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阿城作品集

首页 > 阿城作品 > 阿城短篇小说集 > 正文

灯会

  这趟从省城始发去边城的旅客列车,已经严重超员。连卧铺车厢的边座都被那些既没有卧铺票,又没有座号票的旅客占满了。而且过道上也站满了人。那些想穿过车厢去卫生间的人,都必须侧着身子蹭着往外走。卫生间的门口挤满了等待上厕所的男人和女人,时有人愤怒地砸卫生间的门,或者用脚踢门,肮脏地咒骂着,逼迫里面的人抓紧时间出来。

  外面满天飞舞着大。列车像一条绿色的响尾蛇,在丘陵地带向东逶迤行驶着。下雪天,无论如何要显得暖和些。等到大雪一停,漫遍野的积雪就会像妖精一样,张开亿万张大口,把人间所有的热气都吸光,西北风再一上,能把雪路上的牲畜和人全部冻僵。这种时候,雪原上的那些被冻脆了的野树,被西北风轻轻一碰,就会咔嚓一声拦腰折断。

  坐在火车上,从布满冰水的车窗往外看吧,几乎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枯树。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多是一些有身份的人,他们是来自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一些五花八门小报的记者,还有古怪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包括良莠不齐的官员和企业家。列车亢奋地在雪原上奔驰着。车厢里,那些伙计的上都扭结着自私与豪放、粗野与文明、胆小怕事又啥啥都不在乎、乐不可支又忧心忡忡的表情。这些表情被奔驰的火车颠得微微地晃动着,别有一番风景。有的人处于半睡眠状态了,嘴角上悬着一小股纤细的涎水。他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或者皮大衣,把钱都藏在身上的羞处和乳罩内(只把少量的零花钱放在外面的衣兜里),即使在火车颠簸的昏睡当中,天灵盖上也会有另一只无形的眼,警惕地观察着周围。

  乘这辆列车的旅客,大都是应邀参加边城一年一度元宵灯会的客人。所有应邀参加灯会的客人,无论是差旅费还是其它合理费用,对方都一律负责报销,同时免费招待吃住。心平气和地说,吸引这些人到这个边境小城来的,不只是免费招待这一点。这一点对那些有身份的人来说不具有更大的吸引。关键在于这里是中俄边境的陆路口岸城市。而且,在元宵灯会上,俄国人和当地的中国政府将联合举办中俄商品展览会,届时将有大量的令人眼热的俄国货,像裘皮大衣,俄国的高倍数军用望远镜,前苏联的邮票,俄式茶炉及仿银茶具,俄式纺织品,以及女人的大披肩等等,摆上柜台,优惠出售。这就是一个有间离效果的诱惑了,便是对有身份的人来说,也会对这种集旅游和购物的双重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凡是应邀的记者,作家,只要回去不管在哪一个级别的报纸上发表一篇有关边城元宵灯会的千字文章,都将另外给予奖励。对那些前来助兴的歌唱演员、小品演员、杂技演员,只要他们登台表演,都将给予金钱和物质的奖励。

  此外,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应邀前来的这些客人当中,将有一小部分人,获得免费到俄国三日游的资格。

  应当说,这是一列为了愉快的目的而忍受拥挤之苦的旅客列车。算是当代生活的别一种生命状态吧。

  离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只有一天的时间了。这些从全国各地来的客人,几乎是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往东北奔,先到黑龙江的首府哈尔滨落脚,然后,抠门子,挖窗户,找熟人,甚至通过小小的非法手段,购买紧俏的去边城的火车票,经过一夜艰苦的旅行到这里来。

  先前,这趟列车是到牡丹江终点的,去边城的旅客必须先在牡丹江住一宿,然后第二天早晨再乘火车去边城。后来,这种陈旧不堪、落后保守的局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了,铁路当局宣布,开通由哈尔滨直达边城的火车专线。

  翌日清晨,列车抵达边城终点站。

  寒冷的车站广场上,挤满了前来接客的人和车,上千的旅客一下子拥出出站口,布满积雪的车站广场刻就乱套了。有的人被接走了,还有不少人则被丢在了广场上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好在小城毕竟是个弹丸之地,于是这些人便成帮结伙向市政府的方向步行了。小城是个准山城,全城到处都是坡道。加上一宿的大雪,走路很不方便,使得不少男士或女士狼狈地滑倒在雪道上。

  边境小城,只有为数极少的几家旅馆——原本这是一座十分幽静的小城。全城只有几百个居民,仅有几幢老式洋楼(以不同的风格,记载着不同年代的历史,不同的人生景观)。自开通了甲俄口岸贸易之后,小城才热闹起来了。过去仅有几家旅馆显然是不够用了(而且,这几家旅馆的大部分房间,都被南方和沿海城市来此经商的人常年包租了)。现在市政府正在着手建新的旅馆。只是这些新的旅馆还处在建设当中,没竣工呢。为了较好地招待这些客人,由有关部门组成了专门的接待小组,研究客房的等级分配问题。其中重要的客人,如国家级的、省级的,有重大影响的记者、作家、艺术家,就安排住在边城的国际旅行社里。稍逊一筹的客人,则安排在市内的一般旅馆里休息。那些档次较低的客人(这是一个大多数),就动员全市的广大市民,把自己的家倒出来招待这些客人(包括吃饭),市政府将出资给这些腾房子的市民以可观的经济补助。

  由于事先有过精当的计划,全部客人在小城都有了自己的归宿。

  我和另外几个在火车上新结识的朋友,被安排在国际旅行社,个中的道理,是我的一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起了关键作用。他把我描绘成像托尔斯泰一样的大作家了。好在当地官员对文学所知甚少,被混了过去。我们是这样才住进了这个全城最高档的旅馆里的。这里的伙食非常之好,顿顿都像宴席一样。整幢宾馆,欢声笑语昼夜不绝(还有个别的男女在一起认真地调起情来)。晚上,大家凑在一起讲各种各样的笑话,有高雅的,也有少部分下流的。这些笑话有来自广东的,陕西的,北京的,上海的,也有本地和个别的舶来品。高兴之余,大家还放肆地嘲笑了一些人,像一些地方官员、作家、艺术家,诗人等等。总之,大家都非常高兴。那些来自北京的客人本想摆摆架子,但处在这样的疯狂的诱惑之中,也都赤膊上阵了,粗俗地跟这些人称兄道弟起来了。

  最让人愉快的是,大凡住在国际旅行社的客人,几乎全部被批准去俄国三日游。消息被确认下来之后,这些人开始谦卑地向当地人打听去俄国带一些什么中国货好出手?并开始积极兑换美元和卢布,以便进入俄国境内后好使用。

  元宵晚会是在户外一个临时搭的台子上举行的。当晚,露天会场上挤满了外地客人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大会主席台上坐着当地政府五大班子的领导成员。俄国的一个将军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晚会。当市长宣布开会的时候,麦克风坏了一个,这使得领导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非常滑稽。好在,礼花很快放了起来,把黑色的夜空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人群中不时地发出阵阵的欢呼声。

  大会结束后,客人们进入了一个华丽的大厅,开始吃各种很不错的自助餐。自助餐的档次很高,有海鲜,有熏肉,各种菜肴以及各种各样的酒和饮料,非常丰盛。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俄国人。这些俄国人有的吃相文雅,有的则吃得十分贪婪。不少人在大厅里摄影留念,或者凑在一起学外国绅士的样子,站成圆圈儿,端起酒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吃过自助餐后,客人们去户外观看正月十五的彩灯。所有的灯都集中在一条土街上。看上去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钱)。虽然这些灯的制作水平一般,但凸现着浓郁的民间风情,那种欢乐的气氛十分热烈。

  翌日,通过填表,通过体检,办妥所有手续之后,第二天就可以出国了。那些没有出上国的客人,便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混蛋王八蛋!小人!然后悻悻然地离开了这座亢奋的边境小城。客人大部分都走了,边城也清静下来了。

  客房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一边喝茶,一边和那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聊天。

  我问他,兄弟,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一直有点糊涂哪。

  他说,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扩大一下小城的知名度。

  我说,这多少有点荒唐吧。

  他连连摆手说:不不不,这你不懂,你没在小城生活过,你无法理解。他又感慨万端地说,一个小城市如同是一个小人物一样,她应当有权享有这样的日子,并为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日子感到骄傲。兄弟你应当有点同情心对不对!

  (选自《清明》1997年第4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官场小说大全 商战小说 传记纪实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