬。竟住選司。則始于近年倪選君禺同 【 斯蕙】 。尤為無謂。既以進賢退不肖為職。自應博采衆論。前輩如嚴文靖之為太宰。陸莊簡之為選郎。私宅皆無日不通賓客。未聞有譏評之者。況要津之囑挾。簠簋之潛通。豈朝房公署所能絕耶。其後抨擊所及。亦不因此衰止也。

  △吏部三堂俱浙人

  【吏部三堂俱浙人】今上壬辰。孫立峯 【 鑨】 拜吏部尚書。浙江紹興府餘姚人也。左侍郎羅康洲 【 萬化】 。則浙江紹興府會稽人。右侍郎陳心穀 【 有年】 。則又浙江紹興之餘姚人。一時同領銓柄。最為我浙盛事。未幾孫去位。而陳即以南冢宰改北繼之。尤為奇特。然孫之前。又我郡平湖之陸五臺 【 光祖】 亦浙人也。此後不可得矣。

  △司農署銓

  【司農署銓】今上丙申丁酉間。太宰孫富平去位。以戶部尚書楊本菴 【 俊民】 署吏部事。幾一年。然未嘗主內外計也。至癸丑之冬。太宰李延津去位。以戶郎尚書趙南渚 【 世卿】 署吏部。止半年。然司甲辰外察矣。時論皆議二公為政府腹心。故有此舉。然而世宗朝已有之。嘉靖十八年己亥大計。上命戶部尚書梁端肅 【 材】 司其事。凡斥謫數百人。時靈寶許文簡 【 讚】 為冢卿。未嘗辭印。梁亦未嘗署部。特出聖意簡注耳。又是年刑部有大獄數事。則又命梁署印讞治。事竣而後還印。至次年梁遂奪官歸。世宗恩威不可測如此。○楊、趙二司農署銓稍久。餘一二月者不紀。若宣德初年。戶部尚書師逵。署吏部者二年。則官制未定也。

  △璽丞改吏部

  【璽丞改吏部】尚寶司丞雖六品。然小九卿之佐。若非首輔任子初授而以時望自他曹遷者。為清華之選。步趨公輔間。亦有轉藩臬以出者。然從無改郎署之理。則以體統懸絕也。唯嘉靖末年。北直隸人穆文熙。以璽丞調吏部郎。訝為怪事。今上癸巳。則福建蔣時馨繼之。然而穆以計典外謫。蔣為文選正郎。被劾削籍。兩人皆不復振。固不如安于符臺。坐致榮膴。何苦而求啟事之榮也。薄冷局而羶熱地者。可以思矣。蔣之前。又有唐伯元者。亦以尚寶丞改吏部為選郎。亦不得遷而歸林下。至今未起。唐之前。又有璽丞陳于陞。亦改吏部副郎。馴至大用。則僅見者。

  △掣籤授官

  【掣籤授官】吏部掣籤之法。始自邇年孫富平太宰。古今所未有也。孫以夙望起。與新建張相。尋端相攻。慮銓政鼠穴難塞。為張所持。乃建此議。盡諉其責于枯竹。初行時。主者既以權衡弛擔。幸謝揣摩。得者亦以義命自安。稍減怨懟。亦便計也。然其時有一陝西老明經。以推官掣得浙江杭州府。震慄求免。富平公大怒。謂若敢以鄉曲私情。首撓吾法。叱令送法司治罪。其人抆淚而出。比抵任。則首郡刑官。百責所萃。果不克展布。撫按為題一浙東甲科。互相更調。富平心知其故。佯不悟而允之。此後則記認分別。陽則曰南北有分。遠近有分。原籍有分。各為一筒。遇無徑竇者。任其自取。而陰匿其佳者以待後來。其授絕域瘴鄉之人。涕泣哀訴。筒已他授矣。初猶同胥吏輩共作此伎倆耳。至其後也。選司官每遇大選前二三日。輒扃其火房。手自粘帖地方。暗標高下。以至籤之長短、大小、厚薄。靡不各藏隱謎。書辦輩亦不得與聞。名曰做籤。公然告人。不以為諱。于是作奸犯科。反不在曹掾矣。其或先有成約。而授受偶誤者。則一換、二換、三換。必得所欲而止。他有欲言。則叱詈扶出矣。曰統曰均。如斯而已乎。

  △吏兵二部大選

  【吏兵二部大選】凡雙月吏部大選。則吏部堂官。率選司官入內銓除。吏科都給事中同入。看打選官印子。掛榜登簿。以待總繳入內。雖大權不得干預。亦寓監制微意焉。是日例賜酒飯於內。則吏部尚書上坐。都給事下席。此在掖垣之體。已自尊重。至今上辛卯。鍾給事羽。正拜吏科都。上疏爭之。謂故事。都諫與冢宰俱上座。自近年吏科臣陳三謨。諂媚要津。自貶下席。且以兵部選官。兵科與大司馬並列為證。力請改正。其事迄不行。今下座如故也。按太宰表率百僚。自非他曹可比。即吏兵體例不同。不為無說。先朝當久有定制。未必三謨之罪。此說未知何據。在事耆夙大老。亦不一為折衷。何也。○吏部大選。加午飯一頓。兵部則無之。其體已自不同。

  △舉吏部

  【舉吏部】往時銓屬。俱由太宰自擇。自張新建為政。始令各省大僚。各舉其鄉人。以分太宰之權。于是鄉先達多以愛憎行其意。一缺出。至薦六七人。甲可乙否。惟望重地尊者所舉。始登啟事。辛丑年。浙江吏部缺出。朵頤者凡數人。嘉興賀伯闇 【 燦然】 其一也。賀先為諸生時。有盛名。適丁艱。同一偕計者入都。時朱少宰方髫年在京。願學執贄。而賀不屑受。朱尋聯捷為鼎元。循至卿貳。是年適以禮部左侍郎署部事。賀已登乙未第。為行人矣。向來投刺春曹。例應稱門下晚生。而賀自以同里前輩。不肯遵舊例。朱頗有後言。賀聞而作長書詈之。二公遂絕交。賀至是憂撓無計。謂朱必下石厄之。而同里有醫孫姓者。游二公之門甚昵。賀問計於孫。孫曰。是不難。我力能得之。乃往說朱。謂賀之開罪於公。都下莫不聞。今公能沮其銓曹。未必能收沮其臺瑣。與其樹以為敵。不如收以為援。朱大然之。遂力薦之。時朱方有相望。同鄉亦隨聲稱許。而賀立改銓曹。時咸多朱之恕云。次年壬寅。南直江南吏部缺出。時兵曹王淡生 【 士騏】 最有名。當得之。其同府則兵部郎張其廉。與崇德令陳允堅。亦在伯仲間。而陳尤為時賢所推轂。王乃遍約江南諸大老。及各曹大僚。以至科道。無不以王登薦。於是吏部竟以單名上疏。無一人陪者。亦近例行後未有之事也。陳在官聞王命下。推案一噓而歿。張僅得調禮部。亦引疾歸歿於家。蓋一時推銓司不復由太宰。惟畫諾聽命而已。至於巡撫缺出。亦許九卿科道各薦所知。近年覲後。廣西適缺巡撫。時左轄入覲。尚在都下。於是吏部彙薦舉者九人以入疏。其八人左轄也。京師遂謠曰廣西撫院。京香京絹。聞者捧腹。邇來始漸變。亦體勢之不得不變也。

  △選科道

  【選科道】成弘之間。進士避外官者。多營求三法司觀政。久之名曰。理刑三年後堂官。以刑名精熟上聞。即授御史。即監生歷事久者亦得之。蓋此時撥各衙門觀政。尚未限定常規。以故巧黠者能越次得之。然而必先授試職或踰年再考不稱。則又調別衙門。嗣後漸不然矣。至給事中之選。則專取姿貌雄偉。以故成化初。編修張元楨建議。六科不必拘體貌長大。當以器識學問文章為主。而時論不從其說。蓋以近侍官兼主對揚。必用體貌長而語言確者。以為壯觀。故當時為之語曰。選科不用選文章。只要生來鬍胖長。然亦聽吏部試文以為去取。蓋本唐人身言書判之法。以身為第一義。亦其遺意也。今之考選。發訪單于大僚及四衙門。以揄揚多少為殿最。即太宰亦不能專其柄矣。何以尚名考選。

  △科道俸滿外轉

  【科道俸滿外轉】正嘉以後。都給事之外轉。必陞參政固矣。又論序不論俸。即拜都科僅一日。亦得三品。唯西臺則不然。非轉京堂。止得副使。雖滿九年亦然。蓋國初御史。三考無過。僅陞主事也。頃丁酉年連中丞 【 標】 為御史。亦滿九載。杜門戲謂人曰。若陞我吏部主政。我即立起赴任矣。蓋尚以故事解嘲。近年臺班壅滯。積俸有十年以外者。于是應朝卿以首俸應外遷。特陞參政。遂為御史得三品破天荒之始矣。至若邇年。都諫出為大參者。苦之如赴坑塹。即戶科姚養谷 【 文蔚】 。序次久應外補。甲辰年亦曾上疏求外。奉旨以謙退襃之。然屢推參政不下。至丁未年十月。因御史九年俸滿。盡陞京卿。姚又自請致仕。而疏中又云。科俸久已逾期。但不敢通考九年。暗藏當內之意。上命留陞京堂。其時梁惺田 【 有年】 。蕭九生 【 近高】 。俱以都科應轉。而以姚故見壓。遂先後俱自乞大參以去。姚遂得擬南太僕少卿。然直至戊申年命始下。說者因謂文蔚避外營內。大不直之。署部少宰楊時喬疏。所云智盡能索而後得者。指姚也。時姚科資已十五年。實俸亦十二矣。梁、蕭俱乙未吉士。姚又先一科庶常。而推敲內外。屢致紛紜。其時科臣俱有□言。詞臣亦以薄于舊僚。不免腹誹。辛亥內計。姚竟坐斥。其得京堂僅閱歲耳。亦何利之有。○隆慶中吏科都給事韓楫。亦請科臣自散至左右至都。品雖不同。職業則一。請得通考。上是之。著為令。時高新鄭以首揆領銓。韓其心腹門人也。故敢破壞祖制如此。未幾二人敗。此例亦廢。○近自癸丑以後。六科會議。歲出一人。以存例轉舊規。蓋公論共棄者當之。乙卯年。兵科都張翼真 【 國儒】 出為參政。具都諫俸亦已考滿。又敍勞績。本不當外轉。特以品望見擯。非復一內一外之舊。張不能堪。具疏自辨。銓部遂直發其當外之故。張益恚恨。投劾自罷。丁巳大計。不謹及之矣。蓋累朝來都諫序資俸。擢大參。成規從此遂廢。但恐不能終廢耳。

  △臺省互改

  【臺省互改】弇州異典述。謂徐孺東 【 貞明】 以給事中外謫。後轉尚寶卿兼御史。治水利。凡兩居臺瑣。以為異。後來有穆來輔者。以給事轉至左通政矣。庚寅歲。邊事孔亟。奉命兼御史。閱視薊、昌。與徐事略同。又同時並遣者王懷棘 【 世揚】 。先任湖廣道御史。歷大理左少卿。至是又兼御史。閱事延、綏。又曾健齋 【 乾亨】 。初以山東道御史。言事謫官。轉至光祿少卿。亦兼河南道御史。閱視宣、大二邊。又鍾文陸 【 化民】 。初以御史罣誤謫行人司正。尋陞光祿寺丞兼御史。賑濟河南。則再入臺班矣。尤為異事。○吏部曹郎。亦無再入者。唯顧涇陽 【 憲臣】 以銓郎救辛總憲外謫。後再入吏部。最為創見。然重望高名。終不得志而去。至詞林帶憲職者。唯嘉靖庚戌。虜薄都城。趙內江相公。以司業建言。陞諭德。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行營將士。此後七十年。而徐元扈 【 光啟】 太史繼之。以上疏論兵。特旨陞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治兵于都城。蓋軍興異典。前後一揆。不可以常格拘也。○按臺省互改。前朝甚多。至正德後稍稀耳。

  △四衙門遷客

  【四衙門遷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據。歸而待遷。如乙卯之冬。吾鄉一給事。謫為閩藩幕。適黃與參 【 承元】 自南京兆擢中丞。撫福建還里。給事持眷弟刺往候。值其他適。閽者微有難色。給事立索名刺竟去。黃歸大恐。痛笞閽人。身率謝罪。凡往數次。始得面解。因憶老人輩。述吾鄉前癸丑科姚禹門少宰 【 洪謙】 以編修外謫。謁中丞而移其座北向。中丞笑而置之。蓋久為詞林。不知撫臺作主。亦南面也。又余所目覩。則辛卯年馮具區祭酒。謫廣德州判官。適缺州守。署印兩月。轉南行人司副始歸。又戊戌年許星石 【 聞造】 侍御 【 許海寧人。貴州道。】 論列諸大臣。謫山西岢嵐州判官。謁撫臺魏見泉 【 允貞】 。魏前亦臺臣。曾以言事外謫。許疏中所劾大僚。魏亦一人也。相晤時。魏留款歡然。稱老道長。慰勞有加。許故乙科起家。反侃然作色。魏終不以介意。此皆吾郡先輩故事。不知抵境上一說。起于何年何人也。又憶乙酉年。吾鄉馬廓菴 【 應圖】 比部。疏論時宰。侵及諸言官。謫山西馬邑典史。時御史滇人孫愈賢。按宣大。正馬所首糾者。蓋銓地有意困之也。抵任謁臺。孫佯不見。馬長跪竟日。至事畢而後揖之入。所以窘辱之者甚備。馬內荏。勿能抗也。則孫之識見。隘于魏遠矣。且兩公品亦薰蕕。本不足並論。馬亦狷者偶與其甥李氏有違言。李故太史見亭 【 自華】 子。膚愬于王太倉相公。述其吞噬之狀。王信之。適大拜出山。逢人痛詈。必欲重處之。故馬決計抗疏求謫。王後當國。起馬復故官。蓋亦無成心云。

  △用違其才

  【用違其才】大臣坐鎮雅俗與宣力封疆。本是兩事。本朝如馬端肅、楊襄毅兩太師。前後握樞秉銓。俱有稱于時。真全才也。其他大老。未必兼長。然不害其為名碩。今上初年用人。隨材器使。各著聲績。近二十年來。俱以資望推用。不復論其材地相宜與否。只如沈繼山司馬。伉直著聞。以之儀表百僚。何等凝重。乃用以禦虜劉哱之變。扞守有餘。驅剿稍遜。迄不能成功。改撫中州。不赴而去。孫樾峯司馬為選郎時。清勁無染。士林推服。即為冢宰。亦其分內。乃用以禦倭。卒與本兵相左。為白簡擊去。二公後雖再出。終以前議。未得大用也。又如石東泉。先朝直臣。為司徒時。正繼宋莊敏之後。心計操守。不減前人。久任計曹。國計必裕。忽移之兵部。值關白事起。力任貢封。遂致僨轅。又如萬邱澤。熟諳邊情。屢著勞勩。經略朝鮮。奏凱而旋。其時酬以本兵。亦不為過。乃用為協理坐院。諸臺臣起而譁之。復加秩出鎮。終于塞上。其他尚未能悉記。善乎許少薇之疏曰。沈思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內地。將見一路風清。乃使作陝西巡撫。助討寧夏。正如斵圓方竹杖。刮漆斷紋琴。毫無濟于用。而至寶損矣。可謂至論。此癸巳年事。許為兵科都給事。名宏綱。

  △異途任用

  【異途任用】三途並用。江陵公建議也。是時以吏員任知縣者。山東一省。則有萊蕪之趙蛟。費縣之楊果。俱任九年。加服俸。再加州府同知。可謂得其用矣。頗聞兩人。俱非循吏。但幹局開敏。能肩繁鉅。果初蒞事。諸儒生侮易之。無一來謁者。忽揭一示。訂期季考。諸生以故事。姑往試。且窺其作何舉動。比眾集。則請校官來出題。且云。不佞舉刀筆。不諳舉業。又不敢廢典制。願先生留意。是日供膳。皆出中庖。甚豐。比收卷。則鴻乙滿紙。或僅數行。或戲為俚詞。以寓嘲謔。果束為一篋。夜作檄呈督學云。身既異途濁流。難定甲乙。教職又師生親暱。評品多私。敢煩文宗親閱。第其上下。諸生聞之。囚服叩首求哀。乞就明府手定。文章司命。孰敢不心服。從此洗腸滌胃。以聽指南。兩學師又代為懇。遂恣胸臆發案。終其任。無一青衿敢譁者。又有一胥名黃清。江西之上饒人。起司獄。歷任我郡嘉興同知。貌寢而眇一目。然才智四出。應變無窮。能持人短長。郡長邑令。稍不加禮。即暴其陰事相訐。人畏之如蛇蝎。及高寶諸河議築內隄。久不就。江陵公謂非清不可。乃改銜為淮安府。甫歲餘。成功者已半。江陵大喜。加兩淮運司同知。留竣役。又匝歲功 【 功字據寫本補。】 且報完。一日謁臺使者于舟中。誤踐板墮水中。因中寒死。蓋上官憎其忮。妬其能。令人擠之也。事聞。賜特祭。贈太僕卿。蔭一子入冑監。使其尚在。必藩臬開府矣。是時用人。能破格如此。

  △添注衞經歷

  【添注衞經歷】本朝簿尉卑官。不用宋人注官待次之法。凡才品劣者。例陞王官。初亦一時權宜疏通之術。後遂循為故事。不能改矣。至今上之庚戌。西粤人文無技 【 立縉】 者。為文選副郎。署選事。患銓選壅滯。又創為一法。於凡州縣卑官。有考語非上等者。即上考而歷任稍久者。輒陞外衞候缺經歷。謂之半王官。呈之太宰孫富平。大稱善。即為允行。亦不經題請。而言路以富平故。無一人敢議。初猶一缺止用一人。久而二三人。更數年則累累若若。與王官無異矣。王官止中原楚蜀江右數處。在彼候缺者尚少。今衞幕則布滿天下。動云待缺。凡州佐縣佐以及驛丞倉巡之屬。每一缺官。輒求代署。恣行晝攫。或憲訪。或告發。則潛匿他方。詭云回籍。及事過再來。又浼有力者道地。以圖承乏。在上臺則以去來莫測。無從行驅逐之令。在吏部則以閒廢已久。無從中考功之法。真如飛天野叉。擇人而食。普天率土。無處不然。其蠹吏治害民生。真第一敝政。文君實作之俑。而吏部奸胥。又利缺之易出。可以上下其手。下吏應劣轉者。又借以避王官。稍賂刻木輩。即已得之。蠅集一方。磨牙棘吻。為蒼生猰■〈犭俞〉。更十許年。不知何所終矣。

  △張西江比部

  【張西江比部】江右張西江 【 壽朋】 。初拜比部。丁亥京察。外謫為山東泰安州同知。又以與同寅爭香稅事。當鐫一級。赴部聽補。得降永平府推官。言路起而爭之。謂以州倅得司理。則運同降一級。當為按察司僉事。知府降一級。當得布政司參議。運司降一級。當為按察司副使矣。時文選郎中為謝庭寀。疏辨殊支。張乃改降萬全都司斷事而去。迄不振罷歸。至今未出。張此補本屬創見。謝選君同鄉相善。破格用之。但先朝知縣。多陞州同知。嘉靖初尚然。後遂為胥吏輩考中之官。及貲郎之優選。無一清流居之。今下遷反為理官。似駭聽聞。因思此官亦從六品。秩已不卑。然列縣佐之班。叩首呼老爺。每直指行部。則大帽戎衣。趨走巡捕。一不當意。箠楚塵埃間。與輿皂無異。至府司理。亦得而笞之詈之。宜謝選郎之受抨也。

  △州同降知縣

  【州同降知縣】近年張西江 【 壽朋】 。癸未進士。亦知名士也。以刑部郎謫州同知。又因事降一級。補任推官。為言官所糾。改降副斷事。幷謝選郎俱得罪。朝議不以選郎為冤。但本朝州佐降府佐縣正者甚多。無論祖宗時。即隆慶初年。南直通州同知王汝信者。登嘉靖癸丑進士。亦以戶部主事降是官。後被論再降一級。時廣陵李文定為首揆。力薦其賢。因降補其邑興化知縣。尋陞戶部主事。優轉通政參議。其人至今上初年尚在。非遠事也。

  △老人漁色

  【老人漁色】山西陽城王太宰國光。休致時已七十餘。尚健飲啖。御女如少壯時。至今上十八年。則去國凡九年矣。時陽城民白好禮者。病亡。其妻李氏。國色也。王夙慕其豔。托諸生田大狩等。誘以為妾。其翁名白書。初執不從。後以威脅。再以利動。遂許焉。李氏誓不更適。又力逼之。以刀刎死。一時傳為奇事。按臣喬壁星得之。遂疏以聞。上命查勘後。亦不竟其事而罷。夫踰八之年。或嗜仕進。營財賄者。世亦有之。至于漁色宣淫。作少年伎倆。則未之前聞。或云王善房中術。以故老而不衰。

  △人臣漁色無等

  【人臣漁色無等】今上壬寅。吏部郎趙邦清。為御史金忠。工給事張鳳翔等論。諸所臚列。真偽相半。趙憤恨力辨。醜詆穢詈。至持利器欲剚刃言者。獨其中有欽選東宮淑女楊氏退出。為趙買為妾。則不復置辨。尋奉旨削籍去。不深窮其事也。前此二十年。則有故禮部郎臨江守一事。與趙正同。竟坐極法長繫矣。又前乎此。則弘治初年。寧陽侯陳輔。幼聘駙馬楊偉女。待年未娶。因聞淶水縣人郝榮有女殊色。曾入內廷簡出。輔匿楊氏婚娶之。後以寵衰。仍娶楊女。既入門乃發其事。至下獄會讞。旋命革爵為民。俟他日伊子承襲。猶為寛政也。若正統十三年。侍郎齊韶娶內選百戶史宣之女。事發至夏月論斬。則其禍烈矣。又數年。則英宗返正時。詰問達官吳宮保曰。也先何以失信。當時曾許以妹歸朕。今女安在。也先云。已為石亨奪去。且盡殺其媵矣。上戒宮保勿言。亨坐大逆夷滅。淫夫漁色至此。真膽大于天。其中得其良死者幸也。

  △京官避大轎

  【京官避大轎】閣臣禮絕百僚。大小臣工。無不引避。唯太宰與抗禮。然亦有不盡然者。至太宰之出。唯大九卿尊官及詞林。則讓道駐馬。以俟其過。他五部則庶僚皆引避。雖科道雄劇。亦不敢抗。至少宰之出。其體同五部正卿。他亞卿則不然矣。至庶吉士向來止避閣師及太宰。餘卿貳俱竟于道上遙拱。吾鄉陸五臺太宰。先于今上癸未甲申間佐銓。遇庶常于道上。抑其引避。反大受窘辱。訴之閣下。亦不能直。因憤極語人曰。當今京師異類。不知等威、不避大轎者有四等。一為小閹宦。二為婦人。三為入朝象隻。四為庶吉士。諸吉士聞之益恚恨。立意與抗。今不知何如。又北京臺省諸公。遇六卿必避。而南京則不然。每道上相值。竟講敵禮。西臺尚以堂官之故。不與公會。至六科遇有公私吉凶之禮。直與正卿雁行並立。無少差等。亦異矣。

  △大臣屢逐屢留

  【大臣屢逐屢留】禮部尚書石瑁者。山西應州人。宣德 【 宣德原作正統。據宣德癸丑科錄改。】 間進士也。初為金華知府。以考察罷軟當罷。適陞布政行得留。及為福建布政。又坐罷軟去。適陞南吏部侍郎再留。會禮卿蕭暄以奏對失上旨。調南京。李文達薦瑁以代蕭。入朝。出班承旨不上御道。而竟趨右階。英宗大不懌。謂其舉動失措。有忝禮臣。勒令引退。比自陳疏上。上又云其人篤實可憐。但遲鈍耳。命姑留之。未幾即病不能出。部事久廢。時孝恭皇后上僊。典禮煩冗。始命右侍郎鄒幹署印。而瑁竟不言去。久之始卒於京邸。是時計典已重。何以陞任即廢不行。而身被議者。又何恬然若不聞。比勒自陳時。李文達亦不引罪。又何也。彼石瑁者何足言。特大臣廉恥道喪可異耳。

  △大計年分條款

  【大計年分條款】大計考察之法。至今日詳備極矣。然孝宗朝尚未然。弘治元年。言官奏請考察在京五品以下庶官。則有年老有疾。罷軟無為。素行不謹。浮躁淺露。才力不及。凡五條。而無貪酷。又另察五品以下堂上官。則年老、不謹、浮躁三款之外。又有陞遷不協人望。大理寺丞一員。亦無貪酷兩條。蓋其時待京朝官有禮。不忍以簠簋屠儈。輕加人也。又其年為戊申。初非己亥年分。意者如近例。主上新登極大計。然銓部初題本時。上命照成化十三年例行。則斷非登極。又其年為丁酉。亦非己亥也。且其時計典不舉已十一年。今人動云六年大計。為祖宗定制。誤矣。○此時五品以下官。分作二項。蓋如外計之有司與方面也。亦似有理。又不協人望一款。亦僅見于此舉。今日似亦可行。

  △京官考察

  【京官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昔 【 昔原作者。據寫本改。】 無其例。自成化四年。用科道官 【 官字據寫本補。】 魏元等言。奉聖旨。是有堂上官的。還會掌印官。公同考察。八年奏准。京官每十年一次考察。十三年又用御史戴縉等言。要考察兩京五品以下官。奉旨照例會官考察。至弘治元年二月。河南道都御史吳泰等又請考察。得旨云。這考察事。吏部看了來說。則王介菴為冢宰也。時掌翰林院為少詹兼講學汪諧。請將本院侍讀以下官。准成化十三年例。自會內閣大學士考察。上曰。雖有本院自考事例。吏部還會同翰林院掌官行事。是年謫出者凡一百四員。而詞林無一人。至弘治元年閏三月。吏部都察院考在京五品以下堂上官。僅去太僕寺丞周冕等五人耳。弘治十年正月吏科都給事李源等。十三道御史徐昇等。乞考察兩京五品以下及外任方面。上命如弘治元年例。考察共斥降九十五員。至弘治十四年閏七月。用南吏書傅澣奏。謂京官十年一考察。法太闊略。乞六年一考。從之。弘治十七年。又詔十年一考。尋以給事中許天錫言。命六年一考。著為令。至正德四年己巳。吏部尚書劉宇、侍郎張綵等。又請考察。時距弘治考察時止五年。蓋逆瑾意也。自是己亥兩年考察。遂為定例。蓋迄今尚未百年。

  △外官考察

  【外官考察】弘治六年。正月朝覲大計。吏部陞謫方面州縣等官。一千四百員。雜職一千一百三十五員。上曰人材難得。事貴得實。人貴改過。祖宗愛惜人材。必待九年方斥。 【 斥原作陞。據寫本改。】 今因一人無稽之言。沒其積勤。使之不敢申理。豈治世所宜有。爾等皆因舊弊不能改正。其方面知府。年未滿六年。有疾不妨治事。素行不謹。在未任之先。餘官到任未及二年。非老疾貪酷顯著者。俱留治事。于是方面官以下。山東僉事王經等五十八人皆留。而府同知張文臯等。俱未三年。亦視事如初矣。此時王三原為太宰。已為上所疑。故大典亦中格。且旨中人材難得云云。皆大學衍義補中語。邱文莊為次揆所擬旨也。王此時即宜辭位。而猶戀戀恩遇。不三月即為劉文泰事。上指為賣直沽名。不能安其位而去。亦可謂不見幾矣。又按弘治六年外計。吏部具大小庶官當斥 【 斥原作陞。據寫本改。】 者二千人。閣臣邱濬上言。唐虞三載黜陟。今有居官未半載而斥者。徒信人言。未必皆實。非唐虞之言。亦非祖宗之制。上然其言。以故未三載者 【 者字據寫本補。】 俱留用。此事實錄不載。而見之黃泰泉所為邱文莊志中。可見邱之排王三原。不特劉文泰疏矣。史竟為邱諱之。

  △考察訪單

  【考察訪單】今制。匿名文書。禁不得行。唯內外大計。吏部發出訪單。比填注繳納。各不著姓名。雖開列穢狀滿紙。莫知出于誰氏。然尚無入御覽者。至己未外計。浙江參政丁此呂以不謹罷。會有人言其枉。吏部竟以訪單進呈。此呂遂追贓遣戍。人雖冤之。竟不曉單自何人。

  △外察附批

  【外察附批】正德三年戊辰。朝覲考察。疏入內忽批出。翰林學士吳儼。帷薄不修。着致仕養病。御史楊南金無疾欺詐為民。儼丁卯主順天試。以為臣不易為論題。劉瑾惡之。南金在臺時。為堂官劉宇所撻。羞怒請告。故宇讒之。瑾從中旨罷去。儼後起至南禮部尚書。諡文肅。而南金亦得復官。宇之附權亂法至此。瑾敗僅革宮銜致仕。真漏網。嘉靖丁巳內計。戶部左侍郎謝九儀、兵部右侍郎沈良材。各以自陳。得旨調南京用矣。又科道拾遺疏下。上又附批謝九儀致仕。沈良材閑住。疏中無二人名也。亦異矣。又先辛丑外察。不及河南參政王慎中等二人。內批俱以不謹閑住。則首揆貴溪意也。其後。則今上丁丑星變考察。南刑部員外包大爟。以浮躁降。內批以不謹閑住。南兵部郎中呂若愚不處。南給事傅作舟論之。內批亦照不謹例閑住。則首揆江陵意也。

  △大計不私至親

  【大計不私至親】南禮卿陶四喬 【 承學】 。素負人望。又江陵同榜進士。素以聲氣相重。及奪情事起。心稍不然。時江陵同邑人傅作舟。為南給事。方寄爪牙耳目。雄行于都中。陶又不甚禮之。乃讒之于江陵。會陶亦以事見忤。適辛巳大計。募人劾陶。苦無事款。適傅密寄陶諸罪狀至。江陵大喜。以授給事中御史。俾入糾劾疏。時商燕陽 【 為正】 在臺中資最深。為陶姻家。又江陵門人也。苦救不能得。乃懇之江陵公。江陵怒。以惡語劫之。商無策挽回。陶遂為科道秦耀等所糾。得旨致仕。商後轉廷尉。將大用。亦以言罷。商敏練有能名。本非附江陵者。止此一事見訾。謂其畏禍坐視。遂不免。至壬辰外計。司銓者為太宰陸光祖。前御史屠叔方、黃正色。皆其至戚。俱以新任副使貶降。議者不言其薄。癸巳內計。則吏部郎呂胤昌。為吏部尚書孫鑨嫡甥。以浮躁降調。吏科都給事黃三餘。為考功郎中。趙南星之兒女至戚。以不謹閑住。一時輿論翕然。服其公。蓋人心之不可泯如此。

  △六年大計

  【六年大計】京朝官六年一大計。其法至嚴。先朝亦有以不公爭之者。如先王大父爭韋商臣等之類。 【 類原作顯。據寫本改。】 然終不能得。唯穆宗時考察科道後。起給事周世選、太僕魏時亮等。然非時考察言官。本非典制。特出高新鄭一時私意。故公論皆以為冤。今上辛巳。察典不謹去者。次年即起用。為今大司徒趙南渚 【 世卿】 。則初為南戶部郎。特疏譏切時政。江陵怒。劣陞長史。旋中大計。尤為清議所推也。嗣後如顏鯨、管志道、張正鵠、馬猶龍。亦時情稱枉。薦章不絕。終不肯破例。蓋以非有大節表著。不得比前諸賢耳。自辛巳後。凡經丁亥、癸巳、己亥、乙巳四斥籍。無有議起廢者。唯邇來辛亥一察。物情洶洶。司黜幽者。被彈射無完膚。一時亦不能勝。近日遂議起徐比部大化。則不謹條中人也。錮人明時。誠可憫惜。然天荒一破。後來藉口憐才。恐大典難以隄防矣。

  △考察破例

  【考察破例】弘治以後。考察之法。始密而嚴。世宗于議禮諸臣。無所不假借。獨嚴于大計。罷斥者如教官王玠、光祿監事錢子勳、御史虞守。隨州同知豐坊輩。俱百端獻媚于興邸。而上終不為破例。其嚴如此。然而降調諸臣。如趙文華、彭澤、儲良才等。亦係考察人數。以權奸疏保。留復舊職。蓋以貶輕而斥重。故特免也。其後朱隆禧以進祕方見倖。雖加銜終不見用。蓋以考察之故。而朱 【 朱原作史。據寫本改。】 後以助米及建醮祝壽。其子際及呂希周輩。以拒倭報功。皆陞職致仕。亦以計典故耳。此後唯穆宗庚午。高新鄭以私怨斥張檟、魏時亮等。諸人至今上初元皆起用。今上辛巳大司農趙世卿。先以建言忤江陵。劣陞楚府長史。至是又以不謹斥。未幾即復原職。以至今官。而大計自此不能永錮矣。○嘉靖末年。都給事中厲汝進。以劾嚴分宜降典史矣。未幾外計。即以逃斥之。是時察典嚴重。言者但指為嚴相修怨。而無敢救者。即穆宗登極。大霈言官。無一遺棄。而汝進屢入薦章。獨不收召。使其在今日。則立致槐棘矣。萬戶侯何足道。寧止一李廣哉。○嘉靖末年。諭德唐汝楫。以分宜黨被劾。用不謹例閑住。然非考察也。穆宗龍飛。普進舊講官。汝楫僅陞太常少卿與致仕。當時清議尚嚴如此。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